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摩拜单车宣布即日起在全国推出无门槛免押金服务,超过2亿用户将可以享受免押金骑行。另外,摩拜也号召全行业一起来实施无门槛免押金服务。
图片来源:摩拜单车官网
摩拜单车新老用户全免押 实测押金可退还
今年4月,美团以27亿美元价格收购摩拜单车。根据美团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4月30日,摩拜在全球200个城市拥有超过2.32亿注册用户和620万辆单车。
7月5日,摩拜透露已有1.05亿用户享受免押金服务,全国免押金需要可观的资金储备。
此次摩拜推行的无门槛免押金骑行福利,全国运营城市新老用户均可便捷参与。
新用户只需扫描车身二维码,便可轻松骑行。
已缴纳押金的老用户则可随时申请退押金,摩拜单车押金为299元,全部操作须在摩拜APP内"我的钱包"页面按照提示进行,微信小程序暂不支持退押。摩拜在收到申请后会立即启动退还操作,一般在2到7个工作日内押金会退回到原支付账户,退完押金后,不影响用户骑行。
据中国经济网(ID:ourcecn)小编实测,目前摩拜APP已经可以成功退款。
此外,少数用户因解绑或更换支付银行卡,或因账号填写错误而导致退款路径错误、款项无法汇出,用户可以通过摩拜APP在线客服或者400热线,提供摩拜账户和支付流水号以供客服查询和处理。
事实上,5月份以来,摩拜单车陆续在合肥、杭州、东莞等城市实行无门槛免押。6月11日,摩拜宣布扩容免押城市,涵盖扬州、绍兴、龙岩等百余座二三线城市。6月25日,摩拜单车宣布无门槛免押金城市再扩容,包括天津、武汉、南京、济南、郑州、长沙在内的19座城市及全国其他部分地级市被列入新一批免押名单。
为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鼓励更多人加入绿色免押骑行的行列,摩拜与美团还共同宣布,摩拜单车扫码入口7月5日起将出现在美团 APP首页,与美团提供的 “美食”、“外卖”等主流服务同级,让用户更好地享受智能共享单车服务。
共享单车免押金成趋势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国内共享单车押金存量规模约200亿-600亿元。随着多家共享单车企业的退场,用户的押金损失将达10多亿元。
去年下半年,小鸣单车、酷骑单车、小蓝单车先后陷入押金难退的困局。在经历了各种争议后,共享单车免押金正在成为趋势。
此前,哈罗单车宣称芝麻分650以上的用户在全国180个城市免押金骑行,哈罗单车CEO杨磊透露,接下来会在更多城市加大投放量,预计年底信用免押金可辐射1.6亿用户,免除押金金额超过300亿元。
ofo也曾在全国25个城市推出芝麻信用免押金活动,不过,今年5月,ofo将免押城市缩至上海、杭州、广州、深圳和厦门5座城市,近日则全面取消芝麻信用免押金政策。
6月20日,ofo宣布,已上线新一代信用积分体系,通过自有数据建立更加智能和完善的用户信用考评机制。今后将根据用户行为进行信用分级,用户一旦产生不文明行为将扣分甚至扣费,而信用较高的用户有望减免押金。
尽管ofo官方一再对外表示,公司不存在资金链紧张的问题。然而,一系列动作都说明,该公司急需自我造血来缓解亏损。
易观咨询发布的《2018年中国共享单车5月市场报告》显示,在月活跃用户规模方面,ofo 、摩拜和哈罗单车分别以 2805.10万人、2085.63万人和 761.85万人占据共享单车行业前三名。行业格局很难再变,但是已经由圈占市场阶段转向盈利探索阶段。
而目前市场上,共享单车真正的盈利模式并未出现,未来的单车该如何走下去是不少人担忧的问题。
共享单车第一镇200多家商铺关门
共享单车如今的日子不好过。然而,更不好过的,还有自行车生产企业。
天津市的王庆坨镇,号称“中国的自行车之乡”。早在2010年,王庆坨全镇的自行车年产销量,占据全国1/8。
一年之前,这里还被称为中国共享单车生产的第一镇。然而,在共享单车的资本狂欢之后,曾经红火的自行车生产企业陷入了倒闭潮。
共享单车火爆时,这里曾经有500家商铺,而如今已不到300家。
共享单车的盛宴曾给制造商带来了暴增的财富,在战争打响的2016年12月份,纳入政府统计的自行车制造商单月完成产量519万辆,同比增长8.4%。在2017年,共享单车品牌带来的新增订单预计达到百亿元。
如今,风靡一时的共享单车变成了“过剩单车”。无论是整车生产企业,还是零部件生产企业,经过一轮洗牌后,幸存下来的企业,已经不敢轻易接共享单车的订单。
因为一般来说,共享单车企业签订的是框架合同,没太大约束力。这意味着,一旦单车企业的资金链出现问题,供应商们很难通过合法的渠道拿回货款。
不仅如此,据明州自行车总经理李树恒说,共享单车的零部件与普通自行车的零部件不通用,如果作废,只能当废铁。
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共享单车全行业累计投放单车2300万辆、覆盖200个城市,市场已经饱和。另有研究机构统计称,目前国内废弃的共享单车数量已超百万辆。这其中,有很多是还是崭新的。
中国经济网(ID:ourcecn)综合光明网、经济之声、网易财经、21世纪经济报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