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关村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智力引擎”
2018-04-03 21:49:00 来源:搜狐财经

原标题:让中关村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智力引擎”

刘菲菲

“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近期目标是在产业、交通、生态三大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通过科学地评估和对比总计出了京津冀三地在创新、产业、交通、生态、公共服务和市场等六个领域近10年期间的协同发展的进展与不足,值得关注。”

近日,由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举办的《河北经济蓝皮书:河北省经济发展报告(2017)》(以下称《报告》)发布会在天津高校举行,其中产业转移创新、人才一体化以及中关村发挥“智力引擎”效能等方面的建议受到广泛关注,也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了新思路。

打造新的京津冀制造产业循环路径

2014-2016的三年间,在产业一体化方面,京津冀三地差异化的功能定位进一步明确,产业链对接延伸初见成效,优势互补的产业体系建设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区域发展差距悬殊、北京大城市病问题突出、环境问题依旧严重等问题。

在综合分析京津冀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报告》指出,应加强滨海新区与雄安新区间的互促互动。尤其是滨海新区要站在京津冀整体,而非只是天津市的视角上,以高标准的雄安新区为标杆,全面再造和升级。并注重与雄安新区的全面合作,实现互促互动、开放共赢。加强对外开放,推动天津自贸区制度创新建设,并引导创新成果向京津冀其他地区延伸推广,打造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平台,为推动京津冀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作出贡献。

“互联网对工业部门创新效率提升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存在着行业差异,对劳动密集型行业创新效率提升影响最大,其次对资本密集型行业创新效率提升有影响,对技术密集型行业创新效率提升却产生了负向影响。”发布会上,相关专家提出了京津冀制造业转移与协同发展的思路与突破:应进一步完善京津冀政府间高层协作机制,加强三方政府间联动长效合作,探索创新功能区共建和跨域管理体制,构建京津冀创新资源“汇集区”和创新成果的“扩散源”,建立承接制造产业转移园与产业转移示范区,形成若干具有鲜明发展特色和竞争力的制造产业集群;同时,进一步打破京津冀制造产业行业同构导致资源错配,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重新配置,降低区域间经济联系的交易成本,打造新的京津冀制造产业循环路径与网络,实现整个区域产业“共赢发展”。

“智力引擎”效能正在发挥作用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是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的智力创造。因此,加快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是京津冀全方位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必然要求。自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京津冀人才合作驶入快通道,在人才培养、人才交流、人才政策、人才保障体系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就,但也仍存在一些问题。

《报告》指出,这些问题的主要表现为深层次的人才协同机制尚未形成,人才制度性障碍尚未突破;三地科技人才存在“断崖”现象,人才一体化进程存在“短板”效应;三地“断崖”式差距进一步影响了京津与河北的人才对接转移;实体领域和新兴产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等。

“京津冀未来应按照‘突破瓶颈、政策引致、优化配置、开放发展、高地集聚’的发展思路,从顶层设计、政策衔接、多元主体参与、搭建利益纽带、实现内外循环、法制建设等方面构建人才一体化合作机制。”《报告》提出,建议河北省应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利形势,从发挥雄安新区创新人才发展引领作用、找准“通武廊”和京南“硅谷”等人才合作的重要着力点、构建“青年双创特区”及“高端科技人才特区”、实施“青年人才助力计划”加快省内青年人才培养、布局与京津的人才生态链等方面有重点有目的地推动人才建设。

中关村不仅服务于首都北京,更服务于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是国家自主创新的战略高地、辐射之源。近几年中关村自身实力逐步强大的同时辐射引领能力也在不断地增强,基于中关村向京外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要求和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需要,中关村分园区纷纷在津冀地区落地生根,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力抓手。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报告》特别指出,发挥以中关村为核心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辐射、引领作用既有强大的经济发展理论支撑,又有实际效果作为验证和检验。对以中关村为核心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科技辐射、技术辐射、产业辐射等引领效应可以更加清晰的认识和把握能更好地促进京津冀三地区的协同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框架下,中关村担负着发挥“智力引擎”效能、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改善创新环境、构建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优化京津冀协同创新布局的重任。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