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隆汇APP原创首发,十档行情Level-2免费送!
作者:格隆汇·Hannah
再过一周左右的时间,一年一度的高考就要开始了;然后再过一个月的时间,这波人将为填什么专业而纠结。同一个时间点上,另一波小鲜肉即将进入职场。
无论是高考、填专业,还是找工作,后面的动机都少不了这个:希望将来能实现一个“小目标”。这个“小目标”可以不是王健林的1个亿,但它一定得撑起自己的自由生活。
填专业,找工作,这些都是为实现“小目标”去寻找平台,未来你的财务自由能走到几段与你选的平台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A股上市公司有几千家,基本覆盖中国各行各业,展现了各个平台可实现的“小目标”。这是一个不错的样本池,那么让我们来看看究竟什么样的平台能让你未来的段位更高一些。
入对行真的很重要
A股上市公司目前共有3521只, 2017年这3521家公司的总员工人数是2172.3万人。
这些公司的年报中并没有直接披露员工总薪酬,不过在它们的现金流量表里有个栏目是“支付给员工以及为员工支付的现金”。我觉得,如果公司不打欠条的话,这个数应该可以很大程度上代表员工总薪酬,于是我用这个数除以员工总人数,得出了平均年薪。
当然,这个年薪并不是实际到达员工手中的数字。以格力电器为例,这个数据里面包括了格力为员工交的五险一金之类的福利,所以如果下面的数据你觉得被平均得太多,请务必记住这一点:这个数字里面包括了企业缴纳的五险一金。
那么,2017年,在这3521家公司里,谁的平均年薪最高?答案一定会让许多人目瞪口呆。
冠军居然是沙达隆(000553.SZ)。财报显示,沙达隆2017年支付给员工的现金为29.72亿元,而这家公司员工总数为1598人。
你一定会好奇地问:“沙达隆是做什么的?他们的业务一定很高大上吧?”其实它的业务一点都不酷炫,它是专门为农业提供除草、杀虫和杀菌解决方案的公司。
我相信更多人要惊掉下巴了:一个搞农用化工的公司,凭什么这么逆天?
其实上面这个数据应该是有BUG的。2017年全球作物领军企业之一的安道麦农业解决方案有限公司与湖北沙达隆完成了合并,上面这个员工数应该是沙达隆早先的数据。如果剔除掉2017年的数据,那么2010年到2016年沙达隆员工平均年薪则完全不同,这个就比较符合我们对农用化工的印象了。
那真正最值钱的饭碗究竟是谁端着?剔除出BUG的沙达隆之后,2017年还有两家公司的平均年薪超过100万,分别是安信信托与渤海金控,这个薪水一定羡煞众人。
这两家都是金融领域的,2017年平均年薪排名前十位的,金融领域占了六席,足见这个行业的含金量之高。
这个行业划分是选择了WIND的标准。
2017年排名最高的是多元金融,达到45.4万,其次是银行,为29万。多元金融主要包括券商,上面的安信信托与渤海金控也都属于这个领域。(注:下面这张图没有把所有行业放上)
可以看到,多元金融与银行的年薪水平傲视群雄。
通常我们会看到一些薪酬统计数据,在这些统计数据里,IT领域的薪酬是可以比肩金融的,但从上市公司数据来看,IT领域则分成三块:一块是软件与服务,一块是技术硬件与设备,还有一块是半导体与半导体生产设备。其中薪酬最高的是软件与服务,但也只有16万元,行业排名第9。当然,如果把中国海外上市的优秀互联网公司(如腾讯、阿里、百度、网易等)加进来,薪酬水平则要提高很多。
垫底的是食品和日用品零售,只有6万多元。其次是服装纺织,只有8万元。平均年薪不足十万元的行业有10个。
不对比不知道,一对比才发现,原来食品和日用零售行业要干5年才能比得上银行1年,要干7年以上才比得上多元金融1年!
