文 | 薛小丽
来源 | 投中网
“不要指望我会退休,这不是我的本性。”在黑石公园大道总部的44层办公室里,黑石集团(Blackstone Group)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施瓦茨曼(Stephen Schwarzman)身着常穿的细条纹白衬衫,啜饮着一杯浓缩咖啡,对《福布斯》记者如此说道。
2016年说出这句话时,这个投资大佬已经69岁,依然保持着每晚只睡5小时的生活节奏。他从不错过黑石每周一的工作会议,依然每日四处飞行寻找新客户、与现有投资人见面、和外国政要和国家首脑寒暄。正是靠着这股韧劲,在超30年间,他将黑石从一个只有40万美元起步资金的小机构,打造成了管理着4341亿美元的全球私募巨头,而他本人也被称为“华尔街不可阻挡的力量”。
施瓦茨曼2016年5月登上《福布斯》杂志封面
“我相信Stephen将担任董事长直至最后一口气,他是个工作狂,而且精力充沛。”他的某位高层如此说道。
走到2018年,这个已经年过70的私募大佬似乎依然不觉得自己到了该退休的年龄。虽然如此,考虑到多方利益,继任计划还是早被黑石列入了考虑范围。毕竟,黑石早已不是30年前的投资“小作坊”,而是拥有几十万名员工、管理着众多主权财富基金和数千万退休人员资金的全球金融巨头。
不仅是黑石,过去两年,接班人问题已经成为华尔街私募巨头们的共同关键词。目前,排名全球前五的PE巨头,包括黑石、KKR、凯雷(Carlyle)、阿波罗集团(Apollo Global)和CVC Capital等无一例外地将二代领导者计划提上了日程。
2018年2月,黑石方面宣布,48岁的房地产主管乔纳森•格雷(Jonathan Gray)将成为公司总裁兼COO,接替前COO托尼•詹姆斯(Tony James)负责公司的日常管理工作。后者从2002年加入黑石后,一直是仅次于CEO施瓦茨曼的核心管理人物。据《福布斯》报道,这一新职位的任命,或意味着乔纳森•格雷成为了黑石的“准接班人”。
乔纳森•格雷(Jonathan Gray),
图片来源:The Australian
寻找接班人
如今叱咤全球风投界的一线私募巨头,大多崛起于上个世纪70、80年代。他们的一代领导人,多是靠着自己的能力和声望,带领机构走过多次金融风暴,一手打造出了这些久经风雨的风投品牌。
黑石也不例外。这家如今名震全球的私募巨头,由施瓦茨曼和彼得森(Peter Peterson)联合创立于1985年,最初不过是一家名不经传的小机构。两位联合创始人曾是雷曼兄弟的同事,关系亦师亦友。彼得森年长施瓦茨曼21岁,在创立黑石前曾经是尼克松政府财政部长、雷曼兄弟公司一把手。而施瓦茨曼曾是雷曼兄弟最年轻的部门负责人。
两人的完美配合一直被认为是黑石快速成长的重要原因。《财富》杂志曾如此描述两人的关系:“黑石的每项成就都是两人并肩战斗的成果。两人一人‘主内’、一人‘主外’,配合得几乎天衣无缝:老谋深算的彼得森在政商界丰富的人脉资源和游刃有余的外交手腕是黑石的‘润滑剂’;年轻力壮的施瓦茨曼,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充沛精力是黑石得以顺利运转的‘发动机’。”
彼此欣赏以及能力互补造就了这对华尔街的“黄金搭档”。在两人的完美配合下,黑石快速成长,很快从小机构成长成了管理超千亿美元的一线私募巨头。
从2000年开始,随着黑石的业务步入正轨,彼得森开始逐步减少对公司具体管理的参与,将其重心转向公共事务。2007年黑石上市后,他套现了近19亿美元,基本上退出了黑石。2018年3月,彼得森自然去世。如今,施瓦茨曼也到了古稀之年。
随着第一代领导人离开或到了退休年龄,黑石的基业将以什么样的方式继承下去,如何让其品牌不丧失调性,成了黑石的GP和LP们目前共同的担忧。
“风投公司的声望和品牌建立在公司合伙人上。这些人离开或退休时,如果没有一批正崭露头角、为LP及创业者们所熟知的投资人,就会产生代沟,让机构在进行新一轮募资时遇到麻烦。”美国风投协会副主席Emily Mendell曾如此说道。她的担忧不无道理,毕竟,糟糕的接班人可能会将私募机构带向死亡。
2012年,黑石方面提拔了6位高管,当时他们被认为是潜在的继任候选人。这些幸运者包括:当时41岁的PE业务主管乔•巴拉塔(Joseph Baratta)、42岁的房地产主管乔纳森•格雷(Jonathan Gray);54岁的信贷业务联合创始人贝内特·古德曼(Bennett Goodman);63岁的对冲基金业务管理人汤姆·希尔(Tom Hill);44岁的首席财务官劳伦斯·托西(Laurence Tosi),以及47岁、负责投资者关系的琼·索罗塔(Joan Solotar)。
这6位候选人的背景正对应着黑石的几大业务版块——PE基金、房地产基金、信贷基金以及对冲基金。截至2017年年底,其这几类业务的资产管理规模分别为1056亿美元、1153亿美元、1381亿美元和751亿美元。
