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材料成本高企与爆品无突破双重窘境下,双汇发展经营状况不容乐观。近两年来,其人事变动更是频繁。而目前万隆已经78岁高龄,“老舵手”的接班人选也再度引发市场猜测
文 | 《投资时报》记者 文馨
无论是752倍的营收增长,还是42倍的市值上升,迷恋猪肉上千年的中国人证明了一件事:张张嘴,他们就可以缔造一家巨无霸企业。
只要有足够耐心,时间确实就是金钱。1998年登陆深交所时,双汇发展(000895.SZ)还只是一家市值略超20亿元、净利润不过6700万元的小公司。经过20年的持续发展,尤其近几年连续通过大型海外并购开拓新渠道和新市场,目前双汇发展的营业收入已达504亿元,总市值为851亿元。
甚至,这家一度占据总部所在地河南骡河近六成GDP的肉联企业,还反向给港股贡献了一家母集团万洲国际(00288.HK),后者截至2018年4月10日收盘时的市值是1270.8亿港元。
花无百日红。虽然有“现金奶牛”之称,但该公司目前却在各肉制品企业抢盘夺食式的“围攻”,以及外卖平台崛起等外围冲击下有些力不从心。特别是近期因国际贸易环境变化涉及到多类产品税率调整,也使得本已下滑的业绩百上加斤。在持续高速成长20年后,双汇发展的经营道路似乎遇到前所未有的瓶颈,“现金奶牛”疲态乍显。
对此,该公司证券部相关人士在接受《投资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业绩下滑,主要是处于调整产品阶段,肉制产品由高温肉制品向低温肉制品转向,低温肉制品向餐饮产品等转变”。
事实上,类似辩解已存在了两三年,倒是同一时期内其高层频繁更替更令市场感到忧虑。双汇发展证券部人士对《投资时报》记者表示:“离任人事变动均由于‘个人原因’,聘任马相杰为公司‘管理需要’。近几年生鲜品增幅较快,而马相杰曾任双汇集团技术中心高低温产品研发与工艺技术管理技术员,且任生鲜品事业部副总经理、总经理共计6年时间,在生鲜品领域有一定的研究经验。”
上述人士特别强调,“总裁更换是公司根据管理需要的正常调整,公司实行竞聘制上岗,管理者任期没有固定时间”。不过,针对双汇发展过于频繁的“正常调整”,业内人士却存在不同观点,认为此乃其业绩不甚理想后换手如换刀的思维作祟,“管理层动荡既对公司的品牌营销、运营的顺畅与稳定产生不利影响,进而也可能对2017年全年业绩造成负面效应。”
关税调整不利成本
2013年5月29日注定是一道分水岭。当日晚间,双汇国际以31%溢价并承担净债务方式,共计71亿美元(约合437亿人民币)并购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生猪生产商及猪肉供应商美国史密斯菲尔德全部股份。此后,双汇国际更名为万洲国际,成功登陆港交所,进而成为全球最大猪肉食品企业。在2016年,其又收购了美国肉制品公司及生猪养殖场PFFJ和Champ,并将并购标的推进至东欧市场。
双汇发展显然试图通过从国外进口猪肉来对冲国内生猪价格变动带来的不利影响。也正是由于美国史密斯菲尔德公司为双汇发展提供了大量低价肉类原材料,才令其拥有了秒杀竞争对手、对抗猪周期的“秘密武器”。尤其在2016年国内生猪价格创历史高位,肉制品加工企业纷纷报亏之时,双汇发展凭借美国进口低价猪肉,实现可观盈利。
不过所有事物不会一成不变。据研究人士分析,国内生猪出栏价目前已跌至成本线以下,头均亏损在200元左右。数据显示,国内生猪的养殖成本在5.1元/斤,而美国生猪成本价则为3元/斤。然而,从美国进口冻猪肉需要约30%的物流费用和贸易商成本,如果未来因贸易纷争再加上25%的关税,那么美国猪肉的成本价就要提高55%左右。
同时,进口冻猪肉在国内的售价仍比本土鲜活猪肉的售价为低,一旦叠加收关税因素,则美国猪肉已没有任何价格优势。由此可见,双汇发展利润空间压缩已经是板上钉钉。有业内人士透露:“双汇发展用的进口猪肉占了40%,此次关税调整,双汇发展的成本控制肯定受到影响”。
对于进口猪肉的占比问题,《投资时报》记者致电双汇发展证券部相关人士,后者表示:“因为涉及到商业秘密不便于透露。但对于原材料采购,公司国内国际进口猪肉都有,会根据市场价格变化及时调整采购源来节省采购成本。”
净利润首度下滑
双汇发展素来被认为是中国肉制品行业的“霸主”,但在面对雨润集团(旗下上市公司雨润食品01068.HK)、新希望(000876.SZ)、金锣等国内大型肉类生产企业市场份额的竞争压力下,主要以制造火腿肠为主业的该公司,经营上也遇到了麻烦。
