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入场,什么样的征信易被拒贷?
2018-05-24 01:04:00 来源:搜狐财经

原标题: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入场,什么样的征信易被拒贷?

5月23日,国内第一家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百行征信在深圳挂牌开张了。在这之前,我们最熟悉是央妈体系下的“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也就是“央行征信中心”。

说它市场化,主要是因为百行征信由央妈主导,中国互金协会是手握36股权%的大股东,8家市场机构各持股8%,由他们共同发起组建的个人征信机构。这8家个人征信牌照商包括:芝麻信用、腾讯征信、深圳前海征信、鹏元征信、中诚信征信、考拉征信、中智诚征信、北京华道征信

据经济日报的报道,百行征信将与央行征信中心形成“错位发展、功能互补”的市场格局。也就是说,除了银行借贷,蚂蚁金服的借呗、腾讯的微粒贷等等央行征信中心可查的征信记录外,今后所有像P2P网贷这类金融平台的数据都可能通过对接百行征信,实现共享、打通。

目前的征信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多了:买个房配个车,银行要调征信;手欠按下微粒贷,腾讯要看征信;帮主之前换了个工作,新单位还明确提出交征信......

我们的征信其实是指信用历史报告,记录你借债还钱、合同履行、遵纪守法等信息。一般贷款、信用卡审批,任职资格审查,员工录用等是会审查由央行征信中心出据的个人征信报告(但未来有可有再加上一个百行征信版的征信报告)。

在信用时代,我们每个人保持好的征信非常重要。到底什么样的征信记录容易贷款?以银行等为代表的贷款机构调征信报告都查看点啥呢?帮主(ID:banglicai)发现,还真不只是——只要不上“黑名单”就是好征信。

硬查询次数不宜过多

部分银行:半年查询不超过10次

征信记录最好别有频繁地硬查询记录。所谓硬查询指,银行等接入央行征信中心的机构在审查个人的贷款申请过程中,会对诸如信用卡审批、贷款审批等个人信用记录进行查询。

此时,个人填写的申请表上通常会列有“授权某某金融机构查询个人征信”的条款(例如,帮主在开微粒贷额度时,就需要先同意腾讯的授权文件)。另外,个人也可以免费在征信中心查阅自己的信用报告。

有些朋友有强迫症,喜欢有事没事查下自己征信。要知道,短期内征信查询次数太多,贷款机构会认为你很缺钱,存在信用风险,会让贷款机构对新提出的的借贷申请变得小心翼翼。

央行征信中心每年为个人义务提供2次免费查询服务。贷款机构对个人征信的查询次数都有各自的要求,像帮主(ID:banglicai)的朋友所在的银行就要求借款人近两个月内查询次数不能超过4次,也有的要求半年内查询不得超过10次。

帮主友情提示,还有一种被查询的情况,如果发现自己的征信记录未授权就被查询,大家可以拨打央行征信中心的客服电话400-810-8866进行投诉。

贷款笔数、信用卡数量不宜过多

信用卡最好控制在5张内

如果征信报告上体现出来的贷款笔数过多,贷款机构会认为借款人负债过高;如果信用卡数量过多,贷款机构会认为借款人存在以卡养卡的风险。

这一点比较好理解,“您都靠各种借钱过日子了,还有钱还我吗?”贷款机构潜意识里就不会认为这种征信是好的。

银行朋友说,一个好的征信,信用卡持有数量最好控制在5张以内比较合适。

不能进入黑名单

非常小额逾期可申请消除记录

要么,有当前逾期而且次数过多,甚至已经出现连续3个月以上不还款的记录;要么,列入法院等公职被执行的名单上。这些都会成为直接被贷款机构秒拒的“黑名单”。

除了后者外,单纯的逾期行为,“把欠款都还上,不再增加这类的行为,一般五年央行征信记录会进行删除”,银行朋友介绍中的逾期黑名单的五年期限,指的是借款人逾期产生后的实际还款日算起,五年以后的时间段。而在这段时间里,这些“档案”会一直保留。

朋友也提醒帮主一句,信用卡逾期的时候,除了老老实实还完款,不能注销卡,而且要继续“刷卡-还款”的无限循环,这样才能让贷款机构相信,“犯错的孩纸”是在努力改过自新的,五年期限才会有效。

另外,如果自己不小心或客观原因产生了非常小额的逾期(一般是10元之内),大家可以主动与开卡行联系、请求消除自己的逾期记录。

最好不要一片空白

征信途径查询有三种

大家可能都清楚上了征信、进了黑名单,这款可能就不好贷了,但是如果贷款机构一打开借款人的信用报告,眼前一片空白,这种对于贷款同样会有影响。

银行的朋友说,一份好的征信报告里,在他们眼里是需要有查询记录、借款或是信用卡使用情况的记录。因为这些金融信息,是会帮助他们判断借款人的信用情况,也是最终是否批准贷款的依据之一。

银行的朋友最后告诉帮主,一般情况下个人有三种正规路径可以查看信用报告,第一是央行征信中心官网(www.pbccrc.org.cn);第二是线下柜台、自助机,即查即得;第三是商业银行柜台及网银委托查询。但是不要轻易点击app store上的app产品去查询征信报告,会存在泄露个人隐私的风险。

作者:心语

本文为理财帮原创内容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