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古咕咕
◎来源 | 微在Wezeit(wezeit-daily) 已获授权
这两天,人民日报发的一条微博,再次把“00 后未婚生子”的话题推上风口浪尖。
14 岁早恋生下儿子、全网最小二胎妈妈......在短视频平台上,这样的 00 后网红并不少见。她们一面发着自己的孕肚自拍,一面传授着早孕经验,神情充满了自豪,言语充满了骄傲。更可怕的是,当你看了一个这样的视频,根据算法,软件还会给你推荐一堆 00 后小妈妈。
人民日报的微博直指中国最大的短视频网站——快手。事发之后,快手连夜查删了这些视频,取消了关联推荐功能,并把这些低龄孕妈网红封号了。
但即便是这样强烈的求生欲,也难以填平网友心中的不满。在这条微博下面,“封快手”的点赞数达到了 4 万。
快手成了众矢之的,人人喊打。但我想说的是,快手纵容未成年怀孕生子的视频传播,固然有它的问题,但是,封掉快手,这些现象难道就会消失么?
快手像一面照妖镜,让社会现了原形。它把残酷的农村物语摆到了台面上来,让一些东西从阴暗的角落里走到了阳光下。就算没有快手,那些你看不起、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还是存在,只不过你不知道而已。
一出事,就喊着封这个封那个的人,不过是掩耳盗铃。或许你还应该感谢快手,至少它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
00后生子背后的真相:
01
父母的缺席
2016 年,河南许昌 00 后女孩在网上晒出自己的婚纱照和大肚照,并发文声明自己的爱情观:
从小父母不在身边,由爷爷奶奶养大,和家人缺乏交流,小时候被霸凌......在女孩 15 岁的生涯中,原生家庭带来了很多不幸,在缺爱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美满的家庭就意味着安全感,因此,她就像抓救命稻草一样抓住“老公”“婚姻”和“孩子”,因为这是她一直以来的期望。
当我们看到“未成年生子”的新闻时,经常会本能的想,这孩子的父母在干什么?他们不管吗?怎么教育的?可是,很大程度上真实情况是,他们本身就是在一个不完整的家庭中长大的。
在农村,这样的孩子比比皆是。据《2017 年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显示,中国农村有超过 2300 万留守儿童,他们每年和父母见面次数不超过 3 次。为了发泄不满,11.4% 的孩子说自己父母已经“死了”,而遭受校园霸凌的比例更是高达 58%。
这些留守的女童,从小缺少父母关爱和教育引导。很多初中一毕业便外出打工,自我保护意识淡薄,非婚生育率非常高。
当城市里的女性关注“丧偶式育儿”的时候,别忘了,在广大的农村还有“放羊式育儿”。《血色浪漫》里,钟跃民问一个放羊娃:
“黑娃,你长大以后想干什么?”
——“放羊!”
“放羊干什么?”
——“羊卖了换钱,娶婆姨!”
“娶了婆姨干什么?”
——“生娃!”
“生娃干什么?”
——“长大了放羊!”
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源是贫穷,而贫穷是可以遗传的。那些生孩子的 00 后们,他们的父母多半也早婚早孕,而那些无辜的小生命,或许也会成为下一代的留守儿童。
02
不健康的社会只能产生不健康的未成年
国人有两大价值观:一是金钱崇拜,另一个是生殖崇拜。金钱崇拜就不用说了,快手上博出位,都是为了当网红赚钱。赚钱不是 00 后生子炫耀的主要原因,生殖崇拜才是——
在底层社会,结婚越早、生子越早的男性,就越是有优越性,就完成了身为一个男性的最大使命:繁衍后代。
农村大部分人的想法,女性在他们眼里是非典时期的盐吗?为避免涨价先囤起来?
这也是为什么,大家明知道与 14 周岁以下未成年发生性关系是犯罪,明知道婚姻法规定男满 22 周岁、女满 20 周岁才可以结为夫妻,却依旧为快手上生孩子的少女们叫好。
而当一件事情,你本来不知道好坏,你把他传播到网上,立刻有人认可你、觉得你很厉害,你会不会觉得它是件得意的事了?
最可怕的还不是快手上的直男癌,而是那些默默转发、惊叹地说着“ 00 后都生孩子了,让我这个 90 后老阿姨情何以堪”的人们,怎么你们认为这是一件值得崇拜的事吗?
一些媒体就更让人无语了,到处都是这样的标题《00 后生子,80、90 后你们拖后腿了吗?》拖你妈,我想打断你的腿,新闻编辑一点法律常识都没有吗?
本来就是一群价值观不明确的小孩,父母不管,再被社会一误导,那不就是悲剧了?
03
性教育,更重要的是性态度的教育
不久前,一位母亲控诉 B 站某 UP 主教唆自己 10 岁女儿文爱的事件还历历在目。
问题是,这位教唆 10 岁小女孩进行不良行为的男生,竟然也才 15 岁。《中国 00 后群体研究报告》里说,00 后与成人无缝对接,生活方式和喜好初现“拟成人化”。成年人的癖好已经低幼化到一定地步了,当父母们还在沉浸在孩子天真的幻想中时,他们却早已经学会了成人的规则,金钱、暴力、性无一不能幸免。
据国家卫计委统计,我国青少年初次性行为避孕比例只有 53.2%,有将近一半的未成年不避孕,很大原因是因为避孕知识的缺失。
孩子们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性的过程,但却对性道德、正确对待性的态度依旧一无所知。
自从去年《珍爱生命》性教育读本因尺度争议被召回后,就没看到后续了。
但愿有一天,满大街的“人流广告”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人手一册的性教育读本。否则,受害最深的,永远是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