从双汇发展的主营构成来看,高温肉制品与低温肉制品属于肉制品业,生鲜冻品为屠宰业,二者共同构成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双汇发展2017年财报显示,其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双双出现下滑。
2017年双汇发展实现营业总收入504.48亿元,同比下降2.65%;尤其是净利润,自上市以来首度出现下滑,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3.19亿元,同比下降1.95%。
分析个中原因《投资时报》记者发现,由于消费升级和市场竞争加剧,高温肉制品中中低档产品下滑较多。虽然高档产品还在增长,但鉴于中低档产品比例较高,因此引发肉制品整体销量下滑。
与此同时,双汇发展的屠宰业务也不顺心,尽管2017年该部分业务实现较大增长,但因生猪价格从2016年至2017年下降了将近20%,因此,规模提升的同时净利润反出现下滑。
此外,该公司高温肉制品和低温肉制品的毛利率同样出现下降态势。
其中高温肉制品2017年营业收入为141.42亿元,毛利率为30.99%,同比下降0.58个百分点;而低温肉制品营业收入为 85.17亿元,毛利率为29.69%,同比下降0.92个百分点。其他营业收入为23.16亿元,毛利率为20.56%,同比下降幅度为6.69个百分点。
这一切早已有苗头。从该公司近五年毛利率数据来看,2013年、2014年保持在19%左右,2015年最高达到20.77%,而时至2016年、2017年,该指标仅能维持在18%水平线。
高分红一直是双汇发展立足A股市场的金字招牌,不过2017年度其分红同样出现下滑迹象。该公司2017年度推出的方案为每10股派11元(含税),而在以往,其分红派息率较之更高。其中在2014年度,公司送出了每10股派14.50元(含税)的方案;2015年度,公司继续送出10转5派14.20元(含税)的高派息方案;而在2016年度竟然推出2次送转方案,其中在2016年中报时,送出了每10股派9元(含税)的方案,在2016年度送出了每10股派12元(含税)的方案。
从机构投资者到普通散户,对高分红派息率一般均持欢迎态度。但有市场分析人士表示:“连续多年高分红,一方面缘于公司业绩出色,现金流充沛,但解决高管层长达十余年的MBO遗留问题,消化相关负债购股成本,也是重要考虑因素。
据悉,在万洲国际完成港股上市后,一手缔造“双汇神话”的老舵手万隆本人已经直接间接持有逾15%股权,其个人身家接近190亿元。
人事频繁变动
除了业绩出现异常,双汇发展高层的动荡状况始终是市场关注焦点。目前,董事长万隆本人已78岁高龄,关于接班人的人选问题,也在某种程度上微妙地影响市场对公司前景的判断。
自2017年2月起,变化即已出现。彼时,双汇发展两位高管相继辞职,分别为公司原副总裁宋保国、原职工代表监事李连魁。5月,在半年报公布之前,时任副总裁的刘清德因个人原因请求辞去所担任的公司副总裁职务。10月13日,双汇发展又发布公告称,为适应双汇发展运营的需要,调整刘红生副总裁职务,聘任王豪杰为公司副总裁。
2017年12月,双汇发展表示,根据公司管理需要,并经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聘任马相杰为公司总裁;而原总裁游牧的职务降为副总裁,但继续担任公司董事。时至2018年1月9日,该公司继续发布人事变动公告,聘任宁洪伟为公司副总裁。从宁氏的履历来看,其曾任生鲜品事业部销售副总经理,与马相杰曾同一部门共事多年。
就像酒桌上菜的川流不息,双汇发展高管层走马灯式流动仍未告终。最新曝出的一则消息,再度引发市场对这家全球最大肉制品企业接班人的猜测。
日前,万洲国际(00288.HK)对外公告,随着公司执行董事轮值告退,公司新一任执行董事万洪建和马相杰将在2018年股东大会结束后正式上任。万洪建,正是万洲国际现任董事局主席,万洲国际、双汇发展创始人万隆的长公子。市场人士分析称,随着万洪建接任执行董事一职,其后期逐步接手企业的可能性已大幅增加。
对于公司过度频繁的人事变动,市场总体认为不利于公司发展,但相反观点同样存在。平安证券即在研报中指出,2017年底新管理层顺利接班,人事调整或带来业务端新变化,期待肉制品结构调整取得成效,从而重新打开业务及估值瓶颈。
当然,基于万隆的“丰功伟绩”,无论是自家公子万洪建,还是着力提拔的肱骨大将马相杰,都将在强大的参照系数面前压力骤增。除了需要尽快扭转业绩不振的局面,如何整合多个海外并购项目,亦是不小的挑战。
一个新时代,要开始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