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时评
■李成刚
华盛顿时间5月19日上午,习近平主席特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方牵头人刘鹤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美经贸磋商达成共识:不打贸易战,并停止互相加征关税。刘鹤说,这是一次积极、务实、富有建设性成果的访问,双方就发展积极健康的中美经贸关系达成许多共识。这次磋商取得积极成果的最重要原因是两国元首此前达成的重要共识,根本原因是两国人民和全世界的需求。
在美国挑起贸易摩擦之后剑拔弩张的态势在几天之内变成春风化雨。未来双方经贸关系的发展,如刘鹤所说“将从某种问题状态走向正常状态”。经过激烈争吵和讨价还价,表面上互不相让的局面随之化解,中美经贸关系又回到肩并肩齐步走的跑道起点。
此次中美贸易摩擦来时气势汹汹,去时偃旗息鼓,并不出人意料的反转剧情,让人感慨:“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快”。事实上,在其背后,我们还可以解读出几个十分有意义的隐含意义。
首先,中美贸易摩擦,既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压力,也是一种动力。对外,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得以快速增长,与中国逐渐融入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进程紧密相关。在这一进程中,带给中国的外来压力使中国政治、经济与社会不断开放,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对内,美国市场对中国出口商品的约束和压力,带动了中国工业化与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长期实行出口主导型的贸易战略,但随着国际经贸环境和国内发展阶段的改变,出口主导型的贸易战略也日益暴露出许多问题,如中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加剧,受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越来越大;区域间经济发展失衡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粗放型贸易增长使资源过度消耗;贸易摩擦越来越激烈等。中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从另一个层面体现了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即从“大进大出”的低端粗放型走向“优进优出”的高端集约型,从出口主导转向进出口平衡,从贸易大国转向贸易强国。
其次,中美经贸既是双赢关系,也是制衡关系。尽管中国一直以来坚持“和平崛起”的发展战略,也一直努力寻求与美国建立双赢的关系,但作为“全球领导者”,美国不会放弃对“霸权”的迷恋,对中国的崛起必然心怀警惕。加之缘于两国政治制度和文化意识形态的差异,美国政府遏制中国的策略就成为一种必然。虽然中美贸易摩擦更多是体现了两国对贸易利益的争夺,但其中政治因素的影响则会越来越大。因此,即便中美两国共同利益不断增长使得双方有着坚实的合作基础,但遏制中国的策略不改,两国的摩擦也必然不会消散。而且,这种摩擦将进一步发展,逐渐涉及两国核心的国家利益。
最后,中美贸易摩擦问题将长期存在,但中国的牌面将越来越多,最终达到双方关系的对称平衡。毫无疑问,在中美贸易关系以及一系列的摩擦中,中方一直以来都处于从属和被动地位,这缘于中国对美国的技术和市场依赖。这一问题的改变始自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对美国的依赖程度有所下降,而美国对中国的依赖程度却在不断提升,中美之间的经济地位日益平衡和对称,中方能调用的底牌逐渐增多。
正是这种经济关系逐渐对称化,美国的退出成本不断提高,其利用不对等的依存关系对中国施压的能力就越来越低。因此,中美贸易关系中的不确定性会逐渐减少,美国对中国的经贸关系态度会越来越谨慎,中美贸易关系将最终变成平等竞合的贸易伙伴关系。
总之,中美之间的经贸竞争是常态,而中美之间的贸易逆差短期内也难以解决。尽管双方政府都意识到中美贸易失衡对两国贸易关系发展都存在负面影响,并积极采取措施缓解美国的贸易逆差问题。但长期来看,中美贸易逆差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结果,也是两国自身经济发展模式的结果。因此,中美贸易失衡问题将长期存在,而美国挑起贸易摩擦的借口也会长期存在,无论是政治目的还是经济目的,中美贸易“打打合合”的曲折前进态势,从来也不会让人们感到意外。
作者系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蒋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