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太保发布公告,称其控股子公司太保资产通过上海联交所举牌受让的方式收购国泰君安所持有的国联安基金51%的股权,交易价格为10.45亿元。该笔酝酿了20个月的股权交易目前已得到证监会核准,中国太保正式拿下一张公募基金牌照。
为何国泰君安将经营15年的子公司挂牌转让?为何愿意出资18亿收购国联安基金股权的国盛金控铩羽而归?中国太保与国联安基金另一股东德国安联保险集团数度携手情况如何?蓝鲸财经一一梳理。
国联安基金去年净利润下滑7成,成国泰君安“弃子”
这笔交易始于2016年8月23日。彼时,国泰君安即披露拟转让国联安基金股权的公告,称拟公开挂牌转让国联安51%的股权,转让完成后,国泰君安将不再持有国联安基金股权。
据天眼查信息显示,国联安基金于2003年成立,注册资本为1.5亿元,国泰君安出资7650万元,持股比例为51%,德国安联集团出资7350万元,持有国联安基金其余49%股权。
为何国泰君安会选择将经营约15年的国联安基金出手?
蓝鲸财经查阅国泰君安2015年年报发现,国联安基金在2015年营业收入达到6.77亿元,净利润为2.4亿元,分别同步增长125.09%、249.93%。
而自2016年开始,国联安基金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均“急转直下”。2016年,国联安基金营业收入实现4.95亿元,同比下滑26.88%,净利润实现1.34亿元,同比减少44.17%,下滑幅度明显。进入2017年,国联安基金营业收入与净利润持续下行,营业收入达到2.79亿元,净利润仅有0.38亿元,同比下挫幅度达到71.64%。
在基金管理业务层面,国联安基金也呈“式微”之势。国泰君安2016年年报显示,截至2016年末,国联安基金公募基金管理规模为411亿元,专户管理资产规模为143亿元;国泰君安2017年年报显示,国联安基金期末公募基金管理规模为212.85亿元、专户管理资产规模为52.6亿元,业务规模缩减明显。
在此背景下,国联安基金成为一枚国泰君安“弃子”。
公告显示,以2016年3月31日为评估基准日,国联安基金股东给全部权益价值为19.7亿元,因此国联安基金的评估值为10.05亿元。由此计算,中国太保最终以10.45亿元挂牌底价收购国联安51%的股份,价格处于合理区间。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在国联安基金净利润持续同比收缩的背景下,中国太保的这笔交易是否“划算”,还有待计算,经济学家宋清辉提醒道,国联安基金规模有限,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中国太保收购国联安基金或在运营业绩方面存在风险。
交易之路坎坷,国联安基金终归中国太保“囊中”
有媒体消息称,在国泰君安拟出售国联安基金之时,中国太保即开始与国泰君安的接触,甚至有消息人士称,双方在更早的时候就已接触,但因资本市场发生较大变化,双方就估值重新进行谈判。
在双方拉锯之时,金融服务公司国盛金控发布公告,称拟通过上市子公司国盛证券以不超过18亿元的价格竞拍国联安基金。同时,国盛金控将股票停牌,并发布国联安基金财务报表以及多份资产购买法律意见书、承诺函等相关文件。由此看来,国盛金控对于将国联安基金拿下似乎势在必行。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国盛金控并未得到转让方国泰君安的“认可”,据国盛金控2017年3月披露的《关于终止参与国联安基金股权转让竞价交易暨公司股票复牌的公告》显示,国泰君安向上海联交所递交《意向受让方资格审核意见书》,认为国盛金控不符合受让条件,对其受让资格不予以确认。
国泰君安认为,国盛金控不符合受让资格存在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国盛金控相对控股江信基金,若继续控股国联安基金51%股权,不符合证监会“一家机构或者受同一实际控制人控制 的多家机构参股基金管理公司的数量不得超过 2 家,其中控股基金管理公司的数量不得超过 1 家”的要求;另一方面,按照国联安基金《公司章程》,“任何人,若出让境内任一基金管理公司股权不满三年,不得成为本公司股东”,而国盛金控在2017年2月批准国盛证券转让江信基金30%股权的议案,使国盛证券在转让江信基金股权后的三年内无法成为国联安基金股东,在此前提下,交易无法完成。
对此,国盛金控一一进行驳斥,指出国盛证券持有江信基金30%股权,不控股江信基金,且国盛证券转让江信基金股权事宜尚待证监会核准,能否获得批准存在不确定性。在此前提下,国泰君安“否定”国盛证券股东资格的理由似乎并不成立。
尽管国盛金控并不认可自己不具有国联安基金股东资格,但出于对交易后续进度和最终结果的担忧,国盛金控最终决定终止资产购买计划。
