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秦朔
原标题:《给李彦宏夫妇的建议:复制个“陆奇”放在脑子里》
5月18日傍晚,百度发出一封李彦宏的内部信,“由于个人和家庭的原因,Qi(陆奇)无法继续全职在北京工作,经与公司协商,将从今年7月起不再担任集团公司总裁兼首席运营官职务”。
美国股市开市后,百度收盘价下跌9.54%,市值蒸发94亿美元。
为陆奇的离开而惋惜,这是业界较为普遍的看法,特别是百度的大量员工。有人猜测是陆奇推动的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既得利益反弹所致;有文章说百度股价的上升是靠信息流广告的强劲增长,而这方面主要是李彦宏推动的,陆奇押注人工智能(All in AI)还没有明显成效,市场对陆奇离职过度反应,恰恰是抄底的机会。
我和李彦宏有几次接触。在陆奇离职消息发布前的十天内,我刚好有机会和他一起参加过一次3个小时的会议,对他的风格有些直接感受。如果陆奇不离职,我不会写什么。但看到网上各种各样的评论,还是忍不住动笔,希望借这篇文章为陆奇也为百度的李彦宏祝福。
1、
谈陆奇前,先说李彦宏。去年8月,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夏季高峰会(银川)安排我和他有一个小时的对话。这次对话让我对他有很多新的认识。
以前我和很多网友一样,认为李彦宏应该是一个有伟大愿景、想创造伟大事业的英雄,就像马云一样。所以当百度有些令人失望的表现,又或者和AT拉开了差距,就会很自然地批评,说他这也不是那也不对。这种批评中也有一个潜在的原因,就是我们对他的“人设”。假如,李彦宏本来就不是那么英雄主义,不像马云那样要征伐天下呢?
对话之后,我觉得李彦宏是一个质朴无华的“技术控”,很自然和本真,怎么想就怎么说;他的驱动力是技术兴趣,而不是江湖地位。“BAT还成不成立?”我们觉得是大问题,他随遇而安,并不攀比。
我问他,作为2005年8月在美国上市、很早就攀上高峰的企业家,面对声誉危机以及和AT的差距,在痛苦、挑战、质疑面前怎么调整?怎么重新用饱满的状态出现在大家面前?
他回答:“其实我这个人不是那么在乎外界怎么看我,我更多地在乎我自己喜欢什么。当年在北大的时候就是这样的特点。20年前,我周围的朋友、同学有一些机会,他们被美国公司雇了之后派回中国,拿的是美国工资,20年前中国的消费水平很低,所以我那时特别羡慕,他怎么会有机会拿着美国工资到中国花?我能不能也有这种机会?后来我想这个机会真不属于我,我那个同学是学化工的,那时候国内用得着,我搞互联网,国内没什么人用。如果你非要跟人比,回中国找拿美国工资的工作,那没有,那个机会真的不属于我。想清楚这个道理后,你真正关注的就不是谁做得比我好或者谁不如我,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机会是不是我的。我觉得人工智能这个机会是我的,我既喜欢又擅长。我自己只要尽了努力,能对自己有交代了,就是挺好的一件事,不需要再去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去比。”
李彦宏在美国读硕士时学过人工智能的课,当时还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但他喜欢。“就好像说我喜欢花花草草,那些东西不可能赚钱,但挡不住我喜欢,人工智能倒退十年二十年,不可能有商业应用,但你挡不住我喜欢。所以就会不断关注,有一天它的时代要到来,技术已经逐步进入成熟,你肯定是最先能够感知到的,一旦感知到,就会说‘这是属于我的菜’。”
我问李彦宏如何给微软、谷歌、亚马逊在人工智能领域排名,他不愿排,说人工智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没有一个公司可以在每个地方都比别人做得领先,每个公司都有比较擅长的地方。百度借助中国丰富的数据资源,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上比美国领先,这是百度的优势,但也不一定就能成功,还需要在管理、文化等方面的配合。他还说:“阿里也好,腾讯也好,包括很多初创企业,我觉得都有成功的机会。”
