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华的长安街畔、国贸CBD核心地段,有一个神奇的烂尾楼。它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擎峰阁”备案,后来又以“长安8号”而闻名。地处北京建国路与西大望路十字路口东南角这一黄金地段,却在中国房地产最黄金的时代里频繁转手,一路烂尾——十一年内三次更名、六次易主,直到黄金时代褪色成了白银时代,才发出了一点声响。
就在前几天,这个楼盘的最近一手接盘者佳兆业终于将其披挂上阵,5月26日,佳兆业在此推出全国首个铂寓行政公寓产品,让这个全北京最神奇烂尾楼,从烂尾魔咒中解脱出来。
(▲公寓外观)
1
三次更名、六度易手
如今的佳兆业广场曾经以“长安8号”,是北京烂尾楼中的“高富帅”。
佳兆业广场
2004年,王志才(对,就是那个曾经持有金钱豹餐厅的地产豪!)通过一系列运作手段,拿下这宗有70年产权的用地,并将这一项目定名为“耀辉国际城”。不过由于无力独自开发,王志才引入了本地开发商天鸿宝业,也就是如今首开股份的前身。2004年天鸿宝业以3100万元收购了该项目62%的股权,成为当时耀辉置业有限公司的大股东。
天鸿宝业接手之后,项目进展缓慢,甚至一度停工。2008年4月,首开股份以“不擅经营豪宅”为由,以4.587亿元将该项目62%的股份全部转让给了香港世纪协润,不过这一公司的母公司控股股东为王志才。兜兜转转,王志才依然舍不得这一块肥肉,将项目改名为“擎峰阁”并且开工准备销售。谁料由于迎头撞上金融危机和楼市调控,市场销售冷淡,香港世纪协润无力支付给首开转让费,自己还陷入债务危机。
2009年7月,奥园宣布接手该项目,以3.7亿元代价收购北京世纪协润地产41.33%股份,获得该楼盘操盘权,随后楼盘案名改为“长安8号”。到2010年9月增持世纪协润股份至52.69%,获得控股权。前后花费共11.2亿元(包括借给世纪协润短期债供还款的4.6亿元)。这是奥园上市后获得的最大一个项目,也一度被寄予厚望,不过这一笔投资对于奥园来说无异于一片泥潭。2007年10月9日,奥园正式登陆港交所时估计募资净额为31.14亿港元。2008年奥园披露的年报显示,其销售额仅有6.2亿元。显然,11.2亿元的流动资金沉淀对于奥园来讲负担颇重,而由于接手长安8号近3年时间里,中国奥园就股权问题与世纪协润一直未能达成一致,项目销售也受阻,因此“长安8号”也成为最为知名的烂尾项目。
2012年3月,中国奥园以14.8亿元出售长安8号51%的股权,香港金利丰成为第五任主人。金利丰作为一家投资公司,在接手这一项目后并未进行任何开发,直至其找到了“金主”佳兆业……
2
意义重大的复活
从后来发生的情况来看,金利丰的收购的确属于短期投资。而接盘的佳兆业在当时的房地产市场上拥有着不错的资金实力,又有着进京意向,收购这一项目绝非只是为了做短线玩玩。
2013年,佳兆业股东绕过上市公司佳兆业,耗资60亿元从世纪王府和金利丰集团手中收购100%股权,以“代建代管”的形式介入开发,并且很快恢复了项目施工。
2014年2月,长安8号更名为北京佳兆业广场。
2015年初基本完成了封顶和外立面的施工。
而在工程层面之外,对于项目前期遗留的股权纠纷等问题,佳兆业方面也在积极应对并解决。
毕竟总建筑面积近25万平米的佳兆业广场,作为长安街畔为数不多的住宅项目,对任何一个房企来说都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在当时的计划里,佳兆业打算将其包装成精装修高端豪宅现房出售。
然而曙光初现,却又乍暖还寒。很快佳兆业的计划被其自身接踵而至的危机打乱。原定的2015年年中推售的精装产品也无疾而终。佳兆业广场不得不继续背负着“最牛烂尾楼”的名字继续搁置下去。
直到两年之后的2017年3月,佳兆业复牌,集团在全国业务陆续被重新激活,这一项目才又开始推进。
如今,佳兆业广场内部业态已经成为含购物中心、商务空间、定制服务式行政公寓的城市综合体类项目。目前项目试营业部分由佳兆业自持并且运营。并于去年9月启动招商。
作为佳兆业进京的首个项目,虽然中间颇具波折,但是佳兆业广场对于佳兆业来讲无疑意义重大。仅计算佳兆业收购资金,已经高达60亿元。而投入内部改造和建设,耗资也不是一笔小数目。最近投入试营业的铂寓行政公寓拥有套房102间,有五种不同房型,主要是瞄准国贸CBD周边的高端租赁需求,租金在3万~8万元/月。当然,作为自持项目运营,其资金成本巨大和如何通过更丰富的业态来让项目实现盈利,对于佳兆业方面来说也颇有挑战性。
3
阅尽京华楼市烟云
从地段上来说很难再找到一个这么好的项目。而其持有者也都是房地产行业的一世枭雄。可是从2004年到2018年,这个项目14年间为何从来没有成功入市?难道真的是因为传说中对面的“三把刀”破了风水吗?
答案当然不是这样。“长安8号”这一项目每一次转手,都发生在房地产行业剧烈变动的时间节点前后,而接盘企业自身也往往具有一定的问题。因此造成了这一项目长久搁置的尴尬境地。从2004到2018,这个项目跨越14年时间,也见证了北京楼市的历史。
2004年第一次转手,时值土地市场“8·31”大限。招拍挂开始执行,各大房企通过协议转让大肆囤地。大量的流动资金被沉淀在土地上,也造成其后一段时间的开发后继乏力。天鸿宝业也是如此,在囤地之后,其现金流状况日趋恶化,负债率年年攀升。这期间资金的缺乏也使得这一项目一度停工。
在2008年转让给协润时,正值美国次贷危机造成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协润缺乏流动资金继续开发。至2009年,奥园接手。但在当时,豪宅项目的销售周期较长,占用开发商资金较多,因此大开发商鲜有涉足豪宅产品的开发。奥园显然也不得不面对这样的问题,进入这一项目的结果是拖累了其后几年的发展。
2012年限购政策发威,在销售重压之下,奥园不得不将这一项目转让,权当做进行了一次回报丰厚的投资。
时至2015年,豪宅项目就已经成为了北京市场统治力的产品形态,市场的变化带来销售周期的缩短,从而产生的高溢价让开发商趋之若鹜,这也是佳兆业最初进入这一项目的原因。
现如今,14年旌旗流转,北京楼市在政策调控之下,主流产品正在回归居住属性,而租赁住宅市场的兴起也为佳兆业广场带来新的机遇。瞄准高端需求,做行政公寓类产品,依靠产品运营赚一些“慢”钱,这是企业针对产品情况做出的现实选择。这一次,这个在长安街畔经历了14年楼市风云的“新”项目能否取得成功呢?
相信市场和时间能够给出答案。
编辑:一个暴躁的小萝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