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阵春雨润万物,湖南常德石门的高山茶林正卯足了劲吐露嫩嫩的绿芽。茶农们也忙开了,跨上茶篓开始采摘品质最好的头道茶。“茶是要喝进肚子的,用电加工可以更好地保证生产环节卫生无污染。这样制出来的茶更香、品质更高,2017年的清明茶每公斤卖到了1200多元,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今年商家就已经提前预订了500多公斤呢。”茶农周训奎一边进行设备调试准备开秤收新茶,一边微笑着说。
石门县是拥有1700年制茶历史的茶叶产地,茶农们曾长期大量采用以木柴、煤为燃料的加工设备制茶。这种加工方式不但成本高、劳动强度大,而且温度、火候都难以控制,加工出来的茶叶香气低、卖相差。周训奎便清楚地记得,木柴、煤炭灰尘多、气味重,一天茶叶加工下来满身灰尘,请人砍柴、买煤炭开支大,而且烧木柴、煤炭温度、火候难以控制,经常糊叶烧胚。“弄了几年茶,差点亏了本。几年前我就想,要是能全部用电来控制制茶流程,那该多好。去年春茶前,电力部门帮我们村进行了线路网改,更换了大变压器,供电质量变好了,我的想法也全实现了。”周训奎告诉记者。从得知要网改了,他便开始新建厂房,淘汰传统的以木柴、煤为燃料的加工设备,实行以电代柴。
茶农盛孝伍曾对以电代柴有些质疑。2016年2月,国网石门县供电公司壶瓶山供电所来到盛孝伍的茶厂,帮他整改室内线路。看到他还在使用老技术制茶,便向他推荐“以电代柴”的制茶新思路。盛孝伍眼前一亮,开始着手对老设备进行改造。供电所也协助进行了外部供电线路升级。但是,盛孝伍的步子迈得不开,他还有些疑虑,担心用电炒茶,电费成本会更高,盛孝伍保留了几台老设备用来进行成本对比。一年下来,盛孝伍终于放下所有包袱。制茶用电执行的是农业生产电价,每千瓦时只要0.5487元,比居民生活用电还便宜。关键是以电代柴,茶叶在炒制过程中温度容易控制,茶胚受热均匀,产出的干茶品质好多了。2016年通过柴改电后,他当年就完成了产值120万元,2017年销售额更是突破了300万元,直接带动管山村茶叶合作社74个农户受益。
茶农周国初是其中的受益农户。“2017年芽茶收购价到收秤时都有50元每斤,大茶也有1.2元每斤,去年我仅茶叶一项收入就达到了6万多元,不比在外打工差。”正在管理茶叶地的茶农周国初对笔者说。
石门县壶瓶山镇平洞村村民唐会盛也动心了,他经营着盛峰茶厂。“现在湿柴100公斤要50元,干柴100公斤要80元,煤要从别处运输,都不划算。”说起成本,唐会盛皱着眉头。唐会盛开始办茶厂已经快10年了,每年可以产绿茶1000担,清明茶1000公斤。之前每年光花买柴买煤就要花去6万多元。从2017年开始改用电,一年电费才不到2万元。
壶瓶山供电所“电骡子”共产党员服务队的队员义务为唐会盛的茶厂检查室内供电线路,服务队的漆绍英和唐会盛扳起指头算起节能账:“购买质量更好的炒青机和烘干机,一年大概还能减少15%-20%的能源消耗。”“是啊,我们这种电制茶执行的是农业生产电价,每度只要0.5487元,使用电比用纯燃料加工比起来,像我的生产规模一年可节约成本近4万元。而且用电不会像以前一样满屋子里跑烟!”唐会盛开心不已。
茶农以电代柴,茶叶的品质也更加优良。“喝茶的人更讲究原生态、环保。我们改变了炒茶的方式,茶叶更加好卖了。”壶瓶山脚下鹰子尖村茶农刘思军说。居住深山的他靠着良好的的品质将茶卖到了北京、上海,甚至是国外,年收入更是达到了16万元。茶厂销路好种茶的茶农更是笑到了心里。“去年我们南坪村就甩掉了贫困村的帽子。”裴大元采完自家的茶,他还到附近的茶叶加工厂里打工。“不算自家茶叶收入,在茶厂做茶就有3万多元的工资”。如雨后春笋般建起来的电制茶厂,带动了更多村民就近就业。
据悉,2017年国家电网石门县供电公司累计投资1.8亿元改善全县农村电网建设,完成146个自然村的网改施工,助力石门茶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当地共有142家茶农进行了设备升级改造,实施以电代柴。如今,茶叶量价齐升,年茶产量超过2万吨,产值突破5亿元,成为“2017年度中国茶叶扶贫示范县”。全县67万多人口中从事茶产业的受益人口有近10万人。
(见习编辑:陈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