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客户端5月29日电 (常涛)1990年,浙江女孩陈静24岁。那一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还没有流行,但她内心强烈的“我想看看外面世界”的想法,使得陈静毅然决然踏上了去往澳洲的路途。
如今28年过去了,靠着一股子拼劲,陈静建立了自己的商业“帝国”亚太集团。此外,她还拥有澳大利亚浙江侨民联合会创会会长兼终身荣誉会长、澳大利亚浙江侨团联合会会长、浙江省政协和杭州市政协海外委员及导演、制片人等多重身份。她在接受中新经纬客户端(微信公众号:jwview)专访时说:“中澳市场有很多互补的地方,我要努力让澳洲人认识到中国人的友好和善良。”
澳大利亚浙江侨民联合会创会会长兼终身荣誉会长陈静
30岁开始艰难创业
在去往澳大利亚之前,陈静没有出过国。在澳大利亚,陈静的第一份工作是和贸易有关。“当时是做中澳之间麦芽的生意,他们(老板)正好需要一个会讲中文的员工,于是我就做了。”她回忆道。
1996年,陈静30岁,她决定自己创业。“出来创业的想法比较简单,就是想折腾一下,证明自己。”不过,远在异国他乡,陈静坦言自己的创业过程并不轻松,甚至困难重重。
“我刚创业时卖的是自创的袋鼠皮高尔夫手套,这是澳大利亚市场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产品。当时我没有办公室,只能在家里办公。产品生产出来以后,也摸索着多次尝试让市场认可。一开始没有生意,我就先让别人免费试用。自己一家一家去推销,如果有球赛,我就去赛场边上摆个摊子卖……”她说。
因袋鼠皮加工成的高尔夫手套使用寿命长,逐渐得到市场的认可。陈静果断地决定在杭州成立合资公司。
之后,陈静又把目光投向了仓储业。当时她分析认为,将来澳大利亚的商品将越来越依赖于进口,但澳大利亚的仓库却非常少。于是她把资金投入到了建造仓库上,为商家提供仓库租赁或买卖。事实证明,这次判断也是正确的,仓库的买卖租赁价格果然大幅上扬。
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创业,陈静现已在墨尔本拥有了自己的公司——亚太集团。亚太集团涉猎的领域很多元,经营业务涉及金融、矿业、房地产、物业投资、大健康、文化娱乐产业等。
虽然在创业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但陈静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她认为,遇到困难要动脑子,方法总比困难多。当谈及自己的成功学“密码”时,她说:“我把困难当作是成功的阶梯,每克服一个困难,我就上升了一个阶梯,我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人。”
怀孕拍摄《陈静日记》
除了商人、侨团组织负责人的身份,陈静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导演兼制片人。她用了6年时间,拍摄了《陈静日记》《少年留学走天涯》《澳洲—新移民的故事》等多个反映澳洲华侨华人生活、学习与工作的纪录片。
陈静说,她拍摄纪录片源于自己身上的责任感。“随着越来越多中国人来到澳洲,随着中澳之间的经济、文化、教育交流日益频繁,我觉得应该通过一种直观的形式告诉我们的同胞,来到澳大利亚有可能会碰到什么问题,如何去面对以及融入澳洲的生活,我希望他们能走得顺畅一些。”
拍摄《陈静日记1》时,正值陈静怀孕期间,家人极力反对她继续拍摄,但她没有答应。“在拍摄过程中,我是很快乐的。实际上,大部分中国人来到这里都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我是在做着我喜欢的事情,所以困难对我来说不是困难,况且这件事情又是那么有意义。”她说。
陈静的努力也获得了回报。据了解,《陈静日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全面反映大陆新移民的系列纪录片。悉尼、墨尔本很多大学与中学都把这部片子作为辅助教材收藏。澳大利亚很多图书馆包括最大的国立图书馆作为史料都收藏了这部纪录片。
去年(2017年)11月,陈静担任制片人、女儿担任导演的纪录片《空隙》获得2017年中美电影节最佳纪录片提名奖。
努力架起中澳之间沟通的桥梁
作为浙江省政协海外委员、杭州市政协海外委员,陈静非常关心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中澳之间的贸易往来,她认为,中澳市场有很多互补之处。“中国人口多、人均资源相对少,相对应的澳大利亚人口少、资源较多,这是非常互补的。同时,澳大利亚在生物医疗等领域技术能力非常强大,我认为国内应该加强同澳大利亚在这些方面的合作,让先进的技术为我所用。”陈静说。
在陈静看来,每一个身处异国他乡的华人华侨都是中国的“民间大使”。在澳大利亚,华人华侨对当地的经贸发展作出了很多贡献,但在社会责任感方面还有些不足。
“下一步,我会鼓励更多的华人华侨积极地去融入主流社会,让澳洲人民认识到我们中国人的善良和友好,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和偏见,以便我们能在澳洲生活得更好。”陈静说,近些年来,她深刻地感受到了祖国在经济、科技、城市建设等领域的突飞猛进,她希望在未来能够搭建平台,促进澳大利亚一些高科技科研项目和中国市场对接,以服务中国人民。(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