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国农科院农业监测预警团队首席科学家许世卫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受到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压顶和生产成本“地板”抬升的双重制约,农产品供求失衡、生产成本过高、资源错配等问题较为突出。一方面,水果滞销、玉米卖难等现象时常发生;另一方面,“蒜你狠”“姜你军”“向你葱”又来势汹汹。造成这一现象的很重要一个因素是供求信息不畅导致的生产和消费严重脱节。
加强农业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开展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展望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对此,《经济日报》记者专访了中国农科院农业监测预警团队首席科学家、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秘书长许世卫。
记者:在新时期,开展农业展望工作的意义何在?
许世卫:为适应新常态下的农业发展和农产品供给,2016、2017、2018连续三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优化资源配置、提质增效,围绕市场需求安排生产,提升农产品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形成更有效率、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农产品供给体系。
改造传统农业,打造升级版的农业管理体系,首先需要的就是利用信息来引导传统的农业生产决策模式,从从众、守旧的生产计划安排,转向数据化的科学分析预测。农业展望指导下的“以需定产”的生产决策模式,通过给农户提供可靠的“先导性”信息,指导农户根据未来的供需情况来决定当前的生产。这种农业现代化管理方式的创新,可以全面监控分析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的信息数据,促进产销及时对接、平衡供需,进而有效减少农产品市场的大幅波动和价格的大起大落。
同时,农业展望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增强对全产业链的调控能力,让各环节能够分享合理利润。把中国农业发展置于国际农业大市场中主动谋划,统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全球配置农业资源和保护农民合理收益。
记者:当前,我国农业监测预警及展望工作的进展情况如何?
许世卫: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农业监测预警在体系构建、技术创新中取得了重要进展。农业监测预警工作体系不断完善。自2003年起,农业部开始不定期对外发布农产品监测预警信息。此后,农业部逐步建立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信息月度发布制度,构建形成多元化分析研判体系和分析平台。2012年将所有重要农产品品种都纳入预警范围,并开展重要产品产地与市场信息的及时监测。
在现有中国农产品监测预警体系的基础上创新形成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展望工作制度是我国农业监测预警的一大创新。中国农业展望大会自2014年起已成功连续举办五届,每年的展望大会都会发布今后10年的《中国农业展望报告》,以及粮食、棉花、肉类、奶类、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分品种展望报告,针对当前宏观经济与农业热点专题以及农业展望、农业监测预警理论与方法进行充分研讨。此项工作开启了我国提前发布市场信号、有效引导市场、主动应对国际变化的新做法,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记者:我国农业展望工作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水平?
许世卫: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支系统性、分层次,多学科组成的专业化监测预警队伍,时刻奋战在农业信息监测预警的前沿。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在理论与方法研究、技术和设备研发、成果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我们相信,经过不长时间的努力,我们将会和第一梯队保持同步水平。
在取得较大进步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晰认识到,与农业的复杂性需求相比,与工业领域的先进技术应用水平相比,我们仍然处在攻坚阶段。要加快利用人工智能、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数学建模、深度学习等新技术的研究和利用,逐步提升模型系统和工具的智能化水平。
记者:农业展望工作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许世卫:加强农业展望工作和制度建设,实现对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和消费的监测、分析和预警,切实起到信号导向作用,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
首先,要建立全国性的农业信息监测网络,实现全国农业生产、流通、消费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面、实时监测。同时,充分运用大数据获取、挖掘及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完善农业数据标准体系,加强原有数据资源的整合共享,按需开辟新的数据调查渠道。
其次,要进一步完善中国农业监测预警模型系统、分析预警指标体系和分析会商机制,建设权威、统一的农业信息发布平台。整合农业信息服务资源,健全农业信息公开和涉农数据开放规范,提升涉农信息发布的一致性和协同性,形成系列化、专业化、品牌化的信息产品。为农产品市场运行提供统一信息引导,为农业政策与决策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第三,要加强农业展望高端智库建设,培养一批专业、专门的农业监测预警人才队伍。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开展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争取国际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