2017年黑石各类业务资产管理规模数据,
图表来自黑石2017年财报
不过,这六位候选人中,并非每个人都有同样的胜算:管理对冲基金业务的汤姆·希尔被认为过于年长;专注投资人关系的琼·索罗塔被认为投资能力有待改善;信贷业务的庞大体量,让人们觉得贝内特·古德曼可能会有更多胜算;而乔•巴拉塔在多项PE投资中的良好表现赢得了赞誉,曾一度被认为是接过帅印的有力人选。
不过,据《福布斯》报道,从目前的势头来看,如今黑石房地产部门的老大——乔纳森•格雷胜出的可能性最大。
据《福布斯》报道,2018年2月,随着黑石宣布乔纳森•格雷将接替67岁的托尼•詹姆斯(Tony James)成为黑石的总裁兼COO,前者被认为离接班人已经近在咫尺。不过,在讨论乔纳森•格雷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他的前辈托尼•詹姆斯。十多年前,托尼•詹姆斯也曾被认为是施瓦茨曼继任者的有力人选。
“詹姆斯时代”
21世纪初,黑石不仅面临着市场动荡的挑战,还出现了管理层跟不上公司发展的瓶颈。当时,这家走过“飘摇不定”阶段的机构已经颇具规模:除了拥有350名员工,还拥有庞大的并购基金、华尔街最大的房地产项目等。
大部分私募机构的成长初期,更像是小而精的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们围坐一圈,商量着是否要进行或如何进行某个交易。但到了2000年,在这个已具有近20年历史的行业,更国际化和多元化的业务对公司的组织架构、基础设施以及风险管理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黑石也不例外。
因为内部缺乏能担当重任的二把手,此时的施瓦茨曼每天都要工作14小时。为了摆脱这种状况,让公司走上新台阶,他史无前例地决定从外部引进一个能承担“继任者”角色的领导者。这意味着,他将把自己统治了超10年的舞台,让与另一个人共享。“这不是简单地找个业务员或副手,更像是寻找配偶。”施瓦茨曼当时称。
多番尝试后,他找到了托尼•詹姆斯。从履历来看,后者拥有称得上“理想”的背景和技能:拥有哈佛大学学士和MBA学位;1982年,毕业仅7年就被任命为帝杰证券并购部门的负责人,被同事称为“超级明星”;1995年开始成为帝杰证券的实际负责人和最终决策者。在他的领导下,这家公司顺利从小型机构转变成华尔街的重要一员。离开帝杰证券后,他加入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成为其投行和另类资产部门的负责人。
托尼•詹姆斯,图片来源:路透社
让施瓦茨曼感到惊喜的是,詹姆斯的职业生涯就像是他的翻版,因为“帝杰证券和黑石业务的相似程度让人震惊”。同时,大部分的前同事认为詹姆斯“非常聪明,沉迷于工作,是很好的投资家和天生的领导者,还非常忠心。”
不过,和喜欢在“位于长岛、法国海滩或加勒比海的私人游艇上度假”、同时爱好奢靡的施瓦茨曼不同,詹姆斯不仅坐地铁上班,穿好市多衬衫,还是个忠实的钓鱼爱好者。但两人也有相同之处,比如都是优秀的运动员,同时都雄心勃勃、充满竞争力、是天生的企业家等。
2002年,在股权等的吸引下,詹姆斯加入了黑石。他被安排在介于施瓦茨曼和合伙人之间的高级职位上,并被授权管理整个公司。他来到黑石后,公司并没有发生巨大改变,但管理机制却开始逐步完善。
他首先对公司过去的投资做了详尽研究,以便准确判断公司在什么情况下,可能会因为何种方式获益或产生损失。随后,他开启了多项改革措施,包括:
在投资中设立审核评定机制等规范。此前,合伙人可以几星期或几个月都“忙于”寻觅投资目标而不受监管,改革后他们必须在一开始就提交提纲,以便管理层根据项目潜在机会的大小来判断是否批准合伙人对该项目投入时间。
他同时要求合伙人进行更严格的交易风险分析,充分考虑发生意外事件的可能性。对此,他引用了航空公司的假设:“航空公司20年才有可能遭受一次恐怖袭击,油价从未在一年内从30美元涨到140美元一桶。这些事件看起来发生的几率极小,但当多个事件累积起来,仍具有足以致命的极高风险。”
同时,为了改变公司此前像蜗牛一样缓慢的决策机制,公司内部制定了新的程序以提高决策效率。
对黑石来说,詹姆斯来了之后,公司逐渐远离了早期自由运转、个性驱动的文化,变得更富有纪律性,权力更加分散。这些转型为公司随后的再次腾飞打下了重要基础。
在改革的过程中,施瓦茨曼对詹姆斯的充分放权无疑至关重要。毕竟,并不是所有的掌门人都能从外部引进继任者,并和其真正共享权力。不过,在改革的过程中,也有一大批老员工选择了离开。在新老交替中,黑石迈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将迎来乔纳森•格雷时代?
