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汪志强
公元1097年,花甲之年的苏东坡被贬海南儋州,他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说:“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春与长子迈诀,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做棺,次便做墓。”
今天水何澹澹、风光旖旎的国际旅游岛在过去一直都是犯人流放的地方,是未开化的蛮夷之岛,只因地处天南,孤悬海中,难以管理。
直到30年前,中共中央设立经济特区的时候,把目光投向了中国第二大岛——海南岛,海南岛才开始旧貌换新颜。
中国最大经济特区的人才争夺战
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在接见外宾时说:“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
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提出的关于设立海南省和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议案。4月26日,海南省委省政府正式挂牌。5月4日,国务院批准和公布了谷牧主持制订的《关于海南岛进一步对外开放加快经济建设座谈会纪要》和《关于鼓励投资开发海南岛的规定》。
由此,海南岛实现了历史大跨越:从广东省的一个行政区成为共和国最年轻的省份,从落后的蛮荒之地成为共和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千年寂寥的海南岛一跃成为人才涌入的热土。
“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里四季春常在,海南岛上春风暖,好花叫你喜心怀……”1988年,在驶向广东湛江的列车上,乘客要求列车员播放《请到天涯海角来》。
数以万计的知识青年跨过山和大海,穿过人山人海涌入海南。改革开放中的第一次人才争夺战就这样出现了,被称为“十万人才下海南”。
在这十万人才大军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90%,35岁以下的占85%,具有高级中级职称的有近7000人,一时间海南人才济济。
这十万人才大军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闯海人。闯海人中,最著名的就是“万通六君子”。王功权、冯仑、王启富、易小迪、刘军、潘石屹,6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凑足了3万块钱,在海南开始了一场华丽的冒险。到1993年改名成立万通集团时,他们已经赚到了3000万元。从海南做房地产起家,万通六君子中的冯仑、易小迪、潘石屹都成为中国房地产界的大佬,王功权后来转身成为著名投资人。
要挣钱,到海南,要发财,炒楼花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随后,中央提出加快住房制度改革步伐。
海南建省和特区效应开始得到全面释放,大量的资金涌入海南,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波地产热在海南烧了起来。
1992年,海南全省房地产投资达87亿元,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50%,地价由1年前的十几万元/亩飙涨到600多万元/亩。海口市的经济增长率则达到了惊人的83%,三亚也达到了73.6%,海南全省财政收入的40%来源于房地产业。
高峰时期,这座总人数不过655万的海岛上竟然出现了两万多家房地产公司,平均每327个人一家房地产公司。
房价也是水涨船高,在当年北京房价每平米2000元的时候,三亚出现了单价破万的楼盘。据《中国房地产市场年鉴(1996)》统计,1988年,海南商品房平均价格为1350元/平方米,1991年为1400元/平方米,1992年猛涨至5000元/平方米,1993年达到7500元/平方米的顶峰。短短三年,增长超过4倍。
一时间,“要挣钱,到海南,要发财,炒楼花”的口号响彻大江南北。
先来的开放商圈地炒地,后来的开发商直接炒项目,在纸上卖出了一栋栋不曾面世的大楼,贾某某的PPT圈钱也有可能是受此启发。
一个叫罗先友的四川人,用自己仅有的5万元钱付了两亩地的定金之后,就向老家放出要建大楼的消息,从18家单位空手套出了2000万元。
终场哨声猛然吹响。1993年6月23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发表讲话,宣布终止房地产公司上市、全面控制银行资金进入房地产业。2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意见》,16条强力调控措施包括严格控制信贷总规模、提高存贷利率和国债利率、限期收回违章拆借资金、削减基建投资、清理所有在建项目等。
银根全面收紧,如同釜底抽薪,一路高歌猛进的海南房地产业轰然崩塌。虽然政府竭力救场,但到1998年时,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在海南的房地产信贷不良率仍然高达80%,坏账300亿以上。积压在烂尾楼里的社会资金也将近400亿元。
一时间,“天涯,海角,烂尾楼”成为海南的三大景观,别墅养猪、地基养鱼的海南怪谈传遍全国。
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历史性机遇
房地产泡沫的破灭重创了海南经济。
从GDP增速来看,在经历了1992年的峰值(41.5%)后,海南经济增长率开始急剧下滑,1994年的增速被西藏超过,1995-1997年更是连续三年全国倒数第一。
1993年地产泡沫破灭之后,海南开始穷则思变。恰逢时任国家劳动部部长的阮崇武被任命为海南省委书记兼省长,他正是第一个主张在海南重点发展旅游业的主政者。
经过认真研究,阮崇武决定对海南省的产业发展战略实行调整。1993年7月的海南省第二次党代会上,阮崇武明确提出:
“海南产业发展的基本方针是:以旅游业为龙头,超前发展第三产业;以工业为主导,加快发展第二产业;以农业为基础,稳定提高第一产业。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国内市场总值中的比重顺序,由‘一三二’逐步调整为‘三二一’,使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海南岛的旅游业由此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无论是接待人次还是营业收入都在快速攀升,其中,接待游客数由1993年的279.41万人次增至2008年的2019.15万人次,旅游收入则由23.97亿元上涨至185.28亿元。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是挑战,更是机遇。在此背景下,国家提出了经济结构转型的目标,经济增长动力也由以往的出口创汇转为扩大内需。
在国家培育内需的大环境下,海南进一步将旅游业定位为战略产业,并提出“建设国际旅游岛”。
2010年1月4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标志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步入正轨。作为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我国将在2020年将海南初步建成世界一流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使之成为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
此时,国家也进一步为海南未来的发展赋予了“两区三地一平台”的全新定位:
中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 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 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 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作为第一个把总部设在中国的国际会议组织——博鳌亚洲论坛,由25个亚洲国家和澳大利亚发起,于2001年2月27日在海南省琼海市万泉河入海口的博鳌镇召开大会,正式宣布成立。
而立之年再担重任
2018年4月13日是海南建省三十周年,这三十年,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腾飞,海南也实现了沧海桑田、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刚刚闭幕的2018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省长沈晓明总结道,与建省以前的1987年相比,2017年海南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1.8倍,地方一般性公共预算收入增长了226.8倍,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30倍和25倍。成绩背后,是海南过去三十年间的探索与前行。
而立之年再担重任。
2018年4月13日,最高领导人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郑重宣布,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海南正迎来继1988年建省办经济特区和2009年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跨越式发展的第三次历史性机遇。
4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正式对外发布。意见对海南发展明确规划了“四步走”的发展目标:
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国际开放度显著提高;
2025年,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自由贸易港制度初步建立,营商环境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2035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走在全国前列;自由贸易港的制度体系和运作模式更加成熟,营商环境跻身全球前列;
到本世纪中叶,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形成高度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现代化的制度体系,成为综合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领先的地区。
30年前,刚从重庆大学毕业的河南青年景柱加入了“十万人才下海南”的滚滚人潮。如今,他已是海南省工商联主席、海马集团董事长。3月的一天,在海口西海岸面朝大海、回想往事时,他情不自禁提笔写下了一首小诗《大海的诉说》,留下了这样几句话:
“又是一个三十年,我们还要化作一道道海浪,簇拥无数沸腾的花朵。其中有永远芳华的你,也有永远青春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