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了朋友圈,是帮你纪念?不,是帮你忘了
2018-04-11 20:44:00 来源:搜狐财经

原标题:发了朋友圈,是帮你纪念?不,是帮你忘了

近来春色甚好,S君想起来,去年的这个时候,曾携三两好友游北海,赏花饮酒,那时的时光真令人怀念啊……

S君想着,立刻翻起了自己的朋友圈,找到一张去年此时分享的照片,一簇簇盛放的樱花下,是费了好大心思精致修过的侧脸,S君皱起了眉,努力回忆着当时发生的故事。

每次拍下照片,分享到朋友圈中,S君一直深信朋友圈会记住这一切。托付给手机和网络,回忆将会永远留下。然而现在,面对这张照片,绞尽了脑汁,记忆却仍然模糊。

我们常常在社交媒体中更新着动态,但是那些我们所经历过的故事,却在我们的记忆中留下越来越少的痕迹。社交媒体中的动态,正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对于自己的记忆。

这是怎么回事?一切还要从人类不靠谱的记忆开始说起。

1.我们的记忆充满“谎言”

人类的记忆本身具有选择性,大脑倾向于牢牢记住更加形象具体的信息、引发情绪反应的信息、满足自己需求的信息等等。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看完无数篇公众号的文章,但是你只记得其中深有共鸣、深得你心的某个观点?而且,对于遗忘掉的那些观点,我们也毫无概念。

人类的记忆也很不精确,当我们回忆一段经历时,常常会无意识地篡改一些细节,或者回忆出一些曾经并没有出现过的事情,这种过去经验和对事件的记忆与事实发生偏离的现象被称为错误记忆。研究人类记忆的心理学大师Loftus曾说,我们的记忆很容易被相似的片段干扰,但人们却很少意识到这种现象的发生。

我们常常掏出手机,借助相机来记录我们发生的事情,顺手精致地修图、加滤镜,然后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其他社交平台上),让社交媒体帮助我们记录我们所经历的故事。

然而,研究者们近来发现,不断地拍照片并分享到社交媒体会减弱回忆这段经历的能力,转移我们的注意(Tamiret al.2018),让我们更关注于照片和社交媒体上他人的反馈而不是当下这个时刻,从而渐渐丧失了感受当下的能力。

精心地修图,绞尽脑汁地想出对应的配图“文案”,可对于当下的感受和记忆早已被这些刻意的行为打断,取而代之的是满脑子想要在社交媒体上展现给大家看的样子。而且,当我们知道有其他的东西会帮我们记着的时候,大脑记住的东西会更少(Sparrow et al. 2011)。

于是,在我们的大脑中,真实的经历和感受就真的如同过眼云烟了,只有贴在社交媒体上的故事青山长存。手机和社交媒体把我们的注意从真正重要的东西中移开了。研究者们还说,不断地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照片甚至会改变我们对于这段经历的记忆,记忆里,有的只是自己想展现给别人的样子。

2.社交媒体帮我们选择了记忆

点开一个人的社交媒体账号,一条从现在延伸到过去的时间线,一个个时间节点上的故事,累积起了关于一个人的故事集,就像一本微型的自传,铺好了一条了解这个人的路。其实,对于这个账号的主人来说,这也是一条了解自己的路,正在悄悄地塑造着对自己的认知。

近期的一个研究发现,相比于生活中发生的其他事件,被发布在社交媒体上的照片和故事更容易被人们回忆起来,而且这和事件本身的重要性没有关系(Wang et al. 2017)。在发完动态之后,一遍一遍地回去看朋友们的反馈,不断的重复让发送的内容更加印象深刻。随之而来的,和这段记忆相连的其他回忆却容易被遗忘,这种现象被称为提取引发的遗忘(Retrieval-induced forgetting)(Wonget al.2017)。

悲伤的故事是,发生的这么多事情,我只记得想发帖的那一刻,而且,关于那一刻的记忆,也被我想在社交媒体上呈现给大家看的理想化的样子占据了,那个真正的我,去了哪?对于自己的回忆,被我们自己发在社交媒体上的动态牵着鼻子走。

