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下发了一个足以影响整个互联网资产管理行业的重要标志性文件,对于很多涉及线上资管计划、理财计划销售的网贷平台而言,可以说是一把悬梁之剑已然落下。
这个文件就是《关于加大通过互联网互联网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整治力度及开展验收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规定到依托互联网公开发行、销售资管产品,必须取得中央金融监管部门颁发的资管业务牌照或产品代销牌照,否则便违规。
按照笔者的了解,这也意味着长久以来存在与网贷平台上的各种资管计划、理财计划、定向委托融资等项目将被彻底终结,长期以来通过网贷平台和地方交易所以及一些类金融产品的资管灰色地带被彻底重视并清查!按照这次文件的要求,对于之前已经将这部分资产管理计划拆分开主体运营的,也将与原有主体合并一起接受验收整改,并给出了明确的时间表:2018年4月到6月为验收阶段,对于期间已经补办资管业务牌照的,视为通过,而未能获得资管业务牌照获得代销牌照的,则整理存量,逐步退出。
这对于目前已经按照监管要求在准备备案的,并且自身平台业务涉及资管理财计划的平台而言,可谓是当头一棒,按照目前的进度,已经很难在备案整改期间获得资管牌照,也就是说,新政的出台,对于一些原本有希望获得备案的平台,等于是基本上宣告了“提前退出”。即便网贷备案工作在6月份之前会延期,严格的牌照管理制度也将涉及资管计划的平台挡在了门外。
用一句话说,网贷平台与资管的灰色地带在这一波的整治过后会被彻底“清除”,除非平台能够获得资管业务资质。
回顾网贷与资产,曾经的紧密无间,到如今的危如累卵
在网贷行业发展的早期,其实最为普遍的,也是行业内流行的做法就是用线上的销售渠道对接各种金融机构或者是线下的非标资产,因为当时还没有明确规定“小额、分散”的原则。加上早期很多网贷平台通过销售资管计划和非标资产进行交易资产的快速壮大,以此来提高行业地位和品牌影响力。
但这种模式致命的风险在于对金融衍生风险能力把握不足,对底层的资管计划和非标产品的风险管理和主动预警的能力不足,导致了类似平台往往被大额不良“牵着鼻子走”。除了少数一些有央企和金融综合集团背景的平台转型为开放的资产交易平台后,在行业发展中后期,这种模式基本上走到了天花板:资产来源不够合规化,风险敞露较高,不符合小额分散原则等。
即便到了这几年,这种纯金融资产驱动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更多的小平台是利用政策的差异化和不确定性在地方性的金交所进行项目拆分以满足小额、分散,而后在平台上销售,虽然满足了前端的资产小额需求,但是并不能根本上解决资管和非标资产来源的风险敞露危机,治标不治本。
看似聪明的做法,却被监管彻底堵上了口子
对于这块涉及监管风险的资产,其实很多网贷平台已经在备案前就进行了准备工作:比如将资管计划涉及的业务完全和撮合的业务进行拆分,单独管理,希望能不影响备案。但是这次公布的《关于加大通过互联网互联网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整治力度及开展验收工作的通知》并不承认事实上的拆分,而是严格要求统一与原有主体合并一起接受验收整改,彻底将这块业务逼上了绝境之地。
所以,笔者前面也说到,要放在往日,这个新下发的整改通知可能没有这么大的漩涡式的影响,但是放在如今备案的紧急关口,就有点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意味:对于一些此前已经进行拆分运作的平台并准备进行备案的而言,这就是一个“悬梁之剑的彻底落地”。按照目前的整改进度,基本已经很难在整改大限之前获得资管业务资质并获得备案。
千万般严格准入之后,行业内将留下最“纯真”的网贷撮合模式
或者对于整个行业而言,意味着商业模式更加清晰化,不能做大额、不做非标、不做资管,严谨地做个人借款撮合,并满足小额、分散的业务要求,这样一来,当今国内,也就存在这么几种主要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撮合模式,也最有可能拿到第一波备案证。
一种是小额、分散的,以个人信用借款为核心并依托大数据风控进行个人信用管理的消费金融模式,以线上用户借款,审批,授信以及管理为核心,用精准的信用审核工具来管理整个借款撮合流程。这种纯个人信用借款撮合已经成为监管最认可的模式之一,如业内最典型的宜人贷、51信用卡、拍拍贷等。
还有一种是通过小额的抵押类融资需求来进行借款撮合的服务,其本质是抵押贷款,但是通过融入一些数据和物联网的风控手段,完成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网贷撮合业务模式,比如微贷网为代表的车贷模式,也成为一种满足目前监管认可的网贷模式。
除了纯信用的个人借款和小额的车贷资产模式,还有一种线上分期模式,以乐信为代表,本质上和个人信用借款模式都属于线上消费金融模式,只不过其借款需求是通过分期电商的形式进行服务,也满足了泛互联网时代消费人群的商品金融化需求。
可以说,以上几种都是未来相对最符合监管要求的几种网贷撮合模式,个人认为,在接下来的备案工作中,行业内就存在三种主要的模式,分别是51信用卡、微贷网、乐信各自代表的一种细分市场领域。
那么,还有一些超大型的在线理财平台呢?
其实,这一波的互联网+资产管理的整治,除了影响一些网贷平台以外,对于一些具有巨头背景的互联网理财平台而言也具有较大的影响,对于他们而言,虽然平台的信誉度和抗风险能力较强,但是也必须要符合持有“资管业务牌照”的要求,或者对于他们而言,称为“互联网理财牌照”更为合适。
比如陆金所、百度金融、京东、网易等而言,这些公司的互联网金融或者是旗下的互联网理财业务,往往不叫做网贷,而是财富管理业务等,因为其上线的产品基本很少涉及网贷业务资产,即便是陆金所在早期做过网贷业务标的,但也基本上剥离了陆金所并进行单独的条线化管理。
这些平台销售的大多是传统金融资产,比如保险理财、基金、保理或者部分私募资产等。对于这些平台而言,虽然严格意义上和网贷平台关联不大(大多数将自己定义为资管管理或者财富管理业务),但按照这次的整改要求,要在线上获得销售资管产品的资质,就必须持有资管业务牌照。之前这些平台大多拿到了基金代销和保险经纪的牌照,满足了部分产品的销售合规化要求,但仍旧需要获得资管业务资质方能进行全领域的理财产品计划销售。
所以,在网贷平台备案的关键时期,监管在这个时候下发关于资产管理的整治要求,其意图也是十分明显:互金行业要从细从严管理,监管眼里容不得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