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背后,反思为什么小麦玉米也要进口
2018-04-13 14:06:00 来源:搜狐财经

原标题:中美贸易战背后,反思为什么小麦玉米也要进口

作者:巴九灵

你听没听过这样一句话:

“种菜是中国人的民族天赋”

近在自家阳台、小区空地种菜

远在青藏高原、宁夏沙漠种菜

南沙造岛、非洲维和同时种菜

南极科考、探索太空不忘种菜

没有土,没有阳光,都没关系

我们总有办法把全世界打造成菜园子

种菜的民族你威武雄壮

从前小巴始终这么相信着,直到

我看了一篇关于荷兰农业的文章

和一些中美农业数据的对比

才不得不承认

种菜的民族,你的农业有点菜

01

荷兰的故事

荷兰是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

第一是美国

第三是德国

第四是巴西

中国排第五

这一排名的背后

荷兰耕地面积是中国的0.86%

农业就业人口是中国的0.14%

这么说吧,都不及一个宁夏

*数据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劳工组织

而且,荷兰并不是农业国家

农业就业人口只占总就业人口的2.2%

(中国是17.5%)

农业增加值只占GDP的1.78%

(中国是8.56%)

是的,我们要聊的是一个效率问题

《国家地理》介绍荷兰农业时

以番茄种植业作为主要案例

这个案例格外好

因为tmd我国是作为反面典型出现的

(点击放大)

中国番茄产量世界第一

因为我们用了10万公顷

——世界第一的耕种面积来种番茄

每公顷产出58吨

荷兰的番茄产量并不算高

因为他们只用了1780公顷来种番茄

可是每公顷产出557吨……

中国的近10倍,世界第一

除了用地,荷兰每生产一磅番茄

仅用水1.1加仑(≈9.2升水/公斤番茄)

而中国嘛……生产一磅番茄用水34加仑

(≈283.7升水/公斤番茄)

尤为可叹的是

荷兰境内水网密布,河道纵横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中国的2.5倍

他们不缺水,却比我们更节水

《国家地理》称这是

Doing more with less(用更少,做更多)

如果真要评一个种菜民族的话

我想荷兰人才是当之无愧

而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呢?

技术细节不讲了,来看几张照片

人家的温室集群是这样的:

近景:

内部:

简直像在看科幻片……

而此时的中国

居然还有人自豪于

“一个空瓶子剖开我们就能种菜”

太小农了,这种想法太小农了

要改,要学

02

中国的故事

最近中美打贸易战

中国商务部对部分美国商品加征关税

不知你有没有注意到

清单里出现了小麦、玉米、大豆的身影

为什么中国要从美国进口这些?

难道我们自产的粮食不是更物美价廉吗?

是不是物美我不确定

但价廉这件事

小巴算了算账

结果是很让人意外和沮丧的

2016年

中国每生产一吨小麦

成本是375美元

美国每生产一吨小麦

成本是224美元

中国每生产一吨玉米

成本是334美元

美国每生产一吨玉米

成本是142美元

中美的生产成本差在哪里呢

我们把成本拆开来看:

*数据来源: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统计资料汇编、美国农业部

如你所见,生产资料和地租很相近

主要差在劳动力成本上

生产一吨小麦

中国所需的劳动力成本是美国的10倍

生产一吨玉米

中国所需的劳动力成本是美国的20倍

注意,世界三大小麦主产国是中印美

世界三大玉米主产国是美中巴

我们上面还是和美国比劳动力成本

若是跟印度、巴西比,悬殊更甚

和我们的常识不符是不是?

中国农民,用工成本不应该很低吗?

的确,中国农民的年收入

大约是美国农民的1/10

但最终每吨粮食的人力成本差出数量级

说明一件事:

中国农业劳动力的人均产出

与美国相差几十倍

为什么会这样?

答案就是三个字:机械化

03

中国各省的故事

谈到机械化,就会有人提到地形:

中国的耕地面积比美国少

耕地地形比美国复杂

所以农业机械难以推广

这个天然缺陷我们承认

然而,地形绝非主要原因

对比河北、河南、山东与黑龙江就能发现

同样是平原较多的省份

前三省的每亩用工数量远高于黑龙江

因为黑龙江是中国大规模机械化农场

占有耕地比例最高的省份

而河北、河南、山东

则是中国农业人口最多的一些省份

现代农业并不需要那么多人

太多的农业人口反而会使地权分散

人均两三亩地

难以推广大规模机械化

或是其他现代农业生产

所以说,如何发展中国农业呢?

答曰:发展城市

将大量农村劳动力城市化

将大量的农民变成工人

之后才能谈如何铺开机械

这背后还有许多制度问题、利益问题

但归根结底你要明白

中国农业的未来

并不需要那么多中国农民

在撰写本文之时,小巴看到了许多照片

照片里农民伯伯捧着粮食,脸上充满喜悦

这份对土地的特殊热爱

大概是我们自称“种菜民族”的原因

但与此同时,我又想起了那些悯农的诗

或是春种一粒粟,或是锄禾日当午

这些延续千年的思维与习惯,未必值得自豪

(记得吗?小农经济的特点就是分散+自给自足)

能与时俱进的,才是真正的种菜民族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