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房地产调控力度空前的背景下,A、H两市千亿资产上市房企短期偿债压力的平均水平分别上升47.67%及48.74%
文 | 标点财经研究员 赵春燕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2017年房地产市场的一切都围绕这句话运行。尤其在一二线热点城市,房地产全面迎来五限时代:限购、限贷、限售、限价、限商。调控从供求两端延伸到流通环节,力度空前。而房子更从“不动产”变成“冻产”,地产长效机制全面展开。
因城施政的调控下,不同城市的周期完全错开,一二线城市对预售的监管以及房价严控让区域性小房企非常被动。龙头房企虽布局全国,销售额可保继续增长,但是相对2016年的红红火火,2017年的日子过得还是相对紧巴了一些。
作为一个资金为王的行业,房地产企业的货币资金水平可以直观反映其现金流状况,不过房企的扩张向来也离不开杠杆的应用。在信贷紧绷环境下,一家公司手中的资金能否应付短期负债,某种程度来说无异于掌握着公司的“命门”。
近日,标点财经研究院联合《投资时报》对资产规模过千亿的19家A股房企和23家港股内房企的短期偿债能力进行分析研究,通过2017年末短期负债与货币资金的比值来考量房企的资金风险,倾力打造《中国房企缺钱报告·2018》。由于A股和港股两个市场财报披露口径不一致,因此将A股与港股上市房企分开统计。
结果表明,两个市场千亿级规模的房企,在2017年短期偿债压力的平均水平均有上升。
6家A股房企比值大于1倍
货币资金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处于货币形态的那部分资金,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而公司短期内应偿还的负债包括短期借款及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若短期负债与货币资金的比值大于1,意味着公司的货币资金不足以偿还短期负债,风险较大。该比值越小,则表明货币资金充足,短期内偿债压力较小。
经过计算,19家A股上市房企2016年的该比值平均值为0.67倍,而到了2017年则上升至0.99倍,同比增长47.67%。
具体看来,该比值大于1倍的共有6家,按比值由高至低排序,排在榜首的是泰禾集团(000732.SZ),该公司2017年度末短期借款为218.16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达到212.6亿元,短期负债合计430.76亿元。而同期货币资金只有165.85亿元,二者比值为2.6倍。
其他5家分别为泛海控股(000046.SZ)、华发股份(600325.SH)、阳光城(000671.SZ)、绿地控股(600606.SH)、中天金融(000540.SZ),该比值分别为2.21倍、1.74倍、1.33倍、1.24倍、1.17倍。
需要注意的是,近日,中天金融公告称已将房地产开发业务悉数置出,未来其将集中精力发展金融事业。
近四成千亿内房股比值大于1倍
在港股的财报中,货币资金选取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指标,而短期内应偿还的负债为短期借贷及长期借贷当期到期部分。
从数据来看,样本中港股上市的23家内房股情况比A股更“凄凉”一些。其2016年的短期负债与货币资金的比值平均为0.63倍,而到了2017年则上升至0.94倍,同比增长48.74%。
其中,该比值大于1倍的共有9家,占比达四成。排在榜首的为合生创展集团(0754.HK),该公司2017年度末短期借贷及长期借贷当期到期部分为155.63亿元,而同期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只有53.97亿元,二者比值达2.88倍。
此外,佳兆业集团(1638.HK)、富力地产(2777.HK)、中国金茂(0817.HK)、雅居乐集团(3383.HK)、首创置业(2868.HK)、融信中国(3301.HK)、融创中国(1918.HK)的比值均在1.85倍到1.15倍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