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银宏观】深改这些年 系列之三:归处
2018-04-11 16:11:00 来源:搜狐财经

原标题:【中银宏观】深改这些年 系列之三:归处

作者:中银宏观张晓娇、朱启兵

短期靠改革

2018-202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既要解决过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又要为之后的发展打下基础,特别是要完成三大攻坚战。

居民部门:精准脱贫

问题: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

底线:要保证现行标准下的脱贫质量,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

解决办法: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主要内容来自2015年1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脱贫攻坚事关全面小康社会,同时也跟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相关。从脱贫办法来看,主要措施包括产业扶持、转移就业、异地搬迁、教育支持、医疗救助等,但我们主要关注的是,上述文件中提及脱贫的目标包括两个: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及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从现有数据来看,2014年至今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城镇居民收入,2017年前者比后者增速高出0.3个百分点达到8.6%;从2016年各类城镇乡基础设施的对比看,用水普及率方面城市与县城和乡相差相对较小,但燃气普及率差异较大,同时人均道路面积也有一定差异。预计农村基建投资空间仍较大。

制度建设:加强考核监督。主要内容来自2016年2月发布的《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由于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因此上述文件适用范围是中西部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考核内容重点包括几个方面:一是考核办法明确公布了扶贫开发工作成效四大考核内容,包括减贫成效、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扶贫资金,值得指出的是,考核指标的数据来源除了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全国农村贫困监测等“官方”数据外,还将适当引入第三方评估,同时,扶贫成效考核除了贫困人口数量、贫困群众收入等脱贫“硬指标”外,也包括一些群众认不认可、满不满意的“软指标”。二是考核办法明确列出考核中可能发现的6个问题,直指扶贫开发工作中的“不作为、乱作为、假作为”。三是考核结果作为对省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脱贫任务完成好的有奖励,出问题的则要追究责任。

企业部门:防止污染

问题: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底线:打赢蓝天保卫战。

解决办法: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调整能源结构,调整运输结构。短期来看,污染防治的主要着力点在于治霾,治霾的症结在于治理排放,从经济工作的角度看,我们理解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结合供给侧改革调整产业结构,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二是调整能源结构,在发电环节减少用煤,提高清洁能源的发电占比;三是减少公路运输和货运比重。从2013年至今能源结构调整的结果来看,火电在发电结构中占比出现较大幅度下降,水电、核电、风电的占比不同程度上升;货物运输平均运距的上升速度在减缓,其中公路运距基本持平,铁路、水运、航空运输则有不同程度上升。

制度建设:加大节能力度和考核。十九大报告中提及,“要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预计根据上述要求,未来将有一批环保类法规落地。

政府部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问题:防控金融风险。

底线: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解决办法: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从2017年底经济工作会议及相关会议表述来看,我们理解防风险至少包括几项工作:一是打击违法违规的金融活动;二是严控并降低国企杠杆率;三是在控制住房地产价格的背景下,增加住房的多渠道供给,形成房地产长效机制;四是严控金融机构资金流向,防止资金脱实入虚;五是完成替换存量地方政府债务,严控地方政府新增债务。

制度建设: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建设。从三会的角度看,2018年以来金融监管文件落实明显加快。

中期靠转型

从国际经验来看,发达国家的GDP构成中,消费占比均在70%左右,消费对GDP增速的拉动贡献也最为显著。在中等收入群体形成之后,预计我国未来也将服从这一规律,消费在GDP中将表现出更基础的作用和更大的拉动力。

另一方面,我国现有制造业仍有较大的升级空间,且考虑到制造业对我国的就业、税收、固定资产投资、研发等方面的重要贡献,大力发展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仍将是我国中期经济发展的核心。

三产结构更优化

GDP的重心最终会落在消费上。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经济的高速增长结束后,GDP的重心最终会落在消费上,通常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消费成为GDP的最大构成部分,二是消费成为GDP增速的最大拉动项。同时投资在GDP中的比重和对GDP增速的拉动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净出口则对各个发达国家的影响差异较大。

美国:消费立国。从美国GDP的构成看,个人消费在GDP中的占比持续上升,2017年达到了69.1%,政府支出的占比在小幅下降,私人投资的波动较大,净出口对GDP的拖累持续存在。从对GDP的拉动来看,个人消费一直是GDP增长的最大拉动力,2017年对GDP的拉动达到1.89个百分点。虽然2015年以来美国经济持续温和复苏,一定程度上被归因于私人投资的复苏,但是从GDP结构上看,消费仍是美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

