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大文旅产业 筑就“精致襄城”
2018-05-29 02:08:00 来源:搜狐财经

原标题:壮大文旅产业 筑就“精致襄城”

本报记者 魏昊星陈亚曦 曾忠保

旌旗飘扬,鼓乐齐鸣,扮演皇帝、嫔妃、文武百官的演员们盛装出场,来自全国各地的研学游小队员和游客,沉浸在亦真亦幻的大唐迎宾表演中。这里是位于襄阳市襄城区的唐城影视基地,电影《妖猫传》在此拍摄制作,该电影热映四个月后,慕名而来的游客已经突破50万人次。2017年,襄城区接待游客超过1100万人次,仅唐城景区的接待游客量就超过了120万人次。

新旧共建 打通襄阳黄金旅游线路

“有说头,没看头,更没玩头。”这是多年以前襄阳旅游业的真实写照,这座发源了楚、汉、三国文化的城市,旅游业的发展一直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不相匹配。作为襄阳市景点最集中的旅游资源大区,襄城区在2011年只有隆中、黄家湾两个旅游项目。旅游景区数量少、规模小,严重制约了旅游产业发展。

为了扭转被动局面,襄城区主动转型,积极推动传统旅游地的升级改造和新文化旅游项目的引进和建设。近年来,传统地标型景点古隆中扩大了景区规模,充分挖掘诸葛亮文化,以三国主题为主设计了古隆中牌坊《音舞诗画·隆中对》、草庐剧场《大型非遗杂技表演》等表演项目,受到游客的广泛好评。

在襄城区政府的引导下,唐城、习家池、中华紫薇园、九天玄女景区等20余个新文化旅游项目落地建设,并陆续面向游客开放。如今,由襄阳古城、东线岘山文化旅游区、中线乡村生态休闲文化旅游区、西线隆中文化旅游区组成的“一城三线”文化旅游格局在襄城区基本形成。

襄城区旅游局负责人郭开庆说:“此前我们很难规划出一条完整的旅游线路,如今借助文旅产业发展的东风,我们可以为游客们设计出多条不重复的精品线路。”2017年,襄城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5亿元,远超2011年的40亿元,年均增幅达到19%,文化旅游产业的战略性支柱地位在该区初步显现。

“慢游”襄城 从过境地转型为目的地

品牌项目相继落地,集群发展初具规模,襄阳文旅景区数量实现了由少到多的转变。但是,旅游产业链条仍不完善、旅游产品层次较低的短板持续凸显,无法实现外地游客在襄阳的长时间停留、游玩。为了让游客“慢下来、留下来、住下来”,襄城区以创建高星级酒店为引导,加快恒大、富春山居等酒店开张营业,着力解决游客多日游的住宿难题。隆中景区建成了具有1774个停车位的生态停车场,配备自助充电桩配套服务设施,是目前湖北省A级景区中规模最大的停车场。

随着电影《妖猫传》的上映,作为核心拍摄地的唐城景区知名度迅速上升,《九州缥缈录》《中国公主图兰朵》等知名影视剧也陆续在景区开拍。“唐城开城以来,前后陆续看景的有近120个剧组,目前预约的剧组已排到年底。”唐城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祥华说。每个剧组的入驻周期较长,不仅为周边住宿餐饮等服务业带来了更多收入,还吸引了大批影迷来到基地围观,带动了唐城景区的演员经济。

由唐城投资2.5亿元的大型实景夜游项目《大唐倚梦之盛世皇城》目前已经进入开演倒计时,将于今年7月在唐城影视基地面世。该项目将夜间游玩和盛唐文化的传播相融合,丰富了襄阳旅游夜生活内容,提高了夜间旅游的文化内涵,能够为襄阳留住更多的过夜游客。将文化影视产业与旅游业进行创新结合,进一步推动了襄阳市由旅游过境地到旅游目的地的转变。

品质提升 以景区改造促城市更新

“古城要古,新区要新。”襄城区在大力培育文化旅游产业的过程中,成功找到了处理古城改造和城市升级的逻辑,助推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近年来,襄阳古城景区扩大公共文化空间,相继建成了岘山文化广场、长门遗址公园等公园项目,完善古城旅游标识系统,综合整治北街环境。街景设计越来越精致,城市品味越来越高,襄城居民正在享受着由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由于不少旅游景点处在城区的远郊区和乡镇,水、电、气、排污等设施不齐全,给旅游业发展和市民生活造成了较大阻碍。襄城区为此重点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完善防洪排涝、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将城建计划适当向城市近郊的旅游发展区域倾斜,致力于建设宜业宜居宜游的“精致襄城”。

搭乘着文旅产业发展的快车,襄城区游憩、交通、接待等诸多行业得到全面提速。伴随着旅游产品的日益丰富、旅游线路的不断成熟、旅游配套设施的日臻完善,本地市民的幸福感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