百度出过几次声誉危机,我问他参加《越野千里》节目,无人驾驶上五环,是不是想和社会主动交流?他说:“其实我自己没觉得有什么变化,一开始根本没有想到会产生这样的效果。比如《越野千里》,我就是觉得好玩,我从来没去过那个地方,有大山、非常绿的草地,我觉得很美。但是后来真的到那儿之后,发现是很艰苦的,甚至有点后悔,所以我后来在节目里都说‘后悔’‘不想来’。”
我问,“王者归来”是不是代表你对百度开放人工智能平台的期许?他说,“我真没想这么多,我还是希望把这件事情做成,而且我觉得成的概率是非常高的,因为这种开放也并不是我们第一个做的。比如,十年之前安卓就已经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我也问他,百度股价的上升,是因为市场看到百度在信息流广告方面增长很快、还有潜力,还是因为“All in AI”让大家有更好预期?他说:“其实我不能够很确信到底是因为什么。……外界可能认识到,当社会进入一个新时代的时候(指人工智能),百度成功的机会变大了,跟以前不一样了,这可能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看了上面的这些问答,大家会不会觉得,我一直试图逼出一个英雄主义的李彦宏,但他的初心和本真的状态并不是英雄主义的,他是一个因兴趣而动、对自己擅长的技术很有信心的人,一个随心而行、和别人并不怎么争、也不怎么包装和“提升”自己的人。
我没有找到“英雄”,但感受到了他自我认知的客观,他评价对手的友善,他的不刻意、不勉强的人生态度。可能从气质上,他并不是那种气场强大的商业领袖,但在口号震天响的中国商界,这个不爱说话的人突然让我感到了一丝简单和清新,并增添了对他的好感。
李彦宏无疑是有足够的技术远见的,但这样偏于nice、柔性、内敛、不那么决绝的领导风格,对一个公司特别是需要变革的公司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百度的员工可能有更多发言权。
2、
现在来看看陆奇。
很多百度员工在提到Qi的时候都有一种不舍的心情,李彦宏信中也是如此。据说在离职发布半小时前,李彦宏还在挽留他,我相信是真的。
我对陆奇并不了解,过去也是从媒体报道和微软CEO纳德拉的《刷新》中了解到他的传奇。我参与的这次会议,陆奇在下午2点前几分钟到场,然后就开始阅读会议要讨论的简报。会议非常高效,完全按事先的时间表推进,有些环节是以2分钟来定时的。当发言者有些拖沓时,主持人会提醒回到主干上。他注意倾听,认真做笔记,发言者的要点几乎都能记下,这在最后他总结时能感受得到。他重视灵魂性的、面对未来的核心问题和战略性方向,对百度的问题不回避,而且愿意听到越尖锐越好的意见,以“唤醒百度”。同时,他对百度的干部又充满鼓励。
陆奇的总结很精干,就像他的身材。如果我是百度的员工,和他开完会,我会有一种感觉,“嘿,兄弟姐妹们,让我们看到问题更看到未来,让我们相信自己、更要大胆变革,把我们的潜力发挥出来。”这是3个小时会议后他传达给我的信息。这个会议5点前结束,然后他去开下一个会。
陆奇的离职让百度员工甚至整个中国互联网领域,突然觉得,我们身边怎么会有这样的清流、这样的新风、这样的活水、这样正直的品格、这样严格的自律、这样的以身作则、这样的谦虚好学、这样开会这样待人、这样不拖泥带水不虚与委蛇、这样日复一日地热爱工作锻炼身体和管理时间、这样尊重最基层的员工并和他们无边界沟通最及时反馈、这样聚焦核心战略清理枝枝蔓蔓?!
陆奇是这样一种人,如果你是他的上司,你足够放心他的正派和能力;如果你是他的下级,你足够信任他的人格和公平;如果你是他的合作伙伴,你足够重视他的判断力和建议。而我这样和他只有一面之缘的外人,在宣布他离职的这几天,我不断反省自己在时间管理、任务管理、效率管理等等方面的问题,他对我是一个榜样,一种尺度,一面镜子。
多年前李彦宏就希望百度的文化是“简单可信赖”,陆奇不就是这种文化的代表吗?