德国:消费是基础,出口锦上添花。与美国明显不同的是,德国是国际贸易的顺差方,2017年GDP结构中德国的净出口占比达到7.6%,对GDP增速的拉动达到0.8个百分点。但从德国GDP的构成整体来看,最终消费的占比仍是最大一项,多年来维持在70%上方,虽然消费对GDP的拉动也存在较大波动,但在2015年以来本轮经济复苏中,消费对德国GDP的拉动一直维持在1.5个百分点左右,是最大的经济增长拉动项。

日本:投资下降的案例。日本的GDP结构中私人需求占比一致维持在70-80%,长期较为稳定,但从结构变化来看,政府消费占比逐渐从1990年的13%左右上升到2017年的20%左右,同时投资的占比则从1996年的9.6%一路下滑到2017年的5%左右。从对GDP的拉动来看,私人需求的拉动最大且最稳定,这一点上与美、德是一致的,此外政府消费对日本GDP的拉动也较明显。

国际的经验:以消费升级托底

中长期看消费是经济持续增长的稳定器。消费对于经济增长有基础性的作用,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7%,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达到2.24万元,人均消费支出达到1.83万元,我国已经形成了全世界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从我国GDP的构成看,2017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8%,对GDP增长的拉动达到4.1个百分点,我国已经由投资驱动型发展方式逐渐向消费拉动型发展方式转型。

从消费品类看城乡差异。如果认为随着城镇化率的提升,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会向城市居民靠拢,那么从2017年城乡居民表现出的消费增速和结构差异来看,当前农村居民的新增消费需求主要集中在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居住、教育文化和娱乐等方面,如果从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和总量来看,未来居住、衣着、教育文化和娱乐等方向的需求最大。

耐用消费品的增长空间受城镇化率提升的影响。从城乡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差异来看,结构化差异最大的是空调、排油烟机、家用电脑等商品,同时可以看到彩电、冰箱、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的城乡拥有量差异较小,交通工具中的摩托车的拥有量出现了城乡倒挂,照相机的拥有量在绝对下降。预计随着城镇化率的继续提升,城乡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中国的应对:以制造业为核心

制造业对就业和税收有重大意义。从就业的角度看,虽然随着自动化率的提升,制造业近年来就业总人数逐渐下降,2016年已下滑至5000万人以下,但从结构来看,2016年底制造业共吸纳了城镇27.4%的就业,是创造就业岗位最多的行业,占比远远高于吸纳就业第二高的建筑业的15.2%。从税收的角度看,虽然受到经济的发展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和近年来营改增的实施造成的减税效果的双重影响,制造业的税收逐年下降,但截至2016年制造业年贡献税收4.5万亿,仍占全年税收总额的33.1%。

制造业是国之根本,持续的盈利能力是制造业的根本。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制造业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比逐渐下降,制造业本身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在逐年下滑,但从利润率来看走势则逐年攀升,制造业利润总额迭创新高,一定程度上说明制造业正在转型升级。我们认为消费虽然对经济增长起着稳定器的作用,但是制造业和生产能力才是国之根本,对制造业来说,持续的盈利能力是最核心的竞争力,这就需要制造业持续不断的研发投入支持以及不断的产业升级。

长期靠创

长期来看,创新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因此鼓励创新的政策或将更加积极。在鼓励创新方面,政策能够作为的一是提供较好的社会氛围和完善的公共服务,二是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的作用支持创新发展。

当前我国正在形成包括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企业在内的三个层次的创新体制,同时过去十余年间爆发式增长的高等教育人群也为转型创新提供了较好的教育人口红利,预计接下来在金融系统的支持方面,将着力打造更完善、更便利的各类直接和间接融资渠道。三者将共同服务创新型社会发展。

公共服务托底

制定长期发展目标。根据十九大提出的发展目标,从现在到2050年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18-2020年,这个阶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特别是要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第二个阶段是2020-2035年,这个阶段的目标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主要发展目标和方向包括创新型国家、法治、文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差距显著缩小等;第三个阶段是2035-2050年,基本实现共同富裕,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

提供政策支持。根据我们整理出的深改“九宫格”,各项政策在出台时有明显的对象性和倾向性。针对居民部门,政府主要提供民生类政策支持,包括扶贫、棚改、社保、以及教育、再教育、医疗改革等政策;针对企业部门,政府主要提供减税、简政放权等政策支持;针对政府部门,政策则主要集中于优化各项公共服务,包括政府职能界定、财税金融政策制定、维护公平与安全等方面。由于各类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不同,我们相对更关注财税金融方面有实质性受益的政策。

