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冯烁
“空姐乘坐滴滴顺风车遇害案”此前引发了广泛关注。针对这一事件,滴滴出行从本月12日零点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下线了滴滴顺风车业务。最近,“顺风车”功能已经重新上线。滴滴顺风车是否将承诺的整改措施落到了实处?乘客安全的问题在哪些领域可以持续完善?
正视问题:滴滴提出多项整改措施
滴滴在整改措施中提出:车主每次接单前必须进行人脸识别,以最大限度杜绝私换账号的可能性。除此之外,滴滴顺风车服务还下线了所有个性化标签和评论功能;合乘双方的个人信息和头像改为仅自己可见,外显头像全部为系统默认的虚拟头像。
此外,在继续评估夜间顺风车合乘双方安全保障可行性的同时,顺风车暂停接受22点-6点期间出发的订单。接单在22点之前但预估服务时间超过22点的订单,在出发前对合乘双方进行安全提示。
亲身体验:人脸识别功能正式上线
记者尝试使用了一下新上线的顺风车功能。现如今,打开顺风车功能后,乘客还需要完成注册身份验真、接单身份验真、隐私保护设置、夜间出行保护等六项安全措施才能开启顺风出行。
其中,在身份验证中,乘客和车主都需上传身份证。但上传中并没有“从图库中选择”功能,也就是说上传的身份证必须只能是现场拍摄的。上传身份证后,还需要进行人脸验证,要求将正脸对准摄像头,根据提示分别做出“点头”“张嘴”等动作。
目前来看,之前滴滴所承诺的所有整改措施已经体现在了平台上。对此,乘客们对于这一次整改也表示了支持。
市民:我觉得这也是对安全的一个加强维护。而且我关注到了,如果现在打车的话,还有一个女性的维护计划,可能大家都会比较放心一些。
业内建议:监管存在空白地带,建立长效机制迫在眉睫
尽管平台已经做出了整改,但岳成律师事务所律师岳屾山表示,顺风车是否属于营运车辆,司机和乘客之间的相关权利义务与安全责任事故如何划分和鉴定,目前还处于监管的空白地带。
岳屾山:有些地方政府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对于这个如何来定义,如何来约束,它是有相应的规定。但有的地方没有,有的地方可能已经把这部分顺风车都已经纳入到管理里了。
对此,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建议,要形成长效机制,特别是要从顶层设计上让全国一盘棋,规范整个市场。
朱巍:我觉得要把这种东西变成一种长效机制,不能一有问题,监管就开始有所行动,应该把我们所做的这一切都通过法律的方式表现出来。我觉得应该好好讨论之后,拿出一个各个地方相同、相近的规则,共同来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