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范范的江湖
一
外患还没真爆发,内忧已经火烧眉毛了,一连串串连环地雷不断在爆炸……
“去杠杆”要动到很多人的蛋糕,很多人都在喊受不了了,哭爹喊娘,包括金融机构、民营企业。
喊放水的人救急之声此起彼伏,对抗和冲突正在加剧,央妈很闹心。
前段时间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有一个演讲,叫做《去杠杆之殇》。
高认为,去杠杆给民企/国企带来非对称性压力,执政者简单粗暴地“一刀切”,误伤民营实体,严监管加速局部流动性危机的显现,由此认为,去杠杆应该重新审视是否过快、过严。
实话说,高善文这个演讲在金融圈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大家都被震惊到了。
此后一个月里,高善文的追随者开始密集涌现,公开发言应反思去杠杆的声音越来越大,与坚持去杠杆的力量形成了明显的对抗。
前重庆市长黄奇帆在6月24日的公开发言,他肯定了高层去杠杆的图谱,但建议审慎把握去杠杆的节奏,明确下一步的重点。
“放水派”乘势而上,一篇来自社科院多位顶级学者的报告开始流传,题目很吸睛,《警惕出现金融恐慌》,矛头直指去杠杆造成的流动性紧张。中金梁红也是代表人物,她呼吁宏观政策亟待更快、更大幅度的宽松,信用市场已经要崩溃啦。
这些呼声自然遭到“出清派”的谴责。
有媒体反击高善文,不知道这篇文章是谁写的,火药意味非常明显,话真的是特别重了。
“胡闹!”“赤裸裸的威胁!”民生证券管清坚持去杠杆不能前功尽弃,“如果不来一轮痛苦的出清,又一轮死灰复燃,且内外压力夹击,留给中国的政策窗口时间不多了。”
空气里闻起来,全都是焦虑的味道:政府在焦虑,大佬在焦虑,企业在焦虑,民众也在焦虑。
他们都把所有希望放在央行身上。
二
央妈也不是一声不吭,背锅毕竟不好受。
我读完了央行徐忠于19号发的工作论文,全文花了很大篇幅讲货币价格调控方式转型面临的困境,大意是指老放水也不是决解问题办法。
其中又花大篇幅着重讲了,大量软约束部门的存在,和监管部门对央行工作掣肘,倒逼货币政策易松难紧。还反反复复在讲财政政策。
然后第二天,20号的国常会就说要定向降准。
徐忠的这篇论文出现在央行官网上,其用意好像就是再说,“我也很无奈啊,我也不想松啊,可我做不了主啊”。
发牢骚归发牢骚,发完牢骚还得面对现实。然后第三天,21号,央行发布报告的用词也跟着国常会的步调,从既往的“流动性合理稳定”改成了“流动性合理充裕”。
可见,这一词之差,并非央行本意。
在徐忠看来,几乎所有的乱象都是与财政有关的——无论是政府本身的隐性债务,还是高杠杆的国有企业,以及近年来居民杠杆率上升较快,财税体制的缺陷是重要原因。
徐忠语重心长地总结说:在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背景下,货币政策宜稳健中性,财政政策应相对积极、不宜紧缩,而是要发挥其结构调整的核心功能,既防止总需求下滑过快,又在去杠杆的同时优化杠杆结构,补齐短板。
我们家稳健中性,你们家必须拿出余粮,承担核心责任。
球踢给了财政部。
个人几年下来关注到一个现象,就是:富的地方不愿意去多交,穷的地方不愿意少花。一些财政收入特别差人口很少的城市,也不考虑实际经济承担能力撸了特别富丽堂皇的广场。而富裕的地方,像深圳去年多交了1500亿,很不爽,今年一开年就狂撸工程。
三
我之前曾提醒大家,一定要留意杨伟民的所有讲话。
杨伟民曾经服务于中央一个神秘的部门:那就是成立于1980年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杨伟民在其下设的中财办任职副主任。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是中央在经济领域事实上的最高决策部门,组长通常由党内最高领导人担任。
6月14日,陆家嘴论坛上,杨伟民的发言画风大变,提出了很多批评,尤其是房地产市场乱象丛生,显然他已经非常不满。
他说,“如果房地产市场继续乱象丛生,如果地方政府继续变换花样举借债务,金融监管再严厉也会出现金融风险。”
6月27日,湖南长沙立马打响“反炒房”歼灭战第一枪。
史无前例的严厉措辞,整个房地产巨震。
接着,人民日报发表言论,《去库存目标已实现,棚改货币化无保留必要》,更是把所有地产股打到大小便失禁。
还是在6月14日陆家嘴论坛上,他甩开胳膊直接“骂”:他用的词是“孤军奋战”“袖手旁观”——“如果金融部门孤军奋战其他部门袖手旁观这场战役是打不好的。”
他说的都一一实现了,对,就是今天。
四
今天,史上最强金融监管天团诞生。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新一届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简称金融委),于7月2日成立并召开第一次会议。
鹤总以国务院副总理、金融委主任的身份主持会议,这是他的新兼职首次公开。
注意,金稳委里有公安部、司法部领导。
这次释放的信号再明显不过:不少人拼命地鼓吹赶快放水,但中央金融领导小组坚持防范工作绝不动摇。
证监会主席也在列,说明股市稳定也很重要。
为什么坚定降杠杆控风险呢?
鹤总曾写的一份论文:《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
里面写道,次贷危机和大萧条两次危机有十条共同之处,包括:
“两次危机的共同背景是都在重大的技术革命发生之后。”
“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危机的前兆。”
“一旦大众的福利预期得不到满足,社会心理很快发生逆转,并形成蔑视权威、拒绝变革和仇视成功者的强烈氛围。”
“大众的心理都处于极端的投机状态,不断提出使自己相信可以一夜致富的理由。”
“在危机爆发之前,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危机发源地的政府都采取了极其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
“两次危机都与货币政策相关联。在两次危机之前,最方便的手段是采取更为宽松的货币信贷政策。”
等等等等
是不是看完就陷入了巨大的思考?
看到了这些,每个人都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这些债务危机、影子银行、信用扩张的雷必须要拆,降低整个经济体的系统性风险。”
从大局考虑,去杠杆是正确的选择。我猜想,这也是决策层如此坚决的原因。
去杠杆是很痛苦,但我相信高层不会浪费这次难得改革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