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降成本效果初显 未来更须精准持续发力
2018-05-18 01:04:00 来源:搜狐财经

原标题:制造业降成本效果初显 未来更须精准持续发力

成本高、负担重是当前我国制造企业反映最为强烈的突出问题。未来须坚持多措并举、注重分业施策、突出降补结合,进一步降低我国制造业成本。

陈亚琦 杨幸

成本高、负担重是当前我国制造企业反映最为强烈的突出问题。广东、江苏、浙江、重庆、四川、河南、湖南等省市在降低企业成本方面开展了有效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未来须坚持多措并举、注重分业施策、突出降补结合,进一步降低我国制造业成本。

各地降低制造业成本的主要举措与成效

(一)降低一部分,打好降税减费政策组合拳

各地减轻税费负担主要体现在简化税率结构、扩大税收优惠适用范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免税退税、打通抵扣链条、清理规范涉企收费等环节。如,广东省引导企业积极取得抵扣凭证,用足抵扣政策;江苏省取消、停征41项国家收费,清理规范35项省级收费,为实体经济降低成本590多亿元;四川省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对企业合并、分立、破产给予契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等税收优惠;河南省对涉企的行政事业及经营性收费实行目录清单制度和收费公示制度,取消或停征41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二)消化一部分,深化改革降低制度性成本

为降低制度性成本,各地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如,江苏省提出加快简政放权18条改革措施,率先探索省级部门推进“五个不再、一个减少”制度,力行减少纳税人守法成本、往返国税机关次数、办税等待时间等“十个只减不增”,推进“网上办、集中批、联合审、区域评、代办制、不见面”的不见面审批(服务)改革;浙江省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快形成覆盖行政许可、处罚、征收、裁决、服务等多领域的“一次办结”机制,实现“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据统计,在“一个窗口受理”的事项,审批时限平均缩短20%以上,群众满意率达99%以上。

(三)挖潜一部分,多措并举提高劳动生产率

各地十分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加大在制造企业技术改造与智能化升级方面的资金支持力度。如,广东省对符合条件的工业企业,从完工下一年起连续3年内,按照对财政贡献增量额度中省级分成部分的60%、地市级分成部分的50%、县级分成部分的40%实行以奖代补,2013—2016年广东省共安排资金约85亿元,拉动社会投资超过770亿元补助资金;河南省组织实施“十百千”技术改造示范工程,按技改示范项目实际投入的30%给予后补助资金支持;浙江省鼓励企业持续推进“机器换人”,近三年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23个百分点,达到21.3万元/人/年。

(四)压减一部分:创新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效率

许多省区市在提高要素供给效率方面开展了有效探索。一是分业施策,精准配置要素资源。如,浙江省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分级实施差别化用地、用能、用水、排污、信贷等政策,2017年浙江全省减免企业城镇土地使用税13.7亿元,征收企业差别化电价、水价、排污费1.8亿元,全部专项用于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提升发展。二是积极创新融资模式,搭建政、银、保、企合作平台。如,湖南省株洲市组建轨道交通产业等5只投资基金共81.3亿元,撬动金融机构融资和社会投资650亿元;四川省探索“园保贷”融资增信试点,由省级财政和产业园区按照1:1比例共同安排首期1.6亿元补偿资金,与园区贷款企业缴纳的互保金形成风险补偿资金池。

存在的问题

(一)降成本长效性机制尚未形成,政策耦合度有待提升

各地相关部门群策群力,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制造业降成本的效果初显,但是大部分政策是相互独立的,尚未形成相互支撑促进的政策体系,政策耦合度有待进一步提升。浙江省在政策耦合方面形成了可供推广的经验,将征收的企业差别化电价、水价、排污费全部用于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提升发展,既分业施策,差异化管理能源要素的分配,又将额外收益推向了所鼓励的技术改造领域。未来应该更多挖掘政策间的契合点,提升政策间的耦合度,让政策“一石二鸟”,效果叠加。制造业降成本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建立持续发力的长效机制,需要进一步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使政策效果持续显现。

(二)财政资金支持降成本力度有限,融资渠道亟须拓展

资金支持是各地政府支持制造业降成本的主要方式,但从实际效果看,财政扶持资金对于制造企业降成本的效果有限。当前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突出。传统产业盈利能力下降,投资意愿不足,抵御风险能力低,金融机构出于风险防控考虑,往往采取“慎贷”策略。部分银行缺乏弹性的“一刀切”信贷政策往往误伤了有竞争力、有市场、有效益的优质企业。加之银行目前提供短期贷款较多,导致中小企业不得不寻求过桥资金帮助,提高了融资成本,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积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制造业的资金支持力度,研究采用中长期低息贷款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发展,构建金融机构和企业利益互惠共赢的共同体,对于制造业长远发展有深远意义。

(三)企业降本减负感受不明显,政策发力还需有针对性

从整体看,各省区市一系列降成本政策措施实施效果初步显现,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的成本负担。但是,部分企业对降本减负的感受并不明显,主要体现在降税政策普适性较强,缺乏针对性。不同制造企业的行业特性不同,成本结构也不尽如相同,忽略制造业行业特性、企业成本结构差异而实施同质化降税政策,难免会导致部分企业降本成效不尽人意。此外,省际间的降税、奖补、用地、用电、物流等政策差异,对不同地区的同类企业成本产生了一定影响,不利于企业间竞争。下一步地方应从本地制造企业实际需求出发,探索制定针对性更强的降成本政策措施。

经验与启示

(一)坚持多措并举是降低制造业成本的共同选择

降低制造业成本需要相关部门结合自身工作探索有效举措,形成政策合力。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统一的标准化行政审批和市场监管规则,扎实规范涉企收费,完善清费政策体系。二是加快能源、土地等要素价格改革。理顺煤、电、油、气等能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鼓励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出让等土地供应方式。三是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在“营改增”基础上,梳理各类税外收费,分类重建收费管理体制机制。四是鼓励金融创新。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互联网金融,构建融资新平台,创新信贷方式,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五是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和路桥等收费制度改革。合理确定收费期限和标准,降低企业和民众的物流成本和通行成本。

(二)注重分业施策是降低制造业成本的根本要求

考虑到制造业不同行业呈现差异化特点,“一刀切”的政策未必适用所有行业。为提高政策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坚持分业施策,对症下药。如,针对出口型企业,可成立境外税收服务与管理团队,为“走出去”企业提供个性化国外税收政策咨询服务;针对物流费用敏感型企业,可出台更大力度的减免物流费用的政策;针对人力成本突出的企业,可提供技术改造和智能升级解决方案的支持政策等。鼓励地方紧紧围绕降成本、减负担等方面,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序推出并切实落实石化、钢铁、有色金属、建材、机械、汽车、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的分业施策专项方案,支持困难行业加快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实现产品升级、转型转产。

(三)突出降补结合是降低制造业成本的有效途径

降低制造业成本应与政府补助相结合。探索建立清理收费、综合降本、政府补助的“清”“降”“补”三位一体的长效机制,提振企业信心,促进优质企业发展壮大。在降成本的同时,对制造企业增产增效的给予一定扩销促产补助;对销往省外及国外的重点工业企业以及重点招商引资项目等给予物流运费补助;对进行生产技术、工艺装备改造提升的技术改造项目以及新兴产业项目给予一定补助;鼓励企业围绕产品升级、新产品和新工艺开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进行研发并实现产业化;对节能技术改造和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项目以及实施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给予补助;对市场潜力大、成长性好的中小微新兴企业给予资金扶持。

(作者单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规划研究所)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