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解码,香港财华社王牌专栏,20年专注港股,金融名家齐聚,做最有深度的原创财经号。看完记得订阅、评论、点赞哦。
南北车合并后,中国中车(601766.CN、01766.HK)成了国内轨道交通行业真正意义上的“巨无霸”,并由此在各种强大预期的加持下,股价迎来一波猛烈上涨潮。但在热潮退却后,我们发现合并后的中车并没有获得1+1>2的协同效应及规模经济,反倒是业绩连年降。
据中车2017年业绩报告显示,营业收入 2110 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下降 8.14%;扣非净利润87.50亿元,同比下降2.84%;EPS 为0.38 元,同比下降 7.32%,ROE 9.14%,同比减少 2.07%。
从时间坐标来看,中国中车的业绩也不容乐观,虽然坐拥超级垄断地位,但盈利能力并未得到提升。
中国中车2017年业绩低于预期
中国中车目前的业务包括四大块,铁路装备业务、城轨与城市基础设施业务、新产业业务和现代服务业务,我们熟知的“和谐号”动车组、“复兴号”高铁、城市地铁大都出自中车之手。2017年,中车位居《财富》世界500强第318位,品牌价值超过千亿元,入选最具影响力的创新公司。
分业务来看,受益于期内铁路市场的主要产品订单增长,城市轨道车辆交付量增加,2017年中车铁路装备业务和城轨与城市基础设施业务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081.72亿元、335.77亿元,同比上年增加1.19%、23.72%,占其营业总收入51.27%、15.91%;毛利率则分别提升0.46%、0.59%至25.8%、16.86%,营业成本亦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加。
因为风电装备和机车配件等业务本期交付量减少、缩减物流业务规模等原因,中车新产业业务和现代服务业务分别实现营业收入538.5亿元、154.13亿元,同比上年下降7.08%、59.15%,占营业总收入的25.52%、7.3%;营业成本亦随收入下降减少6.86%、60.59%。
分地区来看,2017年中车在中国大陆地区的营业收入下降8.96%至1917.93亿元,占总营收比重为90.89%;海外收入微增0.88%至191.2亿元,占比9.11%。
市场关系上,中铁总(含所属铁路局及公司)依然是中车最大的客户,2017年来自中铁总一家的订单占中车年度销售总额的比例为47.97%。
现金流方面,期内由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较上年同期减少所致,中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为净流入162.09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47.70亿元;期内投资收回的现金较上年同期增加所致,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为净流出29.75亿元,净流出量较上年同期减少217.34亿元;期内非公开发行A股募集资金增加以及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较上年同期减少所致,筹资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为净流入67.4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54.43亿元。
整体来看,在当前我国铁路投资缩减,铁总招标减少,及城轨建设节奏放缓的大环境中,中车的业绩也受到影响。
进入2018年,随着《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6-2030年)临近,铁路建造缩量是必然趋势,而近日发改委又发布《关于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投资项目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其中,明确指出“省级发展改革委要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本地区城轨车辆新增产能。城轨车辆产能利用率低于80%的地区,不得新增城轨车辆产能。企业申请建设扩大城轨车辆产能项目,上两个年度产能利用率应均高于80%”,该规定无疑给当下正火热的地铁建造念了一道“紧箍咒”。对中车而言,则意味着2018年的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市场环境,除了践行走出去战略,打好“大国名片”这张牌,内部整合也必要的。
践行走出去战略,加速内部整合降费用
中国中车2017年海外业务收入虽然有所上升,但我们需要明白,依照会计准则及轨道交通设备的交付期,中车2017年海外业务收入的订单可能都是1年前,甚至2年前所签订的订单。实际上,中车2017年海外订单签约额不足50亿美元,较2016年81美元断崖式下跌。
2018年,在贸易战威胁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中车的走出去步伐将更加艰难。
对内,2017年中国中车调整了机车和货车子公司内部结构,将湖南中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51%的股权转让给中车集团,以非公开协议转让方式将其不所持有的中车北京二七车辆有限公司100%的股权转让给中车集团,内部整合显著加速。截止到2017年底,公司员工总数17.7万人,相比2016年底减少6000余人。在完成剥离业绩不太乐观的子公司,及精简人员后,中车期间费用有望下降,利润亦将得到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节流”固然重要,但唯有“开源”才能实现更大的梦想,作为中国制造业龙头,中车担负着制造强国的重任,2018能否强化国际化经营,布局全球业务,通过内外部协同提高盈利能力,值得期待。
作者:董虹
编辑:徐冰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