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科技双向布局之路渐趋宽阔,保险业与科技产业在股权、业务层面相互渗透趋势明显,但专家仍称保险科技的风口还未完全到来,人才是保险科技相关公司的发展核心,期待保险科技产业可以在各自业态中挖掘场景,孵化保险增量。同时,专家指出,大数据等技术在应用中仍有不足,“摸着石头过河”的保险科技需要行业标准和监管政策加持,引导保险业“健康”应用科技手段。
保险布局科技多向谋求,“烧钱”旨在掌握核心科技
近期,“科技”一词频频在保险业相关信息中浮现。4月19日,据证券时报报道,众安保险与高露洁棕榄(香港)合资设立洁众网络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众安保险持有50%股权;4月17日,平安财险披露公告,称与平安科技拟签署2018年MSA主服务协议,平安财险向平安科技采购产品和服务,交易总金额累计不超过23.29亿元,交易标的涉及开发、基础架构、运营支持、通用平台、信息安全、数据通信等产品及技术服务;4月16日,众诚财险披露公告,称拟按持股比例向子公司大圣科技增资8250万元,并表示,参股大圣科技是众诚汽车保险的战略投资项目,有利于其拓宽销售渠道,提供更好的客户体验,增加客户粘度。
近年来,保险公司通过发起设立全资科技子公司、认购科技公司股份、设立专业科研团队等形式逐步向科技行业渗透,进军科技已成为保险业“潮流”。“保险公司布局科技的形式有所不同,但均是基于对科技发展的认可”,新一站保险网总经理国婷丽向蓝鲸财经分析称,科技产业,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创造的生产力显而易见,互联网能够帮助保险公司在全链条赋能,包括进行渗透性更强的品牌宣传、提供更加优质的客户服务,以及在销售端的尝试。
“不仅是保险业,在整个金融行业而言,拥抱科技都是大势所趋”,国婷丽指出,“从保险公司布局科技产业的运营思路来看,有多方面的谋求,首先在投资方面,出于对科技行业的看好,保险公司主要追求投资的收益回报,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并没有过多参与;另一方面,保险公司谋求在科技产业布局,进行资源让渡,为自身保险业务赋能,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保险公司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主要目的在于获取核心技术和科技应用的话语权,这是部分保险公司选择与科技公司进行战略合作路径中无法实现的”,中国电信子公司甜橙保险副总经理崔智博分析称。
此外,国婷丽补充道,部分保险公司成立的科技公司并非仅服务于自身,“部分保险科技产业公司的业务运营方向主要围绕科技,服务于整个金融链条的技术输出,保险科技只是其中的一个版块”。
“进军科技产业是一个‘烧钱’的项目”,国婷丽提醒到,“科技产业需要持续的人力、财力资源的投入,同时因科技技术本身的快速发展,因此实现科技的落地和应用未必能快速见效”。
从目前各家保险公司的动作来看,科研投入已现成效。举例来说,据中国平安2017年年报显示,截至去年末,平安专利申请数达到3030项,较年初增长262%,涵盖人工智能、区块链、云、大数据和安全等技术领域,拥有人脸识别、声纹识别、疾病预测等多项技术;中国太保目前已推出人工智能保险顾问产品“阿尔法保险”,利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形成个性化家庭保险保障组合规划建议。
科技公司进军保险业人才是关键,可挖掘场景孵化产品
在保险公司向科技业务延伸的同时,科技公司同样瞄准了保险科技的向好前景。在股权方面,部分科技公司选择入股保险公司以谋求在保险市场的话语权,使其科技优势落地。截至目前,互联网巨头BATJ均已实现在保险业的多面布局,在业务层面,也有部分科技公司推出针对保险市场的科技技术,进行业务合作。举例来说,成立于香港的iBerFinTech即为一家科技企业,主营业务为向在港保险从业人员提供创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建立专业化的香港保险科技平台。
