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李瑶 “此前从来没有得到过消息,我们也很意外。”石药控股副总裁孙聚民,如此回复经济观察报记者。作为石药集团投资业务负责人,孙聚民对于近日石药集团成为恒生指数编制近50年来首支蓝筹医药股一事,有些意外但很快释然。5月21日,石药集团1483亿,从现有业务结构来看,已突破千亿,并且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会保持稳定的增长率。
稳定与成长性,正是恒生选择指数成分股所看重的。
3月19日石药集团发布2017年财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4.63亿港元,同比增加25.0%;实现毛利93.46亿港元,同比增加48.1%。其中创新药收入占集团总收入增至42.6%,旗下多个产品销售过亿元,奥拉西坦、丁苯酞、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等销售均超10亿元。
同时,石药集团在研新药项目约有200个,一类新药37个,多个品种正在FDA开展注册申请。资本层面,在继收购生物药企业——武汉友芝友之后,石药集团100%控股间接附属公司新诺威也将在A股市场独立分拆上市。
保健品板块独立拆分上市、收购生物药企友芝友、在美国开展渐冻人临床试验……石药集团动作频繁背后,蔡东晨的战略目标也逐渐浮出水面。
20年前,我的梦想是“让外国人的血管里流着中国制造的药品”。今天看来,这个目标已经基本实现。石药集团董事局主席蔡东晨说,石药的下一个梦想是拿出更多有前瞻性、原创性的科技成果。
据石药业绩说明发布的消息,今年石药集团的研发费用可能高达12亿元,投入方向包括对现有品种进行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和在美国FDA申报及国内新药的研发。
双素大户转身
截止5月21日,石药集团市值达到1483亿元。其何以成为恒生指数编制近50年来首支蓝筹医药股,或许要从其近些年的业务布局来分析。
蔡东晨——石药创始人,现任石药集团董事长。从蔡东晨的履历轨迹看,他是位深谙医药行业的实干家,从制药厂车间技术员、副主任、主任,一步步升到河北制药厂厂长,1994年主导企业转型并担任河北制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1997年,河北制药集团公司、石家庄第一制药集团公司、石家庄二药企业集团公司联合组建石药集团,蔡东晨担任新组建的石药集团董事长至今。
纵观石药集团的发展史,截至目前大致可看出阶段性变化的趋势。石药集团早期是青霉素、维生素生产大户,中间艰难转型;以及2012年之后至今为综合创新收获期。
新组建的石药集团的第一个阶段故事是从青霉素、维生素开始。
青霉素工业盐是非常多的常用抗生素原料药,青霉素工业盐进一步可生产 6-APA、7-A DCA、GCLE等中间体,6-APA是阿莫西林、替卡西林、美罗培南等抗生素的前体,7-A DCA、GCLE则可以进一步生产头孢氨苄等一系列头孢类抗菌药,它的生产状况可以左右超过半数常用抗生素的供给。
随着国际抗生素生产向国内转移,中国的青霉素工业盐出口剧增,成为中国制造的典型代表之一。2006年,仅石药集团一家的青霉素工业盐产量就超过万吨。
医药行业内形容中国的原料药出口是:“三素一痛”,即抗生素、维生素、激素及解热镇痛药,这构成了中国医药产品出口的主体。 2000年之后,由于产能过剩,此类大宗原料药的价格战越演越烈,基本是“产能过剩—竞争降价—企业限产—短缺涨价—扩产—过剩—再降价”,周期循环。一轮轮价格竞争,淘汰掉了小杂企业,只留下“维生素四大家族”、“抗生素三大家族”等不多几家龙头企业。
这一出口格局直到十多年后的2017年依然如此。据医保商会统计数据,2017年中国西药类出口354.56亿美元,其中原料药出口291.17亿美元。
而石药集团经过多次的业务精简,其主营业务收入占比中成品药与原料药的比例与10多年前已经完全逆转 。
从2017年财报可以看出,目前普药与创新药收入是石药集团成品药收入的两大来源,其中创新药销售额逐年增长,由2014年的27.84亿港元上涨至2017年的65.82亿港元,其占成品药收入比重也逐年上升,由2014年的41.45%上升至2017年的57.87%,拳头产品恩必普(丁苯酞)同比增长34.7%。
“留下的要么市场占有率最大,要么技术最领先。”孙聚民说,目前留下的原料药维生素C和咖啡因,二者市场占有率均为世界第一。另外,随着研发管线上创新药不断推出,未来将成为石药集团收入的顶梁柱,而普药收入占比也会越来越小。
创新药的艰难往事
行业分析师在做石药集团的业绩分析时,常会重点分析其拳头产品恩必普,这是一个被业内认为有希望销售破百亿的创新药。应该说以恩必普的研制为标志,石药集团开始步入自主创新的新阶段。
然而就是这一创新药,让蔡东晨承受了股东们超过十年的质疑。原因就是为该产品投入累计数亿,恩必普公司年年亏损。
丁苯酞(商品名:恩必普)是一种 从水芹籽中分离出得到的单一有效成分,国家药监局批准用于缺血性脑卒中。
1999年,石药集团出手购买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丁苯酞,花费了当时几乎石药一年的净利润,这在当时是个很大胆的举动,但蔡东晨认为值得。尽管当时原料药业务做的不错,蔡东晨却意识到这不是长久之计,创新才是未来。
2002年,丁苯酞取得新药证书。这是当时国内仅有的三个100%国内原创新药之一,另一个是获得诺贝尔奖的青蒿素以及一个治疗肝炎的双环醇。
在2004年上市当年,这个治疗脑卒中的创新药只卖了300多万。随后的数年,销量增长都非常缓慢。
