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翁放
首先我们想说的是,这次降准对中长期的股市影响并不大。
说有利于风险情绪修复的,是没搞清楚目前股市的主线逻辑。
高频数据显示经济增长动力减弱,叠加不断升级的贸易摩擦,这才是让投资者风险偏好降低,股市跌跌不休的根本原因。佐证就是业绩公布出来十分优秀的公司依然会遭遇“见光死”,市场目前处于杀估值阶段。
在这种情形下,单凭边际放松的流动性利好很难扭转投资者情绪。
还有新闻在分析历次降准后股市的走势,这更是统计学上的data mining。
某个事件后的股市走势会受所在周期的影响,机械的去拿历史上货币宽松时期的降准后股市表现来套目前的情况并不合适。
那么问题来了,这次降准会不会是一个货币宽松周期的起点呢?
大概率不会,因为外部和内部的形势都不允许。
全球经济扩张加速,欧美各国纷纷进入加息周期,这时候要是中国开始逆势宽松,最可能的结果就是吹起更大的资产泡沫,这绝不是这届政府现在想看到的,而另一个可能的结果就是恶性通胀——贸易摩擦本来就会加大通胀压力,这时候最不需要的就是火上浇油。
所以有些卖方认为可能会出现“加息+降准”的组合,倒也不是不可能。
那这次降准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虽然很多人说央妈是“嘴上说不要,身体很诚实”,但其实在央行官网的“沟通交流”栏目很明确的讲了这次降准的目的——对冲。
具体来看,我们认为有三大对冲需求。
第一,“资管新规”需要对冲。最近年报季,去看银行的年报,会发现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的揽储压力特别大。从负债端来看,去年中小银行的存款增长率远低于国有大行,而同业负债直接转为负增长。
资料来源:广发证券
前几年中小银行依靠同业业务还能续命,但加强监管之后,只能眼看着资金链绷的越来越紧。这样一来,现有的企业贷款续贷都成了问题,还谈什么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呢?
所以这次降准最重要的目的是向这些小银行定向释放流动性,央妈在沟通交流里说的第一段话就是:
“此次对部分金融机构降准以及置换中期借贷便利(MLF)的操作,主要涉及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这几类银行目前存款准备金率的基准档次为相对较高的17%或15%,借用MLF的机构也都在这几类银行之中。其他存款准备金率已经处在较低水平的金融机构不在此次操作范围……以2018年一季度末数据估算,操作当日偿还MLF约9000亿元,同时释放增量资金约4000亿元,大部分增量资金释放给了城商行和非县域农商行。”
对冲这些中小银行的揽储压力和同业续作压力,这是降准的第一目的。
第二,金融市场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影响需要对冲。博鳌论坛之后,金融改革和开放的进程都有所加速。根据证券时报报道,4 月12 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机构成员召开会议,讨论关于放开商业银行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的事宜(目前国有银行上限为1.3 倍,股份制银行上限为1.5 倍)。
目前存款利率和货币市场利率spread非常明显(说人话就是大家都去买年化4.x的货币基金了,谁会去银行存1.x的一年期定存呢?),一旦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大概率是存款利率向货币市场利率靠拢。这样一来,银行的资金成本又会提升,显然不利于实体经济的融资。所以降准是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向下走一些,这样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后的压力就会小一些。
而对于开放来说,目前中国央行规定的存款准备金率在全球是最高的,美国虽然存款准备金率也比较高,但主要是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也就是银行自愿放在美联储那里的钱,而中国主要是法定存款准备金——是银行必须放在央妈这里的钱,一个自愿一个必须,这里的差异很大。如果按照博鳌论坛上监管层宣布的对外开放既定进程,之后外资银行的业务范围会大大增加。因此现在也需要给中国的银行再松松绑,才能让两者更公平的竞争。
第三,对冲贸易战的影响。现在虽然还是“战备”阶段,但作为监管层必须未雨绸缪。如果由于贸易战导致市场风险偏好持续走低,股市和债市再次失去融资和造血功能,那么至少银行体系必须要能顶上来,继续发挥支撑起实体经济的重要任务。所以央行强调的是:
“人民银行将要求相关金融机构把新增资金主要用于小微企业贷款投放,并适当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改善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上述要求将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考核。”
最后一个问题,既然主要是为了对冲,那对资产价格还会有什么影响呢?
目前能看得清的,就是降准对国内的债券市场应该是利好。毕竟如果央行要引导的是资金市场利率下行,那对于熊了两年的债市来说,就是久旱逢甘霖。
此外,近期一些高频的经济数据显示国内增长动力已经在下行,如果叠加央行在流动性上的边际宽松,相信会让债券市场有一个喘息的机会。
至于股市,还是让我们一起来期望贸易摩擦最终得到妥善的解决吧。
免责声明:本文由云锋金融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发布于本平台,不构成具体投资建议。敬请投资者注意,投资涉及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