“与整个金融行业相比,科技对于保险业的渗透度还不够高,而且在政策层面,国家对于保险科技积极扶持”,崔智博向蓝鲸财经分析称,“保险科技这一风口还未完全到来,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保险管理风险的这一根本属性,在互联网诸多场景应用中有着很广泛的需求,这为科技公司进军保险领域提供了足够的想象空间”。崔智博同时指出了科技公司布局保险业的劣势,他认为,科技公司缺乏保险专业人员,在服务、理赔方面的经验方面仍有不足,且科技目前仍在发展萌芽期,在面对保险消费者“千人千面”的诉求时,还难以精准实现。
在此前提下,科技公司作为保险业的“外来者”,如何在保险市场谋得一席之地?国婷丽向蓝鲸财经分析称,对于科技公司而言,需要首先抓住保险消费者的需求诉求,吸纳保险业人才。从保险科技公司的人才构成来看,一部分是科技专业人才,科技公司的专业人员对于互联网流量结构较为熟悉,能够精准捕捉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以及偏好,进而实现消费引导和对于产品使用效果的迭代;另一部分人才是来自保险公司内部的相关后台服务人员。将两部分人才进行融合,一方面能实现科技层面的专业性,另一方面能够确保对于保险产品、经营轨迹的足够了解。
“通过吸纳人才,保险科技公司能够在保险、科技各自的业态中挖掘产品需求场景并进行产品孵化,进而为保险市场提供增量。”
保险科技落地:大数据需“清洗”,区块链成风险“杀手”
无论保险业与科技产业如何双向布局,均需落脚到科技手段在保险产业各环节的具体应用。在科技迅猛发展的环境下,保险行业销售渠道、消费场景正在逐步被重构,其中各类科技手段已成为保险业的“座上宾”。
通过应用技术手段,能够扩大保险产品的业务规模,降低边际成本,同时解决行业痛点。举例来说,“目前在保险行业应用最为广泛的科技手段是大数据,其背后是对数据的理解和逻辑分析,有助于保险产品以更低成本实现个性化订制”,崔智博表示,“目前所谓的个性化订制还停留在产品层面,未来有望通过大数据过渡到费率的精准定制”。
值得关注的是,关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多有争议,国婷丽即提出,大数据或为一个“伪命题”。她表示,大数据技术的作用是帮助保险公司进行预判和分析,能够帮助保险公司掌握“情报”进行战略布局,但从保险产品和服务的具体应用来看,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环节涉及数据提取、分析以及反馈,目前的技术能够做到提取和分析环节,但是否能够进行有效反馈,提供服务,存在一定的未知数,因此,缺乏相关标准的大数据容易“跑偏”。
在隐私方面,国婷丽分析称,“数据是无主的,在应用时应考虑到数据的安全性和消费者的隐私性,在数据被应用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出格的行为,超越消费者的承受范围,值得思考。”
对此,崔智博建议称,对于科技在保险业的应用,需要在国家层面出台相关的监管措施及标准,对数据进行一定的敏感信息处理,以保证用户的信息安全和隐私安全。保险公司进而利用得到“清洗”的数据对用户进行产品应用和精准定位。
人工智能技术同样是目前保险科技中落地成果较多的技术,国婷丽称,AI技术可以结合线上线下推进,其应用场景富有想象力,具备很大的商业化弹性空间,如目前推出的生物指纹技术,能够为消费者提供相对立体化、生动的服务。
此外,区块链已成为保险科技产业发展无法绕开的话题,国婷丽对此也持看好态度,“区块链对于保险业风险防控有毋庸置疑的优势,能够根治目前保险公司面临的各种风险。将不良隐私剔除或单独管理后,能够有效规避风险,保持数据的客观性。被甄别的风险,通过高颗粒度的单独管理,既能够对客户隐私进行保护,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发展诉求”。
“在保险产业链中应用保险,能够促使保险业实现产品与经营的差异化”,崔智博对于保险科技深有期待,“通过对科技手段的应用,保险公司很可能出现跨越式的发展,甚至有保险公司能够实现‘弯道超车’”。(蓝鲸财经 石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