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经济越发展,国人的幸福感越低?
2018-04-12 10:15:00 来源:搜狐财经

原标题:为什么经济越发展,国人的幸福感越低?

我们每天辛勤的工作,都是为了让自己的日子过得更幸福一点。

然而,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了,物质丰富了,人们的幸福感反而越来越低了——前不久,联合国发布了《2018年全球幸福度报告》,对2015至2017年间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以及117个国家和地区移民的幸福感水平进行了综合排名。结果显示,中国大陆排第86位,比2017年的第79位,下滑了7位(参见下图)。

为什么经济越发展,国人的幸福感反而越低呢?

幸福指数与人均GDP并不正相关

著名的“幸福经济学”鼻祖伊斯特林在提出“伊斯特林悖论”时指出,现代经济学是构建于“财富增加将导致福利或幸福增加”这样一个核心命题之上的。然而,一个令人迷惑的重要问题是:更多的财富并没有带来更大的幸福。

迄今,来自世界各国的经验数据都显示,上述悖论拥有顽强的适用性和解释力。

这一点,联合国发布的《2018年全球幸福度报告》已经提供了佐证。在该报告中,芬兰高居幸福指数榜首,挪威、丹麦、冰岛、瑞士分别占据2-5名。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排名也没什么稀奇的,榜单的前5名每年都被这5个北欧国家承包了。

那么,这五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幸福指数的关系如何呢?首先我们从人均GDP这一维度来看这五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如何。

据上表,北欧五国中经济发展最好的是挪威,该国的就业人口人均GDP达到了12.5万美元,近三年来远高于瑞士、丹麦、芬兰和冰岛四国。然而,相同时间段对应的幸福指数排名却有所差异,五国中人均GDP排名第四的芬兰,幸福指数最高,但其人均GDP仅为挪威的70%。

由此可见,幸福指数与人均GDP并无正相关性。下面问题来了:

幸福感究竟取决于什么?

《2018年全球幸福度报告》也给出了答案。该报告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健康预期寿命、生活水平、国民内心幸福感、人生抉择自由、社会清廉程度以及慷慨程度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研究并得出结果。由此可见,在联合国的视角里,以上因素就是衡量幸福度的关键指标。

那为什么是北欧五国蝉联幸福感五强呢?如果你有幸体验北欧人的生活方式,与他们交流,你会找到答案。在北欧人的意识里,家庭总是在关健时刻优先于事业,他们每天规律地上下班、下午4点开始享受在家的时光,当然还有原始的大自然和好像永远过不完的夏天。

除了北欧人的生活方式之外,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富裕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是提升国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由于自然环境、历史发展、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北欧国家在当代经济和保障制度方面表现出相当强的同一性。

他们的社会保障制度以“高税费、高福利”而著称于世, “不让一个人掉队”是这些北欧国家社会保障工作的最通俗目标,在这个目标下,现有居民无论是否曾被雇佣,达到一定年龄均可领取养老金;每个家庭都能得到政府提供的育儿津贴,以减轻他们抚养孩子的负担;所有居民无论收入状况、社会地位及其他情况有何不同,均可得到尽可能好的医疗服务。可以说,在北欧国家的福利制度下,居民从“摇篮”到“坟墓”都得到了国家的关照,都由政府给予基本的保障。

不过,福利制度是和社会基本结构相对应的。北欧社会是一个同质性较强的社会,农村和城市之间并没有特殊的差别(无城乡制度壁垒)。只有在这种社会前提下,全民统一的社会福利政策才能建立起来,并得以顺畅实施。

国人为什么不幸福?

相比于北欧五国居民的幸福指数爆表,中国居民的幸福指数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经历了马鞍型的变化,即90年代早中期较高,随后一直在下降,2000年到2005年左右处于谷底,然后在最近10年又得以抬升,但仍未到90年代初的幸福指数(参见下图)。

要知道,中国人均GDP和人均国民收入近二三十年来一直是在线性增长的。为何幸福幸福指数会呈马鞍形呢?

