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策略】创业板盈利增速触底回弹
2018-04-16 19:00:00 来源:搜狐财经

原标题:【中信策略】创业板盈利增速触底回弹

作者: 中信策略团队 秦培景/杨灵修/裘翔/徐广鸿/姚光夫

截止4月15日,A股2018Q1业绩预告已经全部披露完毕,以2018年之前上市的公司为分析样本,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的披露率分别为16.7%/49.7%/100%,分别占各板总市值的7.9%/45.5%/100%。本期报告分析各板块一季度业绩预告情况。

盈利:主板预喜比例上升,创业板盈利见底回弹

➤全部A股非金融:盈利增速有望继续向上修复

由于目前主板的业绩预告披露率较低,从自下而上的角度而言,我们很难对权重板块的盈利情况进行分析,但是可以从总量层面进行预判。如下图所示,非金融盈利增速与国有企业利润累计增速具有高度相关性,最近30个季度的相关性为0.87,而2018年1、2月国有企业利润增速为25.3%,与2017年12月相比上升了两个百分点,预计全部A股非金融盈利在2018Q1也会继续向上修复。

➤主板预喜占比上行,中小板预喜占比下降

目前中小板接近一半的企业已经披露了业绩预告情况,以发布业绩预告的公司为样本,可比口径下2018Q1中小板盈利增速为43.4%,但由于中小板一季报预告的披露并非强制,目前已经披露的仅仅是“极端”业绩情况(仅:预计第一季度业绩将出现归母净利润为负值、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上升或者下降50%以上、扭亏为盈这几类情况下需要披露业绩预告),因此据此算出来的盈利预告增速并不具有太大参考价值。

但从八类预告可以对“极端”业绩的情况有所反映,与2017年Q1同期相比,2018年主板业绩预喜的比例61.0%上升至72.6%,且“首亏”和“续亏”的占比有明显下降,“预增”占比明显上升;中小板业绩预喜比例从64.5%降至56.8%,但主要是由于“预减”占比有所上升,极端亏损情况的占比在下降,整体而言,一季度中小板哪怕盈利有所下修,预计也不会出现过大波动。

➤创业板:盈利增速明显触底回弹

根据业绩预告情况,2018Q1创业板/创业板(剔除温氏股份&乐视网)/创业板(剔除光线传媒:贡献了创业板2018Q1总利润的8%,但一季度主要盈利来源于出售所持有的新丽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产生的投资收益,高达18.5-19.5亿元,属于非经常性损益。)盈利增速分别为32.1%/38.3%/22.5%,实现大幅触底回弹。根据目前业绩快报和年报发布的情况,2017创业板/创业板(剔除温氏股份&乐视网)盈利增速分别为-5.8%/12.89%,2017Q4单季创业板/创业板(剔除温氏股份&乐视网)盈利增速分别为-37.4%/-10.9%,2018Q1明显有盈利回升趋势。

且通过分析各个行业对创业板的盈利贡献,从下图中可以看到,与2017年周期板块贡献了创业板大部分利润的情况不一样,2018年一季度能够明显看到成长性行业的复苏。尤其是权重板块医药、计算机、电子元器件、传媒在2018年Q1均实现了净利润同比上涨:医药板块是行业整体景气有回暖,医药制造业1&2月利润总额同比增速和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37.3%和18.3%,2017年12月分别为17.8%和12.5%,大幅改善。计算机和电子元器件行业也均有结构性景气回暖趋势,如:半导体涨价趋势延续,且预计供需紧张格局在后面几个季度仍将继续,支撑行业景气向上。而传媒行业,则一方面受益于光线传媒贡献了超过一半的利润,另一方面,得益于影视内容行业(电影)结构性回暖叠加2017年低基数效应。

创业板估值抬升,板块性机会仍需看业绩

截至2018年3月初我们发布2017年年报业绩预告相关专题时,中小板和创业板PE(TTM)已分别调整至35倍至51倍,低于2010年以来的历史均值42倍/60倍,但是离2012年的低位(中小板和创业板2012Q4的PE分别为24倍/28倍)尚有差距。而截至4月15日,中小板PE(TTM)继续维持在35倍,而创业板估值抬升至55倍(对应一季度业绩预告增速22.5%,剔除光线传媒)。

从估值和盈利的匹配而言,表面上接近于2013年Q3~Q4的状态,2013年Q3/Q4创业板PE(TTM)分别为53.6倍/62.9倍,盈利增速分别为12.4%/26.0%。然而,创业板是否会迎来2013、14年的板块性机会,并不能通过直接的历史比较来得出结论。

创业板2013、14年大涨得益于:(1)影视传媒、手游等新兴行业从无到有,业绩边际增量大;(2)2013年开始,随着政策上的逐步放松,A股上市公司开启并购浪潮,推升了成长股板块整体估值,以及壳公司整体估值。

从这个维度上而言,2018年的环境和2013、14年并不像。从估值层面而言,A股“壳价值”一直在下降,且外延式并购重组所隐含的商誉减值风险,一直是这两年创业板估值抬升的障碍;另一方面,创业板的权重行业传媒,2017年仍然是以外延式增长为主,内生增长动力不足,且周期行业中的基础化工仍旧是创业板的重要盈利来源,成长性行业电子元器件、医药、计算机虽然在2018Q1业绩有结构性回弹,但尚不具备明确的整体回暖迹象。

从中长期来看,成长板块确实在未来几年有较为明确的业绩机会,主因国内对于新兴产业的扶持,且CDR和独角兽上市可能会带来科技行业的价值重估。我们也认为:经历近期的中美贸易摩擦之后,国内对于高新技术行业和战略性新型产业的投入会更大,科技等成长板块未来的业绩空间可期。

但是就2018年而言,可能短期内,政策对于新兴产业的支持很难落地到业绩层面,在关注中小创的板块性机会的同时,也需要提防是“概念性炒作”带来的估值“泡沫化”,因此,我们还是坚持之前的观点,成长股的机会仍旧需要以业绩为锚。

风险因素

实际业绩增速低于预告增速;新兴产业政策扶持力度不及预期。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