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元春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对于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大家的共识比较强,总体情况依旧不错。但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弄清楚目前供给端状况不错,它的来源是什么?基础是什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预测今年下半年和明年的经济支撑力到底在哪?我的主要判断是:目前工业增加值相对低迷的态势是过去两年稳增长以及外贸改善双重作用的产物。这两大因素在未来能否持续,对于分析下一步经济运行非常重要。未来我们可能仍会面临几个很重要的冲击。
第一,总需求的疲软可能会进一步抬头。1至4月份数据显示,从供给端、增加值核算出来的实际GDP比以往状况好一,但从投资、消费所体现出来的状况则不太景气,而且这种不太景气的状况可能不是短期现象,而是一种中期现象。首先,从目前的投资来看,1至4月份唯一支撑投资增长的是房地产投资和制造业投资。但在金融整顿和结构性宏观去杠杆的持续作用下,房地产的变异必定会到来。换言之,目前房地产的库存数据已经处于最低点,一些价格参数出现了倒挂和扭曲,但这实际反映的是房地产市场基本上不再存在,而成为一种行政化的管控,这样的管控还会持续,这种扭曲所带来的房地产供给变异也是必然的。所以,必须要关注今年房地产市场的变化以及它对1至4季度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第二,基础建设投资1至4月份已经从往年的18%回落到12%。这是十八大以后,我们强调改革所带来的地方政府行为调整和宏观去杠杆所产生的结果。也就是说,地方政府的投资发动机因地方债务管控,特别是对于隐性债务的管控而减少。今年财政已改变了过去两年前两个季度赤字财政的运行模式,回归到顺差模式的常态上。也就是说,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再像过去两年那么积极。原因在于:一是政府的赤字目标从去年3%开始下降;二是更为关键的是债务整合,以及我们可能面临的新一轮的换届效应。跟以往不一样,现在新官上任不烧三把伙,而是要理旧账,这导致地方政府行为模式会有很大变化。今年和明年是控风险的关键年,也是机构改革的关键。因此,我们需要在政府行为模式转变上做文章。
第三,制造业投资虽逐步向上,在1至4月份已经达到从2%回归到4%,但是仍要注意最近在利润分配上的结构性效应。仔细解读1至3月份工业利润结构可以发现,只有国有控股公司利润在3月份正增长,而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利润同比是负增长,非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利润则出现了有点拐点性的变化。这说明的是,制造业投资主要是由国有企业所带动的,而不是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带动。国有企业的高速膨胀往往是政策性产物,中国市场性的景气依然是外资经济和民营经济,如果他们持续回落这个问题就比较大。
第四,在供给端,要高度关注国际油价快速上涨,原来按照石油输出组织和世行预测,今年只有价格上涨速度在16.7%左右,但是目前已经大大突破了去年所预测的65美元/桶,已经达到71美元/桶,个别地区达到80美元/桶,大家讨论的是80美元是不是分界线,如果是的话意味着石油价格上涨会同比达到30%,这意味着未来几年每年石油进口里外汇储备要多花费600亿至700亿美元。从这里可以看出,石油及其他大宗商品和进口元器件的价格变化所带来的价格效应要比关税效应强烈得多。所以,对中国经济生产冲击最大的是地缘政治带来的油价上涨而不是短期贸易战的冲击。
第五,消费疲软。中美谈判下中国承诺要扩大进口规模,这有可能会对国内一些行业有局部冲击。虽然我们试图在关税上通过大幅度调整来促进中高端消费,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但是对于生产者来讲,仍会有短期冲击。所以消费的疲软,当下对于进一步开放消费市场有冲击。
总而言之,房地产因素、短期防控风险因素、中期改革的因素和本身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将成为未来的关注重点。总需求疲软可能在未来中期会是一种常态。需要思考中国供给层面的周期是否已经开始处于反转的关键点?我们三年攻坚期中,2018年底和2019年会是真正的攻坚期中的艰难期,为迎来2020年全面小康,我们必须在这几年中继续努力。
(本文系刘元春5月20日上午在人大国发院“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上的即席讲话,根据录音整理,未经作者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