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范媛
下半年,美团、拼多多、宝宝树等新经济公司将“跑步”奔向美国和香港市场IPO,而投资者反应却相对冷淡,因为在此之前在港上市的新经济“四剑客”集体破发,众安在线市值缩水一半,即将“敲钟”的小米,其估值也不及预期,有分析师甚至给小米“卖出”评级。海外市场究竟如何理解新经济公司,投资者要不要押注?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日前专访了老虎证券合伙人徐杨。
中国经济时报:对新经济公司估值逻辑是什么?
徐杨:新经济的估值是世界性难题。传统的估值指标,比如市盈率、市净率、现金流率、企业收益倍数、GMV倍数等,都是建立在现金流、正的净利润之上的,而对于很多新经济来说,他们的净利润很多时候都是负的,且都处在持续扩张中,也还处在“烧钱”状态。
所以,对新经济特别是互联网行业的超级物种的估值是比较困难的。业内存在很多的争议和不同的估值体系,但目前通行的估值方法是以梅特卡夫定律为基础,对标同类的线上或者线下公司分类进行估值。其核心是对未来的预期,对于新经济来说,不仅是数字上预测,更重要的是对这个新经济所处的经济地位进行正确的评判。说到底,一千个人有一千种估值方法,总体的逻辑还是看这个新经济体生态圈的打造,因为只有围绕核心业务做好了生态圈,才能建立起持续增长和经营的护城河。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新经济“独角兽”烧钱做多流量的模式源自对美国企业比如亚马逊的学习,是不是这些新经济会更容易被美国市场所理解?
徐杨:美国市场是比较能理解新经济的,新经济首发于美国,估值的理论也发端于美国——烧钱做多流量的方法也是该理论的产物,但不可避免地,这些新经济在美股仍然会受到本土偏见的影响。本土偏见指的是投资者以牺牲全球市场为代价,固执地、执着地、过度地重视其所在的本土市场。
美国市场理解中国的新经济,也无外乎是从五个方面进行考察。但美国和中国存在着文化、语言、法律、意识形态上的不同。360从美国退市的时候,市值100亿美元左右,在A股上市后,市值约300亿元,差距之大,这不是任何一个估值模型能够解释的。
总的来说,理解新经济没有问题,但关键是如何准确地理解。从这方面来看,中国在海外上市的新经济独角兽们,还是面临着不小的阻力。
中国经济时报:作为普通投资者应该从哪几个维度去识别是“独角兽”还是“毒角兽”?
徐杨:中国独角兽有成长周期短、创新能力强、爆发集中的特点。针对这三个特点我们可以有方向地去鉴别。
行业。目前中国的独角兽公司可以分成两个类型,一个是技术创新型,另一个是搭建平台生态,技术创新型有小米、魅族等,以平台生态为基础的有蚂蚁金服、饿了么等。而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独角兽大都集中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软件服务这三大行业。从行业这个维度来讲,这三大行业在独角兽的产出肯定是占比最高的。
资本关注领域。目前在市场上做VC最多的还是BAT系,巨头每年都会有集中投资的领域,相互争夺市场份额,他们有足够的资本去考察,深入研究行业,所有他们的投资才是独角兽产生的关键。“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话是不会错的。
以互联网为载体。随着时代与科技的进步,民众消费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顺应潮流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公司在发展上肯定是有着强大优势的。目前的创业公司,宁愿免费也要争夺的一个东西就是“流量”,而这一点则是要通过互联网来实现,优秀的创业公司离不开互联网这个跨时代的工具。
这些涉及到对企业的价值判断。因为存在各类行为偏向和信息不对称,其实是很难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判断企业是“独角兽”还是“毒角兽”。建议投资人形成系统性的、持续的对企业的价值判断方法,避免追涨杀跌和盲目跟风。
另外,投资人还是要从投资组合的角度去认识这件事,与其花大量的精力去寻找一只唯一的“独角兽”,不如去持有多只或者是一篮子的“独角兽”的组合,减少误判的概率,才能有效降低碰见“毒角兽”的几率。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曹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