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中美贸易战全面开打,两国老百姓谁将承受通胀之苦?
2018-04-13 09:33:00 来源:搜狐财经

原标题:一旦中美贸易战全面开打,两国老百姓谁将承受通胀之苦?

当前,中美贸易摩擦正面临全面升级之势,这无疑是今年中国和全球经济最大的不确定因素,而普通老百姓未来的最直接感受可能是加征关税后,商品价格上涨所带来的通胀压力。那么,一旦贸易战全面升级,中美两国居民感受到的通胀压力到底有多大呢?本文将详细解析。

如贸易战升级,中国将有多大通胀?

我国商务部4月4日发布了针对美国贸易战的反制措施,将对大豆等农产品、汽车、化工品、飞机等106项、价值500亿美元的、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25%。

从106项加征关税的商品清单看,对CPI影响最为直接的商品有大豆、牛肉、烟酒、塑料、化工制品、塑料橡胶等制品。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当属大豆——2017年,中国自美国进口大豆3285万吨,占中国进口总量的34.4%,占美国出口总量的62.1%(参见下表)。在其他产品领域,要么是中国贸易依存度较低,国内自给率水平较高,要么进口对美国市场依赖程度较低,传导到消费终端价格的可能性不大。

从贸易依存度看,由于我国国内大豆需求高度依赖进口,进口量占消费量比重高达85%以上,对美国大豆加征关税将对我国大豆及下游产品价格产生极大影响,进而对CPI形成一定的压力。根据平安证券研究结果,大豆价格上涨将通过豆制品、食用油和饲料三个渠道对CPI形成压力。

首先,在豆制品方面,我国城镇居民“干豆及豆制品”消费在食品消费中的占比在1.2%左右,而食品烟酒类在CPI中的占比在31.98%,假设大豆涨价25%,豆制品将可能带动CPI上升0.096个百分点。

其次,在食用油方面,大豆油占我国居民食用植物油消费大约为42%,而食用油在CPI中占比0.86%,一旦大豆价格上涨25%,通过食用油价格上涨带动CPI上升0.09个百分点。

最后,在饲料消耗方面,豆粕在精饲料原料成本中占比大约为25%,而2017年农产品成本收益数据显示,生猪、肉牛、肉羊、肉鸡、蛋鸡、奶牛精饲料费用在生产成本中占比分别为44%、14%、13%、69%、66%、44%,猪肉、牛肉、羊肉、鸡肉、蛋、奶在CPI中占比分别为2.49%、0.59%、0.64%、0.48%、0.60%、1.37%。综合计算后,一旦大豆涨价25%,将通过饲料价格上涨带动CPI上升大约0.16个百分点。

可见,全国大豆价格按照25%涨幅,将拉动CPI上升大约0.35个百分点。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当前我国大豆库消比创近年来新低,2018年全年预计为4.21。同时,美国进口大豆两大主要替代国巴西(占我国大豆进口46%)和阿根廷(占我国大豆进口5%)的大豆产量已经达到极限(参见下图),加上今年南美地区严重干旱,大豆减产将成为大概率事件。因此,在这些内外背景下,对美国大豆加征关税必然会对国内大豆价格走势形成明显冲击,进而对CPI形成压力。

不过,根据统计局4月11日公布的数据,3月份我国CPI和PPI涨幅双双回落,其中CPI同比上涨2.1%,较2月回落0.8个百分点,可见春节因素对CPI的季节性影响已恢复常态。因此,在当前我国食品价格持续低迷、通胀压力不大的宏观环境下,大豆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依然可控。

中美贸易战对美国通胀形成的压力更大

反观美国,如果中美贸易争端由局部的贸易摩擦向全面贸易战升级,甚至如果出现环球时报所说的“即使中美贸易归零,中国也不会后退”的极端情况,美国普通居民感受到的通胀压力将是全面而巨大的,具体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中国商品在美国居民日用消费品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大家对2006年美国记者莎拉·邦焦尔尼出版的畅销书《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可能并不陌生,书中莎拉一家从抵制中国制造,到认识到没有中国制造难以生活的事实,最终放弃了坚持不用中国制造的行为。

如今,十多年过去了,尽管越南、印尼、孟加拉等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开始进入美国市场,但在美国居民日用消费品市场中,“中国制造”并没有大规模退出,相反仍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的势头。

以三大类最典型的日用消费品——纺织服装、皮革箱包、杂项制品(主要有家具、玩具)为例,2009年中国对美国出口三大类商品分别为246亿美元、38.3亿美元和237亿美元,2017年上升到425亿美元、69.3亿美元和520亿美元,增幅均在一倍左右。而同期中国对美出口总额由2208亿美元增长到4297亿美元,涨幅(94.6%)也接近一倍,二者保持了大致同步的涨幅。相反,美国在同期的进口额由1.56万亿美元上升到2.34万亿美元,增幅仅为50%左右。由此可见,中国商品在美国市场的份额持续攀升,这其中包括上述三大类日用消费品。

第二,过去二十年,中国对美消费品出口是美国低通胀的原因之一。在投行分析师和经济研究界,过去十多年里始终存在着一种声音:中国对全球出口日用消费品,是各国央行实行史无前例宽松货币政策而没有形成显著通胀压力的重要原因。正是中国的日用消费品和工业品产能过剩,压低了全球通胀水平。尽管许多学者并不认可这一看法,但仍不能否认其一定程度的合理性。

同样以中国对美纺织服装出口为例,2000年以来,中国对美纺织服装出口快速增长,但中国服装产品出口整体价格指数却始终稳中趋降。由此可见,中国纺织服装出口价格滞涨或许是美国CPI中服装类价格涨幅长期低于美国CPI整体涨幅的重要原因(参见下图)。

第三,历史上美国发动对日本、德国贸易战,也曾是通胀的原因之一。上世纪60-80年代,美国与日本、德国也曾发生旷日持久的贸易战,特别是美国和日本之间,出现了六个回合的贸易摩擦:1968-1972年关于纺织品,1976-1977年关于彩色电视机,1976-1978年关于钢铁,1979-1981年关于小汽车,1985年关于汇率,1987-1991年关于半导体。最后以美国征收高额关税、日本“自动出口限制”和日元大幅升值而结束。但是,美国从中得到的好处并不如预期的那么大,特别是在贸易战前期(上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了“滞胀”的泥潭(参见下图),虽然其主要原因是国际油价暴涨,但美国频繁发动贸易战,也是其通胀进一步恶化的原因之一。

当前,美国经济通胀水平稳步回升。无论是CPI指数还是美联储高度关注的个人消费支出(PCE)指数,2017年以来都有明显的回升。今年3月CPI同比涨幅为2.4%(参见下图),连续突破美联储2%的预期目标值,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也在各种场合暗示美联储加息幅度和节奏将可能提升。在此背景下,美国对华发动贸易战,势必进一步推升美国经济的通胀压力。

综合来看,仅就两国老百姓实实在在的感受来说,由于“中国制造”在美国居民日用消费品中无处不在,中美全面贸易战对美国老百姓形成的通胀压力,要远远高于对中国老百姓形成的通胀压力。仅就通胀影响而言,特朗普挑起的中美贸易战如果全面开打,真有可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