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清华大学电影学教授尹鸿在人文讲堂做了《中国电影配得上这个时代?》的演讲。随后,他接受了搜狐国富智库的专访。
尹鸿教授认为,中国电影市场有望在今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复联3》这样的好莱坞大片不可能打破《战狼2》的票房记录。但是,国产电影仍难在国际上有一席之地。他还认为,所谓的国产电影保护月、扶持主旋律电影意义不大。
中国电影正处于高度发展、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国的电影一定程度上是世界的奇迹。尹鸿强调,“中国在电影市场上坐二望一已经成为定论。”比如,北美是世界第一大电影市场,有110亿美金的年度票房,但是去年中国票房超过了80亿美金,远远超过紧跟着的日本等等国家的票房。
同时,中国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中国电影的票房经过十几年,从不到10亿人民币发展到现在接近一年的票房600亿,可以说每年保持接近30%左右的增长速度。目前中国市场在全球地位非常高,即便是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市场上创造的票房比在美国还高。
2012年之前,中国电影票房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最近这五六年,电影才开始进入三线、四线、五线城市,春节档才成了最重要的档期。
他表示,在春节档的带动下,今年一季度,中国电影创造了200亿人民币的电影票房,这是世界上在单一国家市场上季度票房最高的记录。换句话说,如果按照每个季度200亿人民币的方式去计算,四个季度加起来,中国有望在今年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影市场。
另外,他指出,当下全球电影市场中,青年观众占主体,爆米花电影或暑期档的电影是主流的商业电影类型。而国外的商业电影在满足娱乐需求、感官刺激的同时,还在思考人与世界、人与自我等各方面的关系。
最后,在提及现实题材类的电影时,尹鸿表示,中国误把现实题材的电影理解为批判揭露现实,永远在揭伤疤,但不会去疗伤。而国外的现实题材,一方面表现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另一方面也在表现通过努力、坚持一种社会正义,推动社会进步。
以下为采访原文:
搜狐国富智库:您之前说中国的电影市场是年均增长30%以上,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的电影票房是全球第一,您能解释一下中国电影市场高速发展的原因吗?
尹鸿:一方面,过去的体制限制了生产和观众的观影热情,而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释放了原本就有的生产力;另一方面,主要是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了,人们开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精神文化需求有了巨大的增长。
过去主要在解决有吃、有住、有穿,有开车,现在人们开始考量精神上要获得更好的满足、更多的情感共鸣、沟通。欧美等国现在对精神文化需求已经进入瓶颈期,比如美国电影市场十年左右都没有什么明显的改变,而中国这十年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增长爆发出来了。再加上电影产业改革,二者相互推动形成了中国电影市场十几年的高速增长。
搜狐国富智库:曾经电影被电视取代,现在电视节目需求衰弱,电影的消费却很旺盛呢?您认为是什么使得观众的消费市场发生了变化?
尹鸿:第一,观众有能力去影院消费了。过去看电影的费用在总收入当中占比较高,所以大多数人不舍得,宁愿呆在家里看方便的几乎零成本的电视剧。现在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多了,就偏向购买更需要的,更过瘾的消费方式。
第二,市场化改革以后,电影开始意识到要跟电视剧不一样。电影更容易创造共同体验感、共同的话题、共同的情感交流,共同视听的体验方式。比如,数字化影院、3D等新的表现手段,从视觉、听觉的强度上,与电视剧流水帐式的表现形成巨大反差。
搜狐国富智库:当下消费电影市场或者电影的类型与年轻一代消费者有什么密切的关系?
尹鸿:电影是需要流动消费的产品,全世界的电影市场中,青年观众占主体,偏动作、娱乐性的电影更容易得到大众市场,更容易满足青年观众的日常需要,所以爆米花电影或暑期档的电影成为主流的商业电影类型。
但近年来,即便是满足娱乐需求的商业电影,也在不断提高它的艺术含量和思想含量。比如,美国的动作电影,仍然在思考人与世界、人与自我和人与科技的关系,甚至地球和宇宙之间的关系,人的起源、人的善恶等,即便是幻想类作品,观众在情感深处会找到共鸣感,而不纯粹是感官刺激。
搜狐国富智库:一些关注现实的电影比如《盲道》等,因电影的审查机制或是其他原因,一些青年导演远离了拍片的初衷,并且这种电影在票房很难找到一席之地,您觉得这种电影的问题在哪里,或者我们需要什么改变?
