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崛起”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取代美国“领导”世界吗?
2018-04-11 10:14:00 来源:搜狐财经

原标题:中国“崛起”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取代美国“领导”世界吗?

■文 | 鸿观察 张洪平

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即将举行,主题为“开放创新的亚洲,繁荣发展的世界”。从中国领导人2017年达沃斯论坛的开幕演讲,到美国特朗普政府各种“退群”,再到这次博鳌论坛,可以看出,中国正越来越自信地担负起全球化的“先锋”。

在全球化退潮的争论声中,中国这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态度,自然引起了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的猜疑与恐惧,中国是要取代美国吗?这种经济上“中国占便宜,我们吃亏了”的酸溜溜腔调,结合之前“中国威胁论”的政治、军事含义,让欧美发达国家内部(主要是美国)不同的利益团体,暂时有了“合流”的可能,这是近来中美关系偏紧张的深层原因。

抛开美国的臆测不谈,从中国的角度看,我们的目标,是要接替美国,扮演一个“领导”全世界的角色吗?还是只想像在历史上一样,做一个“中心之国”就足够了?这两点看上去相似,但其实有着根本性的不同。

传统的西方世界观,脱胎于基督教伦理,是善恶分明、黑白二元化的。所以“善”的就是正确的,要充当“救世主”;“恶”的就需要被消灭,至少是被“领导”,被“控制”。

而中国的处事哲学有根本性的不同,我们讲“调和”“平衡”。在对外关系中,扮演的角色并非“主导”,而是“协调”,并非“说一不二”,而是“有话好好说”。

两套哲学体系,对应着两种世界观,两种处事风格。“美国治下的和平”,讲究阵营,要求有一个明确的敌人,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一切资源为实现战略目标打倒敌人服务。如果未来产生一个“中国治下的和平”,那么更可能是大家坐下来谈,以利益交换为基础的“全球共治”。相较起来,美国模式简单直接,效率更高;中国模式协调复杂,效率差一些,但是更加公平,长期来看更加稳定。

两种模式并无绝对的孰优孰劣,而是根据环境不同,会有不同的效果。比如二战刚结束,“大乱”之后的“大治”时期,美国模式效率更高,而且在普遍被打烂了的旧世界,人心思稳,大家对重建的渴望,使得人们更能忍耐美国的“霸道”。但随着境况的好转,尤其在苏联解体之后,人们“生存”的压力减小,自然会想要更好的“生活”,这时美国要想继续“强迫”全世界接受明显有利于美国的贸易规则,难度就会大很多。在核威慑保持世界基本处于和平状态下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博弈基本没有“热战”的选项,只能角逐其他方面的实力。

如果以前大家对美国的做法还是敢怒不敢言的话,那么现在美国单边主义作风已经在全球招致明显和公开化的反对声音。美国在北美自贸区、在TPP、在与欧盟日本韩国等盟国的贸易协定上,越来越体现出一种“捞一把”的短视性。这让一众“小弟”看在眼里,纷纷质疑还能不能继续跟着“大哥”?

中国模式不一样,以邻为善、与邻为伴的周边外交理念,体现在行动上就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惠及”原则。不同于美国主导的贸易体系谈判,中国倡议的贸易体系门槛更低,且没有意识形态限制,加入更容易,而且能看到立竿见影的经济收益,受到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欢迎。任何人都可以来参与,而且你在参与的同时,可以自主选择开放的程度。这使得大家就没有了后顾之忧。与美国主导的排外性的贸易体系相比较,中国模式在客观上对美国模式形成了一种挑战与制衡。

中国要成为“中心之国”,势必伴随着中美实力对比的此消彼长,面对不愿衰退的美国的敌意,中国需要一步一步落实自己的发展战略。但因为“战略”两个字内含的“对抗”“排他”等隐意,所以我们更多地强调这是一种“理念”“倡议”,淡化对抗的意味。不过虽然口头上低调,但中国的行动却一点都不含糊。

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既是提升自身发展质量的手段,也是在国际上结交“朋友”、反对“敌人”的武器。客观上讲,中国的市场规模,其深度和广度早已成为任何国家都不能漠视的。在2015年博鳌论坛上,中国领导人表示未来5年进口商品超过10万亿美元。进入中国市场,就等于赢得了未来继续繁荣的一张门票。相反,被中国市场拒之门外,就等于被隔绝在世界上经济最有活力、增长最快的市场之外。任何稍有野心的商业团体与企业家,都会拼命进入这块市场,为不得其门而入痛苦万分辗转反侧。

中国的市场规模,是与外国博弈最好的“筹码”。比如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中美“贸易战”,虽然双方都拉开了架势,好像不仅要打,还要大打。但就实际行动来看,双方都是“说一套做一套”。隔空对骂很厉害,但“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双方终究还是要坐下来谈判,以达成某种妥协收场。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里面就是中美双方都在利用市场规模优势,要求对方做出让步,只是美国是攻击方中国是防守方。

中国之所以不像《广场协议》时期的日本一样主动缴械投降,主要原因还是日本国内市场有限,极度依赖美国市场,所以没有谈判的本钱。现在中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实力,但还需要让对手认识到、相信中国有动用这种“武器”的决心。虽然我不认为中美双方会大打贸易战,但如果美国一意孤行,打一打也是有好处的。

不仅是中国本土市场,全球的资源也越来越多地“为我所用”。根据2017年底发布的《中国对外投资报告》,截至2016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布在全球190个国家(地区),境外企业总资产5万亿美元。2013年对外投资首次超过千亿美元,2015年对外投资额首次超过利用外资额,2016年达到1961.5亿美元。即使在遏制非理性投资背景下的2017年,也达到了1200亿美元。中国人在“钱多”的同时不再“人傻”,而是懂得利用资本的力量,去投资增长更快的领域,获取我们稀缺的技术,充分调动全球资源“为我所用”。

此外,还要有军事实力作为保障中国崛起的防洪堤。我们的军事力量,不是为了挑衅,而是为了自保。我们不愿惹事,但必须有不怕事的本钱。航母舰队与海外基地,都是这种自卫力量的基础。从这个角度讲,中国加强在亚太、中亚、印度洋、中东地区的军事存在,不仅不是浪费钱,还是保证中国能够获得长治久安的国际环境的必要保证。

总结一下,在世界基本保持和平的当下,“美国治下的和平”,其在压力下运行的世界体系,正越来越不稳定。与此相反,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中国模式”哲学中的“调和”“平衡”思想的价值越来越大,有可能成为未来新的全球治理体系的底层逻辑。但是这个过程不会是平稳和一帆风顺的,旧帝国在衰落过程中必然要“垂死挣扎”,过渡期势必是混乱和伴随着激烈对抗的。中国要在这个过程中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用好自己市场规模这个“武器”。最终目标是形成一个更加平衡、稳定、可持续的世界体系。

更多精彩内容请添加微信公众号【宋鸿兵观天下】(shbxy2016)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