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肥肥猫
最近,在朋友圈看到网易在G7下后厂村的路口上竖起了一面广告牌。
这个梗对于北京互联网圈来说都能看懂。广告牌的位置还挺特别,就立在G7下后厂村的必经之路上,传说中行车500米,堵车1小时的地方,因为堵车,这面广告牌成了后厂村“村民”不得不看的“毒”营销。这个角度看,不得不说网易这面广告牌打得很值。
尽管这里群集着众多互联网巨头,然而此处的道路却只是双向四车道,道路极度狭窄,而且只有几路公交车,距离地铁口还有好几公里。
每天早晚上班时间,后厂村路经常堵成狗;每当阴雨天气时,则会出现寸步不移的盛况。
网易用这面广告牌一边调侃着后厂村“村民”的日常,另一方面则是,还引出了堵车背后一个更生层次的问题:
后厂村模式下,加班和效率之间越来越大的冲突如何平衡?
要知道这条原本名不见经传的东西小走廊,如今却盘踞着百度、联想、新浪、网易等科技巨头,互联网从业人数有30多万,仅百度的员工就超过4万人。
有个说法是,未来这里的交通,决定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
1
其实我第一次知道后厂村路这个地名,是去年虎嗅上的一篇文章,《后厂村,没有姑娘》。
大致意思是,后厂村本是北京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但因为软件园二期位于后厂村路,加上这些年互联网行业兴盛,这里聚集了一大批新兴互联网公司,码农云集。但又因为基础设施非常差,导致堵车和一系列问题,使得在这里工作的人,活在非常低劣的生活方式中。
比起男性码农,这里好看的女性员工被称为“厂花”。因为后厂是一座孤岛,在地理位置上,它远离繁华地段,没有生活气息,孤独是无法避免的词语,而回到出租屋,家,又是另一座孤岛了。有时从机械而琐碎中抬起头来,会产生一种错觉,恍惚间以为置身于20年前的国营大工厂,自己是一名戴着头巾的纺织女工。
后厂村是一个属于码农的工厂,在这里燃烧着青春,后厂村是中国新经济的微缩景观,这些年轻人创造着大规模的利润,但身处其中的人却没有能力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一年到头,这里的人们将自己的生活压缩在质朴、简陋的空间里,一边渴望活得潇洒,却又要忍受着现实。
2
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中午休息1-2小时;一周工作6天。这种互联网业界常见的工作状态被人概括为“996”。
对于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996或许已经成为很多互联网行业的工作制度的标签。如果你从事计算机或者互联网相关的职业,倘若你的工作制度只是855,偶尔的856,其他人可能会认为你在"度假",你过的一定是天堂般潇洒的生活。
我也有过996的工作的时候,说实话,很累,一个星期7天,连续上班6天,周日一天还没有休息好就又是连续工作的6天,就这样,循环下去,可能身体或者心态不好的人,很快就会被拖垮。紧接着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工作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直线下降等等。
只是在周末加班的时候会效率特别低下,具体表现就是,一个小时的工作要磨蹭三四个小时,如果工作略有难度,那就需要更长的时间,总的来说,就是五个小时的工作,起码四个半小时在纠结要不要开始,如果必须要完成的工作,就是四个半小时在等着一个契机开始。
以上的纠结和耗时也不是我排斥周末加班的理由,最重要的是我发现周末加班特别容易打击你的自信心和工作热情。因为你在一个工作上耗费了远超过想象的时间,而且没有获得相应的满足感。回忆我工作的这些年里,几次挫败感最强的经历,都和周末加班分不开。
3
如果不加班会怎样?有人说,会被其他行业的公司超越并干掉。因为据说互联网思维和情怀谁都学得会,加班才是核心竞争力。
每次看到这种言论,我总是觉得,我们的生活方式比起上一代人有严重的滑坡。
要知道上一代人,也就是你的父母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是很少有加班这回事的。那时候还没有那么多私营企业,大部分人生活在体制内。尽管物质贫乏但是对劳动者的工作时间是相当保护的。不仅如此,各种单位福利让人极有归属感和安全感。
所以那时候的年轻人生活质量和今天谁更高?我觉得很难讲。
也许他们没有智能手机,高清电视,更不会有外卖和快递的便利。但是他们活的踏实,有活力,对未来充满稳定的预期。那时候的年轻人会写诗,今天的年轻人没有人写诗,甚至连唱歌的人都变少了。那时候谈恋爱可以舍得花大量时间在等待上,今天的年轻人谈恋爱要互相check对方的工作时间表。
在虎嗅那篇文章里,我记得写了一个由于对通勤零容忍,她索性将家直接搬到软件园里面的姑娘,每天的活动半径只有从家到公司的1.5公里。她的生活被两件事填满——工作和睡觉,几乎每天加班到八九点才离开公司。东西都在网上买,包括做饭所需的食材。显而易见地,她也没有时间去接触新的异性。
这真的是有吸引力的生活方式?还是我们根据老板和资本的需求,把自己硬是改造成了最适合企业使用的一块材料?
4
所以后厂村模式有什么问题?
这种相似人群高度集聚的高密度环境,唯一适用的项目我认为只有大学城——完备的小社会,不需要和外界打交道,但一旦把这种模式搬运到产业园区,必然会出现一系列问题,例如视野封闭,自成一格。
再加上国内互联网圈子屌丝文化兴盛,程序员们普遍对外界欲望降低,性格又属于那种向内关注的人,让这种文化更加无所顾忌。从某种意义上,后厂村的加班文化,和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工厂,或者和10年前广东沿海的作坊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但现在毕竟是一个智力劳动时代了,所以单纯堆砌劳动时间,产出未必是线性的。很多老板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停留在前工业时代,而无视这种变化,也算是自我刻奇。
我们的互联网工作文化和美国非常不同,那边就算要加班,一般也是真在做事儿,成绩主要看工作产出的成果,而国内则特别看时长。好像堆时间就能堆出产能。
互联网这块金矿,现在很多人本着暴利与投机的目的去做,这些老板和管理者短视、短利,做一个百年的企业既非初衷也非愿景,这种恶性循环使得越来越多的从业者、管理者理所当然的认为加班是正常的。
尤其是当微信全面入侵生活和传统工作方式之后,这种情况更加恶化了。
一点感想
感觉还是观念问题吧,中国和欧美大环境就是这样。对于西方人来说,这只是我的工作,并不能因为工作而影响生活。而这种理念在中国并不能得到认可。
很多欧美的商店店主周末双休,工作日很早下班,你中国人来开商店,如果经营到太晚,人家还会投诉你。晚上很多欧洲的城市想吃个夜宵都只有土耳其人的kebab还开。换了中国任何一个县城,晚上想吃点夜宵一定能给你找到人声鼎沸的地方。
但这种重商主义的文化,面临更西化的年轻一代,已经在遭遇挑战。
尤其是当你到了30岁之后,更加需要在工作和生活中间做一个协调。在工作上你可以接受繁重的任务,但必须可以不断的提高效率,利用各种工具,而不是像年轻时候那样往上面死堆时间。我们越来越相信,明天的活明天做!
对于企业主来说,无论如何,请给员工一个准时的下班时间,他们也需要回家,他们也需要给他们的家人做一个晚饭,让他们有信心去创造家庭,有属于自己的孩子,给予他们陪伴家人的时间。早些下班,并且利用空闲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跑步,看书,让自己的精神和身体素质争取达到最佳的状态,才是真正的生产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