“丁苯酞2002年获得新药文号时,为国家“试”字号产品,2005年才转为正式文号。在“试字号”期间,未能赶上2004年的医保报销药品目录调整,从而使临床使用受到限制。”行业专家表示,丁苯酞的早期销售不好,其实与剂型选择也有很大的关系。对于卒中患者,由于吞咽受限,口服胶囊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剂型。
错过医保报销目录,医院主渠道打不开,更别提在招标中享受的是仿制药的待遇。 该产品上市后连年亏损,不但新药研发初期国家各部委对丁苯酞投入项目资金难有回报,企业的巨额投入也难以收回,同时还面临着专利期不断荒废的窘境。
根据南方医药研究所调研国内22个城市样本医院数据显示:2005年到2009年,样本医院内恩必普用药金额基本维持在200万元到600万元之间。而在其他一些渠道统计中,丁苯酞全国销售额也未超过千万。
这是当时中国创新药企业面临的共同尴尬。大量投入后,回报十分缓慢,创新制药企业也得不到资本的认可和政策的支持。
丁苯酞的这一境况,直到2009年才有了转机。当年,恩必普软胶囊终于被列入国家医保目录。2010年,丁苯酞注射剂型上市,这种不受溶栓治疗窗限制的剂型受到了医生的欢迎。同时,2010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也将恩必普列为一线治疗药物,多因素共同作用,恩必普迅速得到放量。
2012年,丁苯酞销售额爆发式突破10亿元人民币。2017年,恩必普实现销售收入35.67亿港元,同比增长34.7% 。针对丁苯酞,石药集团已经为其量身打造了从化学合成路径到制剂工艺到外观设计专利的专利池,确保其在全球86个国家受到专利保护。还与美国和韩国两家知名公司,签署了恩必普软胶囊在欧美和韩国市场的专利使用权转让协议,开创了中国医药企业向世界最发达国家转让药品知识产权的先例。
孙聚民告诉记者,丁苯酞在美国FDA关于渐冻人适应症的临床试验进展顺利。2018年3月,丁苯酞软胶囊就治疗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获得FDA颁发孤儿药资格认定。“创新这事不是请客吃饭,是长期革命。”石药集团人士称。而以恩必普作为开端,蔡东晨花了二十年为石药打造了一个稳定产出的创新体系。通过在心脑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抗肿瘤、抗感染、糖尿病等代谢类疾病领域的布局,石药集团目前在创新药与普药板块均有多个产品销售过亿,创新药中的奥拉西坦胶囊及注射用奥拉西坦、丁苯酞软胶囊及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分散片及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片均年销超过10亿元。
2018年2月,石药集团抗肿瘤新品——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获批上市。3月2日,白蛋白紫杉醇开始在医院铺货销售,半个月内,完成了全国6个省市的备案,进入71家医院进行销售,3月16日,白蛋白紫杉醇的销售已经突破1000万。
“我们的紫杉醇价格只有原研的60%。”石药集团人士表示,今年的目标是实现3亿元左右销售额,明年争取单品过10亿元。
布局生物药
经过多次改革,目前石药集团的实际控制人是以主席兼CEO蔡东晨为首的管理团队,石药集团和石药控股是控制实体企业的两大平台,下属有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企业达30余家。
创新与国际化双轮驱动是蔡东晨为石药集团规划的未来路径。对于石药集团来说,这并不是一个新战略。在集团组建之初,蔡东晨定了一个企业理念“做好药”,要求将质量作为企业的核心战略,另一个战略是——创新。经过10多年的调整,港股上市公司石药集团,完成了从原料药生产大户到国际化综合创新药业集团的转变。
2017年 财报显示,石药集团总体研发层面,目前创新药产品项目约有200个,主要集中在心脑血管、代谢类(糖尿病)、肿瘤、精神、神经等领域,其中在新靶点大分子生物药、细胞免疫治疗干细胞领域25个、小分子新药12个及原化药3类新药(现在新分类为3类和4类新药)共55个,其中48个已经获得临床批件。
在国内的药品申报中,“甲磺酸伊马替尼片”增加了胃肠间质瘤适应症的批淮,“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在2018年2月已经拿到生产批件。另外已经有11个药品提交了生产申请,包括“替格瑞片”、“苹果酸舒尼替尼胶囊”及“盐酸普拉克索片”等。
在美国的ANDA,已经有8个药品取得ANDA注册批淮,分别为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孟鲁司特钠片、孟鲁司特钠咀嚼片、加巴喷丁片、阿奇霉素片、头孢羟氨苄胶囊、苯佐那酯软胶囊(100毫克)和塞来昔布胶囊。
“生物药是石药集团看好的一个方向。”孙聚民说,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在这方面主要采取补短板抢时间的策略。具体说来就是,能从头开始做的就从头,能尽快上市的就选择收购,收购时重在选择新靶点、新分子。而今年收购的友芝友正是看中其基于非对称结构的双特异性抗体技术平台。
“真正的创新不是百米赛跑而是旷日持久的马拉松。”医药业内专家说,医药行业需要创新来突破,患者需要更安全有效的药物,这是行业的本质,但对于药企,只有在长久的时间内坚持创新,现在才能体现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