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小美、七只考拉、猩便利相继裁员撤柜,你办公室的无人货架,还在吗?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作者:丹枫
相比过去几年,2018年创投江湖“风口轮动”的速度加快很多。年初,我们还骑着共享单车,吃着无人货架的零食,和同事朋友大谈特谈区块链。转眼间,区块链归于平静;共享单车悉数被收购;无人货架也大规模撤退、从办公室的角落消失。
时间证明,任何打着创新幌子、粗放经营的商业模式,不会长久。其中,无人货架便是粗放经营的“集大成者”。办公室里支个货架,用户扫码买零食。这个简单粗暴的行业,去年赶着风口大肆圈钱,如今却正经历着尴尬的转型之路。
2017年,果小美、便利蜂、猩便利.....40多家无人货架公司以气吞山河的势头,拿下资本30亿元融资。然而,这个行业融资速度远远赶不上烧钱补贴的速度。跑马圈地攻占办公室大半年后,无人货架开始频繁撤柜、节节溃败。
今年5月4日,无人货架头部玩家“果小美”解散的消息流出。这则消息大意为,果小美即将解散,货架上的食品免费赠送,大家江湖再见。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尽管果小美官方微博迅速澄清这是造谣,但果小美多地撤退货架、业务停滞已成事实。同时,便利蜂因供应链短缺大规模撤柜、猩便利被爆拖欠部分供应商货款........无人货架真的“凉了”。再过不久,或许街头露天场所堆积如山的废弃单车旁,将出现被遗弃的无人货架。
那么,这个简单粗暴、短暂发光的行业,经历了怎样的兴盛、危机与转型?
01
匆匆逝去的跑马圈地时代
首先来认识,是什么因素催动了无人货架的诞生?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流量红利步入尾声,流量成本越来越高,线下渠道流量入口的作用被放大。在这个线上结合线下的时代,无数商家的逼着自己无限接近消费者。
于是,2015年领蛙、小e微店、友盒便利相继出现,无人货架开始被人关注。而这个行业在2017年真正起爆,这年6月,果小美在成都成立,公司创始团队的背景堪称豪华:阿里聚划算总经理、美团华东大区总经理、美团COO。其创始人阎利珉给资本讲了一个,以无人货架为前哨,将线下流量导流到线上复制聚划算模式的故事,随后便融到IDG、峰瑞资本3000万元的天使轮。
7月,果小美第一个无人货架登陆写字楼,到2017年底日均交易额已破百万、货架终端数量近10万、业务覆盖全国59个城市。而这亮眼的数据背后,是资本一轮轮的热钱砸入。据统计,从2017年6月开始,不到200天时间里,果小美完成四轮超5亿元融资。
无人货架简单粗暴的另一面是,准入门槛低、极易被复制。果小美的疯狂融资只是一个缩影,2017年2月开始,其余玩家已先后开始光速圈钱:2017年2月,便利蜂完成3亿美元A轮融资;2017年10月,小e微店完成2亿元B轮融资;2017年10月,猩便利获得3.8亿元A1轮投资.......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涉足这个行业的创业者和投资人深信,野蛮生长的时代,抢占了市场份额,就是一切。于是,这些融资热钱被用到疯狂铺设点位、货架运营、购买补贴中。2017年的货架点位争夺大潮中,果小美的地推人员巅峰时期,每月可铺设数十个点位,每个货架提成400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月入3万的故事。
而2017年这个行业便洗牌重组,便利蜂收购领蛙、果小美收购番茄便利、猩便利收购51零食。2018年开始,果小美地推人员的提成从400元暴降至70元,月入3万的故事画上句号。随后几个月,猩便利、果小美、便利蜂、七只考拉纷纷裁员、撤点、转型,头部玩家节节败退。无人货架,这个曾气势如虹的行业,如今一败涂地。
为什么无人货架风口消逝的速度如此之快?从果小美创始人阎利珉的“蓝图”中不难看出,无人货架的第一阶段的重任就是收集流量和数据,然后通过大数据做场景化服务。然而这个“蓝图”忽略了盈利模式、流量转化率、建设供应链等一系列实际操作上的难题。
首先,无人货架粗放经营背后的是供应链短缺。果小美、猩便利们疯狂铺设点位的初心是获取流量,忽略了网点的场景和质量。开放式场景下的订单转化率肯定低于封闭的办公室,而单词物流配送、人工补货的成本却相同。选择粗放的原因是,供应链短缺、自建周期太长。
无人货架的本质是零售,这意味要有一套包括仓储、物流、配送的完整供应链。而处于早期阶段的无人货架,没有过多精力去投入到供应链的长期建设中去。所以,2018年货架败退大潮中,自建供应链的每日优鲜便利购占尽上风。
此外,远超预期的盗损率也是无人货架的致命痛点。货架“无人”,决定了商品交易要靠用户自觉性,这对人性是一种极大的考量。货架商家普遍以为丢失、盗损率在5-10%,实际却达到30-50%,三分之一的商品未付款就被取走。尽管商家在货架+冷柜+二维码的基础上,加了摄像头。但负责监督的摄像头,往往在贪婪面前成了摆设。
02
转型之后新的危机
如今,跑马圈地的时代结束,无人货架残存的玩家开始走上转型之路:果小美从“重”到“轻”,接入第三方便利店的供应链;便利蜂将货架升级为智能货柜;猩便利则拓展鲜食、零售终端,还在上海打造热厨。
智能货柜听上去是一种升级形态,但智能货柜作为一个封闭的空间,只能容纳一个人使用,这比现在的无人货架使用效率低很多。同时,智能货柜的成本将比货架高出数倍,这无疑和规模化冲突。同时,无人货架风口不再、尚未盈利能力,如何支撑这么大的投入?
反观便利蜂和果小美的转型,更像是在趋向新零售的理念。无人货架兴盛之时,新零售同样被频繁提及,甚至有人说无人货架是新零售的初步情形。然而,仅仅是将渠道转移到线下来获取流量,并不能诠释新零售。
新零售的基础是完美的供应链,然后通过大数据,将用户需要的商品尽快送达。新零售可以形象理解为“商品找人”,而无人货架第一阶段依然是“人找商品”,而且商品局限于零食等小商品。所以,无人货架第二阶段重点应该是,供应链的丰富多元以及精细化运营。
任何行业走过野蛮生长的时代,崭露头角后都要面对巨头入场掣肘的风险。共享单车如此,无人货架依旧。2018年,阿里试图投资果小美,京东推出京东到家GO,顺丰推出丰e足食,腾讯领投每日优鲜便利购....巨头已相继入场。
和无人货架的小玩家不同,2017年腾讯、阿里等巨头已经在新零售大战中建设自己的供应链,他们的资金实力、精细化运营能力,甚至可以对小玩家造成“降维打击”。此前,无人货架的盈利能力缺失、经营模式粗放,小玩家在跑马圈地抢夺点位,巨头更多是在“持币”观望。
经历了大浪淘沙、行业洗牌后,无人货架走向精细化运营的转型升级之路。同时也应清楚,巨头已经在收割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