陆奇离职说是为了照顾家庭,也有人说是文化冲突、既得利益冲撞、关键权限不足,等等。我相信以陆奇的职业操守,他不会说出任何对百度不利的声音。我曾问过李彦宏怎么赢得了陆奇,因为当时有好几家公司在争,李彦宏说他和陆奇认识多年,每年都会在美国找个地方深入地交流对于技术趋势的看法,这种长期交流所建立的信任,不是某个公司一时半刻就能达到的。信任和共同愿景让陆奇走进了百度,和李彦宏一起共事了486天。多年来李彦宏都在寻找能在管理运营方面让他解放出来的人才。陆奇离职,他内心可能比谁都更不愿意。
幸运的是,陆奇留下了一面无形的镜子。
从百度员工发自内心的对陆奇的拥护中,我看到了这个组织中最强烈的意愿,最真实的期盼,最广泛的诉求。一股清泉激发了最大多数员工心底的清泉,这是当初那种简单、朴实、专注、创新的百度工程师文化的再觉醒,是百度最可宝贵的财富,也是百度的希望所在。陆奇曾用“肌肉记忆”一词诠释组织和文化变革的难度,他认为任何组织跟人一样都是有“肌肉记忆”的,根深蒂固,想彻底改变非常困难。但我相信,当百度员工的心泉打开,就能汇聚成巨大的正能量和鲜活的气息,即使真有强大既得利益和惯性的干扰,也终将被正气驱散。
3、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这是李彦宏和陆奇携手开启新里程时说的话。鹿即陆奇,只是今天又走了。
看完上面两节的朋友会不会有一种感觉,如果有一个“陆奇版的李彦宏”去领导和管理百度,该多好!
是的,这也是我的想法。
百度的权力核心是李彦宏夫妇。马东敏对李彦宏创业和百度发展做出过很多贡献,百度上市时李彦宏说,“感谢她的勇气”。我猜这里还有一层意思是,“感谢她给予我的勇气”。
为什么勇气、决绝对于李彦宏特别重要呢?因为他天性中不是那种一定要如何如何、一定要争的人,这也是我在第一节中想表达的意思。他不像马云那样建立了拥抱变化的文化,组织结构、高管岗位经常性调整,该杀伐决断时,内心再挣扎也当断则断,以此让组织永是活水,不管多高职位的高管内心都有危机。
马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可能有性格原因,更重要的应该是使命、愿景、价值观的作用。马云曾说,使命、愿景、价值观他必须遵守,他是最后的看护者,如果他也退了,那就什么都守不住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其说阿里巴巴是马云的阿里巴巴,不如说马云是阿里巴巴为了实现某种理想而选择的领导人。马云创造了阿里巴巴,但阿里巴巴是比马云个人更高的原则。
为什么勇气重要?因为百度的利益相关者需要的,不只是技术百度,也是他们有伟大期许的百度。李彦宏自己也说过,如果没有管理、文化的突破,技术优势未必就是企业竞争的优势。
很希望李彦宏能深切意识到,李彦宏的百度和百度的李彦宏,其含义并不相同。如果百度是李彦宏的百度,那么李彦宏如何,百度就如何;如果李彦宏是百度的李彦宏,那么百度的愿景、使命、价值观决定李彦宏应该向何处去,应该如何超越自己。
曾经有一个机会,也许是迄今为止最好的机会,就是“李彦宏+陆奇”。但我们知道,李彦宏勇气的来源之一是马东敏。所以陆奇加入的同时,马东敏也回到了百度,百度的核心权力结构是“李彦宏+马东敏+陆奇”。如今这个结构再变为“李彦宏+马东敏”。
会不会有一天,人工智能技术创造出“马云”、“马化腾”、“陆奇”,当李彦宏决策、管理、选拔人才的时候,可以问一下,“小度,这件事马云会怎么处理?马化腾会怎么处理?陆奇会怎么处理?”如果那样,李彦宏会轻松一些也决绝一些吗?
希望李彦宏是百度的李彦宏,是为了百度的李彦宏。从百度的员工到广大网友,对百度都有希望。沿着这个方向去搜集数据、意见和建议,通过算法处理,你就会知道向何处去。
希望李彦宏是把“陆奇”带在身边的李彦宏。继续开好“新风会”,和基层员工经常一起在食堂吃饭,一起挤电梯,非常扁平地了解信息,让信息对称。
希望“百度的李彦宏”、“陆奇版的李彦宏”也是马东敏的共识,形成“新李彦宏+全力支持他的马东敏”这样的结构,同时抓紧培养、选拔、引进优秀人才,打造更加充满理想、生机勃勃的管理团队。
百度是成立于21世纪的公司。它的文化应该充满新世纪的空气,上下迅速流通,没有“肠梗阻”。
还要备忘一下,随着中美在服务领域开放合作的加深,谷歌未来会不会有很多的业务陆续进入中国?百度是不是要未雨绸缪早做准备?现在的文化适应不适应?
过去两年,我曾和百度的一些干部、员工接触过,他们的专业和敬业给我留下了很深印象。所以在文章最后,我想说一句,公司是被领导造就的,而领导也是被员工造就的。当你们自觉地把陆奇带来的新风保持下去、发扬光大、努力向着“简单透明,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方向矢志不移努力时,你们就是在帮助你们的厂长李彦宏,推动百度变革,迈向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