更严重的是,这些或许不太真实的记忆无形中影响着我们对自己的认识。

人们对过去特定情境中有关自我信息的回忆被称为自传体记忆,这是个体在特定时刻经历的重现。自传体记忆有一个很大的作用,帮助人们通过过去的事件建立对自己的认识,从而告诉自己未来应该怎么做。线上的时代,社交媒体塑造的自传体记忆正在影响着我们对于自己的认识,认识到的自己,变成了希望展现在别人面前的样子(SEYFİ et al. 2017)。

一不小心,就活成了自己剧本中的演员。

也好,我以后回忆起来的自己,都是理想中的模样。

用社交媒体记录生活,可以马上把当下的感受分享给亲朋好友们,虽然损失了一些记忆,但是满足了自己分享的欲望;如果选择不分享,那只能独自享受眼前朕的大好江山,不免有点可惜,这鱼与熊掌,真是难以取舍。

3.如何对抗社交媒体带来的“失忆”?

社交媒体蚕食着我们的记忆和自我认知,我们应该怎么办呢?S君为大家总结了几个小TIPS。

1. 用写日记的方式来记录真实的感受和真正值得珍惜的事情

人类的记忆遗忘规律符合艾宾浩斯曲线,越到后面,记忆消退的越快,趁着那些最真实的感受还没有退却,我们可以回归到最初的方式,用日记记录最真实的自己,让写给自己的日记给自传体记忆提供高质量的素材。用日记记录过的事情,同样也会印象更深刻。拒绝那个带着面具的剧本里的演员,留下更本质和更真实的自己。

2. 在拍照之余,留出三分钟认真体会当下的感受

在拍完照发完动态之后,回到当下的场景中,用心且认真地感受当时所经历的事和身边的人。尽管拍照和发动态会把我们从当下的场景里拎出来,破坏我们的记忆和感受力,但是,重新回到当下,相信记忆会给真实的自己留一席之地。

3. 常在社交媒体中分享生活中感到愉快的事情

在朋友圈里,除了展现自己积极理想化的一面,常常还能看到另一类动态,抱怨着生活中遇到的苦恼或者愤怒的事情。按照前文的说法,这一类的动态,也会让生活总是笼罩在负面的情绪中,回忆起来大多是悲伤的事情。既然社交媒体上发过的动态会让我们印象更加深刻,那就多分享生活中的快乐,以后回想起自己来,那是一个充满快乐的自己,这些,也能帮助自己更积极地面对未来。

社交媒体看似让我们的生活有了更多可记录的空间,

但也把我们的记忆分割成了

一条又一条的朋友圈片段。

当我们把所有的生活都付诸于社交网络时,

它似乎成为了过去的唯一凭证,

除了精致的滤镜和美颜效果,

生活里太多真实的油盐酱醋酸甜苦辣都无法出席。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与我们分享:

数字化时代你还坚持着哪些“原始”的记录手段?

S君想听听你的意见

✎ 作者ST轻内容创作人| 施姚希

✎ 编辑设计| 张楚婕

参考来源:

1) Tamir, D. I., Templeton, E. M., Ward, A. F., & Zaki, J. (2018). Media usage diminishes memory for experienc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76, 161-168.

2) Wang, Q., Lee, D., & Hou, Y. (2017). Externalising the autobiographical self: sharing personal memories online facilitated memory retention. Memory, 25(6), 772-776.

3) Wong, C. L. (2017). Retrieval-Induced Forgetting via Social Media: The Mnemonic Consequences of Posting Pictures on Instagram.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John Jay College of Criminal Justice.

4) SEYFİ, M., & SOYDAŞ, A. U. (201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and Social Media: Sharing Childhood Photographs on Social Media. Global Media Journal: Turkish Edition, 8(15).

5) Sparrow, B., Liu, J., & Wegner, D. M. (2011). Google effects on memory: Cognitive consequences of having information at our fingertips. science, 1207745.

来源:S-Tech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