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产业面临泡沫破裂吗?
2018-05-27 01:06:00 来源:搜狐财经

原标题:中国互联网产业面临泡沫破裂吗?

盘和林

5月22日消息,经济学家马光远表示:“我觉得,中国互联网产业未来几年可能面临极大瓶颈,泡沫很有可能破灭。有人说,下个十年仍可能是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的时代,马光远认为,起码下个十年风险和泡沫的可能性大于这个(机遇)。

不可否认,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改变一切”的思维深入人心,一种狂热的情绪正在被放大, 市场上价格飞速上涨的现象屡见不鲜,互联网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那些进行传统投资的人们称这种现象为“泡沫”。与此同时,以BAT为代表的我国互联网巨头估值不断冲高。

这些都是马光远所谓未来几年互联网泡沫可能破裂的背景。由于人们通常试图用过去经验来看待新事件,这难以不让人联想到 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的美国“互联网泡沫”。那么,在中国互联网泡沫高潮是否即将来临?是否真的如此令人恐慌?

笔者认为,应该理性看待当前在中国互联网市场,即便存在一定的泡沫,还没有到破灭的程度,些许泡沫会破,但并不会崩溃,反而会留下真正有价值的企业。

什么是互联网泡沫?传统意义上的互联网泡沫互联网泡沫指自1995年至2001年间,发生在欧美及亚洲多个国家的股票市场中的投机泡沫,当时与科技及新兴的互联网相关企业股价出现了高速上升,于是导致了大量最终投资失败的,通常被称为“.COM”的互联网公司的成立。在飙升的股价的和买家炒作的不断催化下,风险投资给企业创造了投机取巧的温床,使得这些企业单以增加市场份额为目标,确跨过了传统商业模式的底线。

互联网泡沫应该是从1999年开始的,那时候美国处于一个相对低息的周期,只有4%左右的利率。互联网泡沫的产生原因,主要是由于当时的金融监管体系造成的。90年代,为了振兴经济,美国监管机构继续放宽甚至撤销了监管机制。于是在无监管的情况下,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投资银行会推销毫无前景的互联网公司,却对极具潜力的科技股不闻不问,可以说,是投资银行对存在泡沫的互联网股票过度投资,导致了互联网泡沫的产生。

不可否认,在当今的中国互联网市场,某种程度上的过热,移动互联网的概念已经被炒得过热,没有盈利能力的公司都能轻松得到融资,今后可能导致一大批互联网企业倒闭。然而,回看当今的中国互联网市场,这种“泡沫”又有些许不同。

一方面,美国互联网泡沫基本属于投机动因引起的泡沫,按我们的认知来说就是泡沫集中在二级市场。而在中国却是一级市场比较过热,而二级市场相对理性。虽然在二级市场也存在投资泡沫,比如汽车服务o2o,p2p互联网金融。但是总体来说,这只是个别跟风和投机行为,并不会对总体造成太大影响。也可以说,投资人更加理性精明了,学会了闻风而动,并没有出现羊群效应,没有过多盲从权威而跟风投资。

另一方面,当前我国的互联网公司规模更加巨大,企业内部的生态系统也趋于完备和国际化。和第一次互联网泡沫产生的技术不成熟的背景不同,互联网市场在不断的拓展细分,向着市场更加健全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某个范畴内的失败不太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最后,中国互联网产业赶上了新经济时代。这一次移动互联网浪潮中伴随了许多其他技术进步,比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共享经济、人工智能等。既有有充分人口红利,又赶上了时代和技术的变革,与人们的生活联系紧密。就现在而言,互联网产业的实际增量还很大。对于任何一个产业来说,只要有增量,就不存在泡沫爆炸的可能性。这也是当前互联网企业上市没以前那么频繁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近现代经济发展就是吹起一个泡沫,然后用实际经济价值把泡沫填平的过程。互联网行业有着高过其他行业的利润水平,资本和人才要素的不断流入必然会引发互联网创业大潮,导致竞争加剧,产生泡沫。互联网泡沫一直都存在并且也正在进行中,但这更像是一种优胜劣汰的过程。

虽然互联网概念炒的火热,但不可否认,互联网企业的存活率很低。无论如何,要想在互联网泡沫中屹立不倒,还是要借助实体之力。互联网充其量只能说是一种工具,炒作、营销和融资,都不应该是互联网企业关注的重点,经营的重心应该放在做好产品上。在竞争激烈的生死存亡过程里,留下的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互联网企业。(作者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