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世界经济展望》系列一:制造业岗位的减少未必会加剧不平等
2018-04-19 19:01:00 来源:搜狐财经

原标题:IMF《世界经济展望》系列一:制造业岗位的减少未必会加剧不平等

整理:阚明昉/第一财经研究院研究员

导语

关注IMF每年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WEO)聚焦话题的演变,我们往往可以窥探到全球经济前景以及预判政策制定者行动的方向。

与2008年危机后WEO专注于内外部经济风险、结构性改革话题相比,在全球经济回暖的大背景下,2017年开始WEO的研究更多的转向了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劳动经济学,如劳动生产率等话题。

最新发布(2018年4月)的WEO报告的第二章聚焦老龄化下发达经济体的劳动参与率,第三章聚焦制造业工作岗位对劳动生产率和不平等的影响,以及第四章全球化是否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升。

其中第三、第四章看似独立,但其实都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关于“不平等”的问题,一是,制造业工作岗位的减少,下岗的工人不得不进入服务业工作,这是否会加剧经济体内部的收入不平等?二是,全球化是否会通过提升劳动生产率来缩小国家间不平等?本系列文章将以“不平等”为切入点,来讲述《世界经济展望》中的第三、第四章的观点。

眼下,除了中国以外,其他国家制造业就业占总体就业的份额正在减少。许多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劳动者正从农业转向服务业,从而直接绕过了制造业部门。发达经济体服务业部门就业的增长则一般反映了制造业就业岗位的彻底消失(图1、2)。

在传统认知中,制造业就业岗位的减少往往是令人焦虑的信号。人们担心,制造业部门就业岗位的缩小将意味着经济增长的放缓以及接纳中低技能工人工作岗位的减少,从而加剧收入不平等状况。IMF对此进行研究后发现,制造业就业比重的下降未必会损害经济增长或加剧不平等,但政策制定者需要采取合宜的政策来帮助劳动者应对制造业岗位减少的趋势。

图1 制造业占总体就业岗位的份额正在减少

图2 制造业吸纳劳动者的能力在降低

01

制造业岗位减少并不意味着经济增长的放缓

事实上,导致制造业岗位减少背后的深层原因是经济活动的三个结构性转变,这种结构性转变并没有阻碍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与此同时,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也出现提升,甚至某些服务业子行业的生产率追上了制造业。因此,制造业岗位的减少未必会损坏经济增长。

具体来看,导致制造业岗位减少背后的深层原因是经济活动的三个结构性转变。

一是,制造业的生产者会从生产成本高的地方转移至生产成本低的地方。在全球制造业岗位对总就业占比萎缩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占比的上升趋势也可以印证这个结构性的转变(图1)。

二是,随着富裕程度提高,人们对工业品的消费需求比重会降低,而对服务品(例如,医疗和金融服务)的消费需求会增加。对服务品需求的增加,也带来了服务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尤其是2000年以后,许多发展中国家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图3)。

三是,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速要远快于其他部门,诸如自动化这样的技术进步则节省了相当规模的劳动力。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尽管制造业创造的就业岗位更少了,但制造业的产出依然保持可观的增长(图4、5)。

图3 2000年后各国制造业部门与服务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差距缩小

图4 生活富裕后人们对工业品的消费需求比重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而减小

图5 全球制造业实际产出并没有因就业岗位的减少而下降

02

制造业就业岗位的减少未必会加剧收入不平等

另一个频频被人提及的问题,有观点认为,在发达经济体,许多中等技能的制造业就业岗位消失,这些岗位是服务业部门无法提供的。由于工厂倒闭,许多中等技能的工人必须接受服务业部门的低薪工作,从而导致收入分配出现“空洞化”并加剧不平等状况。

不过IMF分析显示,在一个包含20个发达经济体的样本中,工业部门中劳动力收入不平等的程度(工业部门中70%为制造业)确实在某种程度上低于服务业。但是,就造成总体不平等的原因而言,不平等的主要原因是同一个部门内高、中、低技能者收入差距的拉大,而不是因为劳动者在不同的部门间流动导致的。此外,国别特征的作用比工业部门规模的作用更加重要(图6)。例如,丹麦在工业和服务业领域的不平等程度约为美国的三分之一。总之,IMF认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经济体总体不平等状况发生变化的最大驱动因素是所有部门收入差距拉大——而不是工业部门就业岗位减少。

图6 从2000-2009年的数据看收入不平等的主因是部门内部的分配不均

03

政策建议

IMF认为政策制定者不应当对上述研究结论沾沾自喜。鉴于目前服务业领域的国际贸易壁垒,政策制定者应该致力于减少服务业的国际贸易壁垒,这样,高生产率服务业部门的扩张就不会受到国内需求增长的约束。此外,各项政策还应确保工人的技能符合更多贸易服务子部门(例如,金融和商业服务子部门)的需求。许多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各部门生产率增长依旧乏力,需要采取综合性的办法,全面释放生产率增长的潜力,包括加强人力资本和实体基础设施,以及改善商业和投资环境。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