“身材偏瘦,有着大男孩的脸庞,黑色的短头发,无论从外貌还是行为都更像是童子军的一员而不是宇宙的主宰者。”这是黑石同事对新的潜在接班人乔纳森•格雷的描述。
相比詹姆斯这个“外来军”,乔纳森•格雷是黑石内部培养的得力干将。1992年一从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毕业,乔纳森•格雷就加入了黑石,担任分析师。他早期曾拜黑石前房地产投资部门负责人施赖伯为师。
2002年,房地产投资部的一把手离职后,乔纳森•格雷接管了房地产业务,成为第二代联席主席。在接手房地产部门的几年内,他带领团队进行了多次转型,比如将收购重心从个别写字楼转向整个房地产公司。同时,和大部分传统地产公司“长期持有建筑物,通过经营取得最大化收入”的做法不同,黑石更多是通过融资购买地产,随后利用地产质量改善或市场上升周期,售出地产项目获利。
从2004年到2006年,黑石在美国购买了11家上市的房地产投资公司(REITs)以及一连串连锁酒店。利用多样化的房地产基金,通过私募股权方式出售地产,黑石2016年获得了平均约36%的高回报率。
在乔纳森•格雷领导黑石完成的多个规模庞大的交易项目中,有多个经典案例,包括2007年投资美国办公物业信托公司(Equity Office Properties,EOP)、以260亿美元收购希尔顿集团等。
2007年,EOP在纽约、波士顿、洛杉矶及旧金山等拥有多处地产,但因为位置多处于非核心地带,价值相对较低。黑石计划通过“整体收购”而后“分拆出售”的投资方法进行获利——先全部买入,再变卖掉公司约1/3的资产,留下有升值空间的部分。
为了达成此项投资,黑石在5天内从美国银行及高盛等处获得了近300亿美元的融资。此外,其旗下的不动产基金也投入了35亿美元。交易完成后的几个月内,黑石通过分拆卖掉了EOP的多处大楼和地产(超过了原计划的1/3),成功套现了超400亿美元,仅留下了黄金地段的资产。通过这一操作,其35亿美元的股权投资增值为70亿美元,账面资金翻了一番。
在这些成功的投资中,黑石逐渐成为房地产私募股权投资的先锋。对此,乔纳森•格雷功不可没。从2002年管理房地产业务开始,乔纳森•格雷成功将这一业务的资产管理规模从50亿美元增加至2017年年底的1153亿美元。
目前,房地产已经成为黑石最赚钱的业务。黑石2017年财报显示,2017年房地产业务为其带来31.5亿美元的收入,同比增长45%。同时,其PE基金、信贷基金和对冲基金带来的收入分别为20亿美元、9亿美元和7.3亿美元。
2017年黑石房地产业务收入数据,
图表来自黑石2017年财报
2016年2月,乔纳森•格雷被任命为黑石董事会成员,以表彰他多年执掌公司房地产业务的优秀表现。随着他如今被任命为公司的COO,进一步凸显了黑石对房地产业务的重视。
如今,黑石的资产管理规模已经高达4341亿美元。光是2017年,其资产管理规模就增加了978亿美元。同时,CEO施瓦茨曼2017年的个人收入高达近8亿美元,是高盛、摩根大通总裁个人收入的超30倍。
可以说,黑石如今正处于它的“黄金时代”。目前,其CEO施瓦茨曼已经不再参与每一笔投资决策,但他依然是公司的“灵魂人物”,在基金募资、资产管理创新和风控管理等方面拥有极大的话语权。
对乔纳森•格雷这位可能接管掌门人权杖的“年轻人”来说,面临的似乎是个更严酷的世界:除了需要和KKR等老对手竞争,还要与日益增多的科技风投或类似软银愿景基金这样的资本巨鳄争夺市场。如何在一个快速发展的生态系统中保持领先,将成为其无法回避的挑战。
作者:薛小丽
关注人工智能、大数据、文化传媒等领域
点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