自给自足与对外开放并行。从政策导向的角度看,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还是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因此在国内发展的方向上,自给自足是首要的政策导向,同时加大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国际化发展。我们认为这样做的好处包括几个方面:一是自给自足避免了遭受外部重大冲击的可能,从此次中美贸易摩擦可以看出,对外部过于依赖的经济发展方式,可能导致本国利益受损;二是坚持对外开放有利于加深本国与全球经济发展的联系,能够充分受益全球经济发展;三是深度参与全球贸易分工,能够带动本国经济跨越式发展。

创新激发活力

研发创新

构建三个层次的创新体制。包括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以及创新型企业。我国研发经费在GDP的占比逐年提升,2016年已经达到2.11%,正在逐渐接近2017年美国该项比值2.54%。从研发资金的来源来看,2016年政府研发资金3141亿元,企业研发资金1.19万亿元,企业是创新和研发的最大资金投入方。从发明专利的申请情况看,2017年专利申请受理数量达到138.2万件,专利申请授权数达到42万件,增长趋势与研发支出一致。我们认为未来政策可能在几个方面对创新加大支持力度:一是对创新型企业提供研发经费以及科研产品市场化转化方面的税收优惠和金融支持,二是对科研机构加大科研经费投入,三是对研究型大学加大专项资金支持力度。总的来看,政策对研发的支持,将较大程度上体现在财政政策资金支持方面。

释放教育红利

从人口红利到教育人口红利。2004年我国硕士毕业生12.73万人,博士毕业生2.34万人,共计15.08万人;2016年我国硕士毕业生50.89万人,博士毕业生5.5万人,共计56.39万人,2016年相较2004年当年新增毕业高等教育人数增加了3.74倍。2004-2016年间,我国累计博士毕业生人数达到58.78万人,累计硕士毕业生达到450.15万人,为我国自主研发和产业升级累积了可观的教育人口红利。同时从研发人员全时当量来看,2005年以来从100万人年,快速上升至2016年的388万人年,12年间复合年均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增速达到7.43%。我们认为,受益于高等教育毕业人数的快速上升,预计未来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仍将以较快的速度上升,教育人口红利为我国转型创新型国家提供了较好的前提和基础。

金融系统的支持

加快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资本市场被定位为服务实体经济,我们认为资本市场建设的目标,是使得初创型、成长型、成熟型的公司都能够较顺利地通过直接或间接渠道融到资金,因此可以从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两个方面来建设。从金融市场的角度来看,包括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及衍生品市场、商品期货市场、保险市场、融资租赁市场、以及外汇市场等;从金融机构的角度看,则包括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非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证券业金融机构、保险业金融机构、金融控股公司、以及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等等。在资本市场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三件事分别是:第一,完善为实体经济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的种类和数量;第二,完善资本市场中资金提供方的构成;第三,完善资本市场监管和风险控制能力。

结论

短期靠改革。2018-2020年的主要任务是三大攻坚战:居民部门要解决精准脱贫,企业部门要解决污染防治,政府部门要解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虽然各部门要解决的问题不同,但预计在解决现有问题的同时,制度建设将加快出台。通过短期改革,既要解决发展中现存的问题,又要为之后的发展创造较好的宏观环境,同时要解决发展的动力转换的问题。

中期靠转型。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虽然各国的发展特色不同,但消费最终会成为GDP的主要构成和拉动力。从中国的发展路径来看,目前已有全世界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但城镇化率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因此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力崛起和城镇化将成为中期内拉动经济增长的一大动力。另一方面我国当前制造业仍有较大升级空间,通过自主研发和产能升级,使国内的供给和需求能够更好的匹配,或将成为另一个增长的动力来源。

长期靠创新。创新主要依靠三类主体: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企业。从我国当前的客观条件来看,随着高等教育人口红利的累计和释放,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向创新型发展方式转型的人力条件。从创新的公共服务的角度看,政策的作用除了提供制定长期发展目标,较为实质的影响或集中在财税及金融政策支持方面。

回到深改的“九宫格”,看深改的“初心”。我们认为深改的目的是解决现存的阻碍发展的各项问题,同时建立起合理的政策制度,以保障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公平性。因此若将“深改”作为一种工作的“方法论”,可以较好的理解政策的目的:分为“居民”、“企业”和“政府”三部门,分别实施“发展”、“规范”和“防范”三类政策手段,以实现长期计划目标。总的来说,我们理解短期的经济工作将以“防范”和“规范”类为主,中长期以“发展”为主,特别是“居民”和“企业”部门的发展。我们认为,短期来看当前是非常之时,货币政策受各项改革政策掣肘较多,虽然难以放松,但最近的时候或已过去,中长期内货币政策仍将回到正常轨道上来。但财政政策在短期乃至中长期内都将在部分方向保持积极,如公共服务、民生(社保、养老、医疗、教育)、对创新的税收支持等。

《【中银宏观】深改这些年 系列之二:所处》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