尹鸿:中国误把现实题材的电影都理解为批判揭露现实的电影,或是表现社会阴暗面的电影,但是印度、美国和韩国的现实电影等,基本都是建设性的电影题材,就是现实题材,表现现实生活中的困境,但是也一定是在表现解决困境或是坚持了一种社会正义,推动社会的进步。比如《出租车司机》,《摔跤吧!爸爸》,以及《焦点》、《华盛顿邮报》等。
而中国的现实题材作品最大的误区,就是永远在揭伤疤,但不会去疗伤,不会表现推动社会进步的建设性的力量,这也是这些作品为什么在发行中会遇到很多的障碍。另外,公众接受度上也会很差,观众也不愿意看一个泄气的电影,不愿意看苦巴巴的电影,观众希望看到一个改变的现实、一个进步的现实。所以中国现实题材的电影在这方面是缺乏智慧的,缺乏一个讲建设性的现实故事的能力。
搜狐国富智库:从2002年我国电影市场化之后,到2012年基本完成,在这十年里面,为什么没有出现号召力很强的中国电影?
尹鸿:基本每个年度都有一个标杆性票房的电影,除了少数《变形金刚》《阿凡达》上映的几年,大部分时间中国国产电影都是票房冠军。只不过早期,一年真正有过亿票房的电影很少,可能一两部、三四部。
直到2012年,一年才产生十部以上过亿票房的电影。2017年已经有超过50部的国产电影票房过亿,所以我们才觉得电影开始回到大众生活当中。
同时,这也是电影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扩张的一个过程。2012年之前,中国电影票房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最近这五六年,电影才开始进入三线、四线、五线城市。比如,2012年之前,春节回到家乡还没有电影院,现在大家回到电影院都可以消费了,春节档成了最重要的档期。
搜狐国富智库:有人说,近年来中国电影国产票房好,主要得益于国产电影保护月;也有人说,《复仇者联盟3》一上映,三天时间排到第一,是海外大片饥饿营销的成功,您怎么看?
尹鸿:国产电影和进口电影在市场中较量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虽然上映的档期稍微有点错位,但从供片量来讲,美国最有票房的电影基本都进到了中国,即使这种情况下,国产电影还是能够占据市场份额的50%以上,这也证明了国产电影这些年在市场竞争力上有非常大的提高。
另外,亚洲国家都比较特殊,比如印度、日本、韩国,基本上每年引进的电影都是数百部,但是本土电影仍然超过美国电影。可以发现,亚洲老百姓还是更接受有自己的文化传统。
《复仇者联盟3》虽然这么火,两天排片率70%以上,这几天票房贡献90%以上,但是火不过50亿票房,仍然不可能超过《战狼2》。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大量的中小城市还是对中国文化、对中国本土的现实、中国本土的电影更有共鸣感和契合感。这就是中国市场上有自文化价值的偏好,不能用文化贸易保护的方式来解释。
这些年即便最好的好莱坞电影能过20亿的微乎其微,到30亿的几乎没有,50亿票房的遥不可及,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国产电影还是有它本身的文化优势和本土优势。所以保护月其实没有这么大的影响。
搜狐国富智库:像今天您讲到的,中国在海外的影响力比较弱,而美国大片可能得益于电影的自由贸易。现下中美的环境,会对我们电影市场的开放有什么影响?
尹鸿:实际上我觉得对双边电影贸易影响不是特别大。总体来讲,中美之间的电影交流已经比较充分了,我们每年引进34部美国电影,都是美国最好的那部分电影。
现在特别困难的是解决中国电影怎么进入美国市场。目前,尽管中国人也投资了美国的一些电影,但是这些电影公司的发行主要覆盖的仍然还是海外的华人居住区,还很难进入国际主流市场。这一方面跟我们的发行能力有关系,就是这些公司还缺乏跨国发行的能力。
另一方面,中国电影太有中国特色,适应性比较弱,加上国际市场没有预期。再加上国内市场比较红火,所以很多人觉得先把国内金淘好了,以后再考虑不可控的国际市场。
现在国内市场的增长足以让这些投资人觉得有前途,所以他们还不愿意花更多的成本去考虑更多的国际市场。但是,中国电影发展速度不可能永远保持30%的高速发展,当进入10%的发展水平之后,中国电影一定会把国际市场作为非常重要的市场,从策划投资到生产都会着重考虑。
搜狐国富智库:您怎么看待分割一部分比例的票房,保留主流电影的票房?您个人认为有没有必要这么做?
尹鸿:我觉得这件事情本身可以做,但是怎么样让它有效才是最重要的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当市场发展到一定时候,蛋糕做大了,就会考虑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同的功能诉求,这样蛋糕才能共同做好。
我觉得一定程度也可以理解,比如人文院线,就是解决部分主流电影跟观众见面。但是所有这些问题都有一个前提,如果这些电影真的进了电影院,是不是真的有观众观看。
既然我们要在市场化背景下把这些产品送给观众,我们就必须要满足观众的需求,所以归根到底还是电影要传达人民群众所需要的价值观,而且要达到人民群众所要求的艺术水准,否则,搁到电影里也没有观众。
就像我们举棋子引导一样,前提是后面有人跟着走,如果后面人跟着别人跑了不就变成自娱自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