关键在于就业和社会保障上面。90年代中期之前,中国社会 “铁饭碗”现象普遍,人们不用担心失业、退休和医疗,所以,尽管当时实际收入和保障水平比较低,但主观幸福感受还是不错的。然而,这种铁饭碗不可持续,1995年至2002年期间,全国各地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出现亏损的国有中小型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实行“破产”、“解体”,没有亏损的企业实行“转制”,因此出现过一段大批工人下岗的时期,人们的幸福指数出现了下跌。此外随着社会越来越开放,人们认知到更好的生活水平,对生活标准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主观幸福感也会下降。

值得说明的是,失业和原有社会保障体系瓦解带来的影响是主要原因。2000年到2005年,中国人均GDP增速高,物价上涨慢,但却是幸福指数最低的时期,原因就在于高失业率导致的幸福感下降,且没有失业的那些人,因为同样恐惧下岗和失业,所以主观幸福感同样在降低。

到了最近十年,随着经济增长和市场化的不断推进,下岗和失业人数大大减少了。同时,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完善成熟,退休金、医保和低保制度覆盖率也大大提升。所以,这十年,中国人的幸福指数出现了明显回升。

不过,近年来面对人口生育率持续走低,人口老龄化社会特征凸显,人们深感中年危机、养老危机,幸福感的回升程度比较缓慢,甚至今年相比去年出现了明显下降。

怎样提升幸福感?

要想提高国人的幸福指数,除了国家日趋完善的社保体系、逐渐提升的社会信任之外,个人的诗和远方也是一剂良药。

哈佛大学泰勒·本·沙哈尔博士的“幸福课”一度成为排名第一的课程。其中提到幸福的基础水平有三点影响因素:

(1)基因排列。出生时,基因决定了我们的幸福基础水平。

(2)外部因素。长大后,健康状况、国家制度及家庭环境会影响幸福感。研究发现,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财富对幸福的影响很小。

(3)意向活动。幸福依赖于我们关注什么,信息都有AB两面,选择的“关注点”深深影响着我们。

就这三点影响因素,前两点是很难撼动的,第三点才是真正可以改变的。在此,笔者有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1、多一点时间陪伴家人。和家人共享的时光越多,人的幸福感越强。然而,就像食物会过期一样,幸福也会过期,甚至会在忙碌中消失。

白岩松在《你幸福了吗?》一书中,这样解读“忙”字——“忙”就是“心”和“亡”字的组合,忙着忙着心就死了。在忙碌中,你总想着:

等我条件好一点了,就把爸妈接到身边养老;

等我结束手头的项目,就陪家人一起去旅行;

等我多赚一些钱,就把孩子送出国;

……

到后来才发现,“等我……,就……”是一个无限延迟的将来时,而幸福感就在一次次愿望延期中消磨掉了。

所以,不要把最想做的事留到最后去做,不要把最重要的人留在最后去陪,在忙碌中抽出一些时间,多陪陪家人。有专家研究指出,57%的人能从一顿大餐、旅行、家人聚会等体验活动中得到更多快乐,而且,这种快乐更持久。

2、让自己的能力稳定提升。经济的车轮滚滚向前,被裹挟着往前走的国人普遍焦虑。为什么我们会如此焦虑?英国经济学家阿兰·波德顿在《身份的焦虑》中给出了答案:

“新的经济自由使数亿中国人过上了富裕的生活。然而,在繁荣的经济大潮中,一个已经困扰西方世界长达数世纪的问题也到了中国,那就是身份焦虑。”

直白点说,就是我们太急着成功,太急着过标配的生活,同时又害怕从所在的阶层坠落、被时代所抛弃,毕竟,在市场经济时代,从来就没有稳定的工作。

但只要我们做到了这一点——保持学习的心态,每天努力一点点,让自己的能力稳定提升,那么,不管未来怎么变,永远都不用担心日子过不好。

3、运动健身,让身体轻盈起来。某种意义来说,再有钱的穿着打扮都比不上人到中年的玉树临风、窈窕婀娜。长期坚持锻炼的人,会有很多潜移默化的改变——体力变得充沛、容光变得换发、形体变得好看,举手投足自有一种自信范儿。这种感觉有多爽,经历过的人都知道。反正我是没见过天天跑步的人,精神萎靡,生活过得乱七八糟。要知道,你眼中的大部分问题,到户外跑半小时基本都能解决!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