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都市圈为依托振兴乡村
2018-04-05 06:01:00 来源:搜狐财经

原标题:以都市圈为依托振兴乡村

本报记者 王彩娜

“都市圈是新时代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振兴的汇合空间,区域协调发展基本空间单元在都市圈,乡村振兴最主要的地域是都市圈。”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杨开忠在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2018年年会上提出以都市圈为最主要的地域依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落脚都市圈

杨开忠认为,乡村振兴以人为中心,基本上要落脚在“都市圈”,都市圈是乡村振兴最主要的地域依托。在他看来,都市圈是乡村振兴最有利的地域空间。都市圈本质上就是一个日常生活意义上的城乡一体化劳动力等地方要素和产品的统一市场,城市生活是乡村的,乡村生活也是城市的。在这里,乡村能够最大限度地接近和抓住发展机会,分享城镇集聚经济,降低对外交流成本,彰显自身特色,具体来讲,一是有利于乡村实现与城市的市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互联互通,有效整合整个城市的资源和市场,形成发展优势、实现乡村发展目标;二是有利于乡村实现与城市的生产链、供应链、价值链互联互通,有效分享和利用城市生产、供应和价值链的辐射带动作用;三是有利于乡村居民更好分享城市的就业创业机会、个人消费服务和公共服务,有效满足居民高质量、多样化的需要;四是有利于增强乡村居民在城乡之间选择工作、居住、游憩、通勤的自由度;五是有利于乡村引进城市观念、技能和人才,推进逆城镇化,增强乡村社会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正因为如此,从国际经验来看,美国等发达国家乡村发展最主要是落脚到都市圈,乡村人口最主要集聚在都市圈。杨开忠指出,都市圈作为乡村振兴的最重要地域依托已

成重要趋势。

构建都市圈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如何以都市圈为地域依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涉及诸多方面,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杨开忠建议,要打破乡村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从都市圈的高度进行谋划和推行,建立健全都市圈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对此,杨开忠强调,一是全面树立都市圈的理念、划分和统计制度。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首次提出打造通勤高效、一体发展的都市圈,2016年国家“十三五”规划进一步明确和部署了打造都市圈的战略。但目前,这一概念在理论和政策上仅限于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及以上的城市,而且,还没有提出划分指标和标准,更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统计制度。这一状况已落后我国都市圈发展的实际情况。要借鉴国际经验,向中小城市和中心镇推广,全面树立都市圈理念,并建立健全统一的划分标准、统计制度。

二是着力建立健全都市圈房地产和就业统一市场。主要包括进一步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同地同权同价同责,加快建立健全都市圈房地产的城乡统一市场;努力推进都市圈居民同工同酬同保障,加快建立健全都市圈就业的统一市场等。

三是按都市圈统筹布局个人消费和公共服务空间布局。都市圈本质上是一个1日生活圈,如何高效、公平、可持续地统筹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美好生活需要,是都市圈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要突破个人消费服务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上的城乡分割、各自为战的格局,努力避免不合理的布局和重复建设,努力形成都市圈统一、高效、公平、可持续的地方服务体系。

四是把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农业公园等与都市圈结合起来。2016年以来,我国政府开始推动的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农业公园等主要都发生在都市圈,是有其内在规律的,要理解和把握这种规律,有序加快形成功能升级、分工合理的多节点、网络化、高度融合的都市圈功能体系。

五是打造高效通勤交通系统。高效互联互通的日常生活基础设施,特别是通勤交通是都市圈的物质基础。下一步,要尽快把研究、规划、建设适合中小都市圈的通勤交通体系全面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要重新评估“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公路发展模式,从新时代战略高度研究调整高速公路收费制度,建议率先对郊区农村在城区就业的居民、中心城区在郊区就业的居民、从中心城区转移到郊区发展的企业货物和人员往来中心城区的车辆实行免收高速公路费。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