国泰君安将携18亿元资金等待转让的竞价者国盛金控推远,最终以挂牌底价与中国太保交易。
在国盛金控退出国联安基金竞价的一个月后,中国太保发布公告,称拟通过太保资管收购国联安基金51%股权,由于交易挂牌期间内只征集到一个符合条件的竞买人,最终交易价格即为挂牌底价10.45亿元。
数度联手,中国太保与国联安基金另一股东原为“老伙计”
近日,证监会已核准太保资产受让国联安基金股权,中国太保将与德国安联集团共同持有国联安基金100%股份。蓝鲸财经发现,中国太保与德国安联集团此前已有多次合作。
2009年12月,中国太保在H股IPO上市时,德国安联集团即出资1.5亿美元入股。随后,2011年1月,德国安联保险增持中国太保价值约8.55亿美元的H股股份,增持后安联集团持有中国太保2.4亿股H股,占中国太保H股总数的10.4%。同年,中国太保旗下子公司太保产险与安联保险旗下裕利安怡信用保险公司在上海签订协议,约定在应用保险产品开发、营运管理和市场拓展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
2014年12月,中国太保与德国安联保险共同发起筹建的太保安联健康保险得到保监会的开业批复,注册资本10亿元。据太保安联健康2017年4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中国太保持有太保安联健康7.7亿股,持股比例为77.05%,德国安联保险集团持有太保安联健康2.29亿股,持股比例为22.95%。截至2017年4季度末,太保安联健康净现金流为7.65亿元,净资产为5.9亿元,去年4季度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10%。
此前曾有媒体消息称,市场上传出,“德国安联集团非常看重业务模式与其相似的中国太保”。中国太保收购国联安基金后,与德国安联的合作层面将进一步扩大。
公募基金渐受险企青睐,谋求业务协同、投资收益
蓝鲸财经注意到,中国太保在公告中表示,收购国联安基金的目的在于取得公募基金牌照,获取通过公募资金设立证券投资基金以及从事基金管理及相关业务的资格,丰富和拓展资产管理业务的服务面和业务领域,使中国太保的金融版图再下一城。
据了解,保险机构涉足公募基金业务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设立或收购基金公司,二是以公募事业部形式开展公募基金业务。中国太保此次即以收购国联安基金的方式获取公募基金牌照展业。
事实上,并非只有中国太保一家在向公募基金进军。2013年2月,《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暂行规定》发布,表示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可以开展基金管理业务,随后,陆续有保险公司试水公募基金业务。举例来说,去年1月,中国人保资产管理公司报送的公募基金业务资格请示获得证监会批复,获取一张公募基金牌照。此外,中国平安、中国人寿、华泰人寿等多家保险公司均在公募基金市场有所布局。
为何公募基金市场会得到保险公司青睐?
宋清辉向蓝鲸财经介绍到,对于中国太保等保险公司而言,布局公募基金能够获取牌照,以打通整个金融链条。一方面,保险产品与公募基金产品能够形成保险保障与资金管理的协同效应,在销售端,依托于保险公司的销售体系与渠道,公募基金产品得以同步销售,使保险公司为客户提供除了保险产品之外更加多元化的服务,同时通过公募基金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积累用户,增加客户粘性。
另一方面,在资产端,保险资金通向公募基金,能够拓展保险公司资产规模,在“大资管”时代中谋求品牌价值。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2月,保险业资金运用余额约1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0.53%,其中应用于股票和债权投资基金1.93万亿元,占比12.85%。在监管机构逐步加强对于保险资金运用约束的背景下,越来越多保险公司谋求更为稳健的投资方式。
此外,保险公司作为“门外汉”布局公募基金行业,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风险。 “公募基金行业与保险业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行业,各自对人才、管理以及行业经验的要求差距较大,很可能会碰上专业人才、管理方面的短板”, 宋清辉表示称,“保险公司及参与各方应及时‘补短’,以推动险企介入之后的公募基金运行稳定”。(蓝鲸财经 石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