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导致失业不是真的,“平台型就业” 或是就业新引擎
2018-04-10 08:08:00 来源:搜狐财经

原标题:电商导致失业不是真的,“平台型就业” 或是就业新引擎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盘和林

电商平台对就业的支撑力度越来越强,各种新型灵活就业开始浮现,电商“平台型就业”成为了最火爆的模式之一。

日前,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课题组发布了《阿里巴巴零售电商平台就业吸纳与带动能力研究(2017年度)》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阿里巴巴零售生态创造就业机会总量达3681万。其中平台产生了1405万个交易型就业机会,这是在天猫、淘宝、聚划算等平台上直接从事零售工作的就业者的规模。零售业上游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下游的快递物流、售后服务等环节产生了2276万个带动型就业机会。

这种就业模式被成为电商平台就业模式(或互联网平台就业模式),是指企业以某个核心产品或服务为平台,在此基础上嫁接更多的服务,以满足用户一站式的需求。平台的一边是海量的终端客户,另一边是依托平台衍生出的各种产品或服务提供商。

笔者认为,这种“平台型就业”并非外界所担忧的,对传统零售行业的就业不是简单替代,对就业呈现挤压效应,而实际上更多是促进了传统就业方式的升级,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平台型就业”或是未来扩大就业的新引擎之一。

电商“平台型就业”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一种“生态系统”的方式发展,以阿里巴巴集团的淘宝平台为例,淘宝所创造的就业来自其整个生态链:一是淘宝直接创造的就业机会,主要在于阿里巴巴集团内部直接服务于淘宝业务单元的岗位;二是在淘宝平台,通过开网店实现就业的企业与个人;三是围绕着淘宝网店衍生出的就业机会,从平台运营所需基础设施到物流配送,比如淘宝客服、淘女郎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快递行业的发展。

电商平台的崛起,不仅是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更是乘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东风。目前,我国仍然存在着三次产业的偏差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的比重过高,而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比重过低,这也是我国要进行产业调整的原因,在提升第三产业比重的同时逐步完成信息化是下一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电子商务作为“新四大发明“之一,被写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由此可见国家对于电商的重视,以阿里巴巴零售电商平台为代表的电商平台,在便利民众、升级消费的同时,不断的创造着新的就业形态和就业机会,推动了中国经济高质量的发展,加速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虽然也有观点认为,在电商平台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的同时,或多或少对一些传统行业产生了冲击。但依据经验来分析,社会总的就业量应该是增加的。劳动力在产业之间转换规律提示,第三产业(服务业)比制造业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资料显示,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常可占全部就业人员的70%至80%,尤其是美国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革命之后,就业岗位是增加的。

一方面,对传统零售行业的就业不是简单替代,更多是促进了传统就业方式的升级。据就业专家介绍,目前在中国就业市场求职需求量最大的十大行业中,互联网/电子商务、计算机软件、IT服务这些数字经济产业占据了三席位置。同时,由于传统行业基于数字化网络化的大规模转型,产生了大量需要既熟悉行业业务流程,又掌握数字技术行业应用技能的复合型就业需求,因此以软件、互联网开发、系统集成、互联网产品运营管理为代表的职业也需求旺盛。

另一方面, “互联网+”、共享经济、数字经济的发展,正在拓展商业的边界,创造新的就业形态,平台型就业、创业式就业正成为一种显著的“就业”方式,让就业更具“包容性”。 电商直接扩大了中低端就业人群的就业。例如网店为女性、大学生、弱势群体创造了就业机会,快递业等扩大了农民工的就业,成为,成为传统就业的有益补充。

退一步而言,电商平台对传统行业产生冲击所导致的失业,我们叫做摩擦性失业,是由于技术型原因所引起的失业,即由于经济在调整过程中或资源配置比例失调等原因,使一些人需要在不同的工作中转移,一些人等待专业而产生的失业现象。这无需过于担忧,一方面就业市场通过倒逼中低端就业人群提高技能实现自我调节,另一方面政府出台公共政策引导例如提供良好的培训,很快就能实现这些人群就业质量的提升。这对个体和社会都是合意的结果。

窃以为,移动互联网是21世纪发展绕不开的主题,“互联网+”已经成为了各行各业发展的依托,电商的繁荣是时代发展的体现,传统行业若是固步自封,不与时俱进,大量的失业和整个行业的衰落将会成为必然。相反,学习电商的商业模式,发挥自身特色,充分利用“互联网+”,实现虚拟和实体相结合,鼓励传统行业从业人员学习新技术、接受新知识,才是传统行业该走的路。(作者系中国不良资产行业联盟首席经济学家)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