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事业是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安全阀”,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发动机”。社会事业的发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社会事业的整体发展需要从理念到行动进行不断创新,需要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的支撑。
智库观点
唐莹瑞 王艳杰
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人民群众从政府、市场和社会获取生存和发展的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问题。民生的内涵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当前,由于宏观环境和内在条件的变化,老百姓所关注的民生问题已经由过去的有饭吃、有学上、有房住等基本需求转化为要求收入稳步提升、医疗服务优质、教育公平、住房改善、环境优美和空气洁净等更多层次的需求。要保障和改善民生就要分析这些新变化、适应这些新变化,研究中国民生问题中的结构性矛盾,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事业发展模式,在社会事业的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社会也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和半封闭的传统型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转变。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所累积的民生领域的结构性矛盾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在收入分配领域,城乡居民之间、不同区域居民之间存在过大收入差距。截至2017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仍有3335万左右。2017年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6年的基尼系数为0.465,虽然低于2008年0.491的峰值,但仍高于0.40的国际警戒线。从区域来看,2016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省份仅为最高省份的27.8%,差距仍然很大。在就业领域,由于人力资源过剩、城乡二元结构与劳动者生活成本和就业预期的提高造成“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的结构性矛盾。“就业难”主要表现在我国有13亿多人口,9亿多劳动力,就业总量压力比较大。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年均仍有1500万人左右,而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制造业用机器替代人的方式来应对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压力,引起用工需求持续下降。“用工荒”是由于职业教育不足引起高技能劳动者短缺,不能满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快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同时,受地区经济下行的影响,地区就业走势也呈分化态势,如传统产业占比较大的东北、山西等地区就业走势仍趋紧,而资源枯竭城市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在教育领域,我国的教育资源也存在供给不足与配置不均衡的问题。世界上衡量教育水平指标的基础线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世界平均水平为7%左右,其中发达国家达到9%左右。2016年我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仅为4.22%,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此外,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在区域和社会群体之间配置的不平衡导致了落后地区群众和社会弱势群体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减少。我国教育领域还普遍存在教育需求者费用负担重的现象。在医疗卫生领域,我国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看病难”“看病贵”。“看病难”是由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结构性失衡导致的。从东、中西部比较来看,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多集中在东部地区,中西部相对稀缺;从城市与农村地区比较来看,多集中在城市地区,农村地区相对稀缺。“看病贵”是由医疗卫生费用配置的结构性失衡导致的。从国际比较来看,医疗卫生费用的配比应该为个人负担30%以下,国家和社会负担70%以上。我国医疗费用个人负担比虽然总体有所下降,但绝对数还在增加,这也造成了群众对看病贵问题反映比较强烈。在社会保障领域,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较快,但仍存在保障水平较低、覆盖面不广,进而社会保障制度难以应对老龄化、人口流动和就业方式多样化以及收入分配不平衡的挑战。在住房方面,房价居高不下,人们买不起房是突出社会问题。我国的住房问题已经从一般性的住房短缺发展为高价住房的过度供给与经济性住房的严重不足并存的局面。住房资源配置的不合理真实反映了社会分化的程度,特别是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新增人口、尤其是城市低收入群体和农民工的住房问题成为制约城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要在发展基础上多办利民实事、多解民生难题、兜牢民生底线。民生问题的结构性矛盾是经济社会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的集中体现。收入分配、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住房等民生领域的问题是由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经济社会资源、机会缺乏或配置不合理所引起的。而民生问题的解决无非从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入手。保障民生方面就是要对现有的经济资源和机会配置格局进行结构调整,让更多的人共享发展成果;改善民生方面就是要通过产业调整、升级、教育培训和制度创新推动经济发展,为民生提供更多经济资源和物质基础。民生工作与社会发展的有效契合点是社会事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社会事业的整体发展和全面关照。发展社会事业可以为民生问题的解决提高系统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撑。
一是发展社会事业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理念。“以人民为中心”意味着一切民生、社会事业都要围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展开。始终坚持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二是发展社会事业要进行顶层设计。发展社会事业的顶层设计意味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社会事业发展的思路和方向,推进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建立多方参与的协调沟通机制。三是发展社会事业要厘清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的边界和关系。厘清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的边界和关系意味着要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做到不缺位、不越位;要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做到不失范、不越位;要发挥社会力量的支撑作用,充分调动各类社会组织以及公众力量参与的积极性、广泛性,避免政府和市场双失灵。
社会事业是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安全阀”,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发动机”。社会事业的发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社会事业的整体发展需要从理念到行动进行不断创新,需要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的支撑。
(作者单位:原国家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