由此可见,入对行真的很重要
你的小目标有时并不取决于你
这几年银行的槽没见少吐,然而从2017年的数据看,银行的待遇再怎么被吐槽,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至于银行为什么会被吐槽呢?我们来看横切面——2010年以来平均年薪的增长情况。最近几年银行确实没有跑过整体的平均增速,但也仅此而矣。券商是今年被吐槽得比较多的行业,它的薪酬波动一直比较大,与市场行情相关度比较高。房地产从业人员在2017年的调控下似乎也过得并不开心。
有一个好消息是:基本上所有行业的年均收入都在增长。相比于2010年,2017年许多行业的平均年收入都翻了一倍。整体平均一下,2017年的人均收入是2010年的1.56倍。这背后的原因有两点:一是GDP的真实增长,二是通胀。
中国真实GDP的增长这几十年都在狂奔,恐怕只有当年亚洲四小龙可以相比。不过这里有个BUG,2017年的实际GDP是78.6万亿人民币,2010年是32万亿,很明显,实际GDP的增速是要高于人均年收入的增长。
而人均年收入里面还包括了物价因素,看物价,每年都有几个点的通胀。
这种情况下,上市公司员工的年均收入增速竟然没跑过实际GDP的增速,这是相当匪夷所思的。
要解释这个差异,有三个可能的原因:
一是非上市企业的年均收入增速更快,从而整体劳动年均收入跑平了GDP增速(不敢说跑赢);
二是财富的分配问题,资本分走了更多,劳动占GDP的蛋糕大大缩小;
三是GDP数据有问题,虚高了,因为上市企业不大可能低报“支付给员工以及为员工支付的现金”,这涉及大面积的财务造假了。
就看你相信哪个了。
从上面也可以看出,你的小目标实现,不仅仅取决于你的个人努力,更取决于大时代,这包括蛋糕的做大与蛋糕的分配两个方面。
大时代的因素,上至大佬,下至韭菜,都逃不过。最近网上有个段子,是相当精辟的。
金融领域为何一骑绝尘
浏览了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很显然,金融这个平台可能是实现小目标最好的平台。问题来了,为什么金融领域的收入会一骑绝尘呢?不仅中国如此,国外也是如此,金融领域的平均收入往往显著高于大多数行业。
继续来看A股上市企业2017年的一组数据,从人均创收上面来说,银行、券商并不是最高的。
但是银行、券商的人均创利能力要远高于其他行业。
这样也给了这个行业高收入的合理理由,因为每个人能赚更多的钱。
那问题继续来了,为什么银行券商的人均创利能力更强?
垄断应该是一个原因,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政府出于维护系统稳定的动机,对金融行业的竞争都有一定的限制,这带来了利润。
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非常重要,上面讲到,你实现你的小目标,不仅取决于你个人的努力,还取决于大时代,这包括蛋糕做大与蛋糕分配。
蛋糕分配上面,一般我们会想到政府的财政政策,比如税收和转移支付,这一定程度是许多人可以看见。但还有一个政策,其影响程度不亚于财政政策,但它并不为大多数人可见,这就是央行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有着自己独有的语言体系,体系外的人是很难get到它背后的微妙含意。政府说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每个人都能马上算出来自己到底得到了什么。但是,央行说加息,降息,降准,说公开市场操作,却没有几个人能听得懂。但这些东西却微妙地改变了财富的分配。
唯一能一定程度上理解央行语言体系的就是金融行业的人,央行也希望他们能理解,因为它的政策需要银行、券商这些机构的配合。对于非金融领域的人来说,央行是非常神秘的。举个例子,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美联储一个政策,如同咒语般在全球煽动起风风雨雨,所以他们更愿意将美联储一个大阴谋。
金融行业的人能一定程度上理解央行在说什么,并且他们也在拼命理解央行在说什么。所以,相比其他行业的人,在这场货币政策微妙改变的财富分配游戏中,金融领域的人处在占优的位置上。
结语
讲这么多,当然不是让每个人都进到金融领域,也不是让人看到蛋糕分配的不公平。
这个世界从来都不公平,100年之前如此,100年之后还是如此。这是一个残酷的事实,抱怨是没有用的,只有去面对。
无论你是否进入金融领域,你需要明白的是,你的小目标无形中被神秘的央行微妙地影响。在这场无形的财富分配游戏中,你想占优,你需要具备理解那套语言体系的能力。
怎么去理解呢?唯一能说的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巨人就是前人留下来的真知灼见,而获得前人知识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阅读有质量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