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调查(三)
本报记者 林春霞
自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振兴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更是对此充满希望和期待。但在欣喜之余,他们也看到了城乡之间的现实差距,认识到了农村发展中的不足,下一步如何抓住机遇,迎头赶上,成了他们普遍的愿望和动力。
村村有本难念的经
对于乡村的发展现状,记者采访了东部地区一些村委会主任以及农业技术骨干人员,他们所反映的突出问题就是人才和资金等方面的匮乏。
浙江省平阳县鳌江镇联南村村委会主任陈爱珠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我们村地处山区,没什么收入,外出务工、创业人员比较多,村里留下的大都是老人、孩子和妇女,现田间只看到一些年纪比较大的农民伯伯在劳动。”
“乡村振兴需要一批年轻、有技术经验、具有较强号召力的农民朋友们回家乡投入到农村工作中去,农村才会振兴。”陈爱珠向本报记者感慨道。
陈爱珠还说,农民思想守旧,对农业还停留在过去的认识上,他们认为,农业只能解决温饱问题,从事工业、商业等领域才会致富。而且有些人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好不容易离开家乡,在外面找到了创业门路,所以,不太愿意再回去务农。
此外,陈爱珠还告诉本报记者,资金缺乏也是制约乡村发展的突出问题。村民们对乡村振兴很关注,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村民们对乡村振兴充满期待,但具体实施起来还有很多困难,还有许多难题亟待破解。”浙江省瑞安市马屿镇许峰村村委书记林日懂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林日懂分析,实施乡村振兴首先是土地流转有一定困难。其次,人才外流严重,“我们村年富力强的几乎都在外面发展,留守在村里的大都是老弱病残者。还有建设资金缺乏,我们地处山村,村集体资金没什么积累。”林日懂说。
林日懂说,“我们村地处山区,有旅游和农业资源优势,以前想开发,但没有相应的政策,现在有政策,可以利用闲置土地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打造田园风光,但土地流转又有困难。因为我们村那些山林和田地都已包干到户,分散在村民手里,如果把这些闲置的土地流转起来,就要跟村民签协议,但有些村民宁愿让土地在那里撂荒,也不愿拿出来流转。”
寄希望于未来
作为欠发达的山区,实施乡村振兴虽然有一定的困难,但林日懂信心十足。他说,下一步先把村集体土地进行确权登记,让集体土地流转起来,盘活村集体资产,然后盘活村民手里的土地,让村民参股,采取“公司+农户+产业”的方式,引进企业投资,打造生态农业和田园观光旅游,真正把村集体资产做强做大,让村民们过上富裕安康的生活。
林日懂去年在浙江省委党校学习期间,学校组织他们去安吉考察,考察后,他认为,安吉的发展之路值得借鉴,下一步计划带一些村民去安吉参观学习。但是,鉴于目前村集体经济薄弱以及土地流转指标尚未纳入规划,有些好的设想得不到实施。过去也有投资商对林日懂所在村的旅游资源感兴趣,因土地流转有难度,最终打消了投资的念头。
陈爱珠说,想要解决人才问题,第一,政府部门要给予政策倾斜,在资金、人才、技术服务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以此来提升农村劳动力队伍的战斗力。第二,要加强规划引领,从农村实际出发,在保持原形原貌原生活的基础上,加以合理和科学的规划,让农民看到希望,尝到甜头。第三,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结合当地实际发展特色产业。
“现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抓新农村农业建设,我要借这个机会,进一步扩大小麦种植面积,争取今年脱贫。自己创收的同时,也带动其他更多的农民兄弟创造效益。”山东乐陵弭科农小麦研究所所长弭尚岭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弭尚岭是山东省乐陵市孔镇北小刘村的一位普通农民,他花费32年光阴,曾冒着饥一顿饱一顿、家人离他而去的风险,硬是靠刨树根、拆自家房梁凑齐了专利费而研发出了高产彩色小麦,目前他的弥麦3号和7号已获得国家专利。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弭尚岭至今还负债100多万元,他的资金主要投入到了品种研究上,前期投入了很大的人力和物力,种子、机器设备、人员等都需要投入,花了不少钱。
对此,弭尚岭并不担忧,他预感自己的育种生涯即将苦尽甘来。“我的小麦品种在德州搞示范区,在中国小麦区搞38个试验点,全国各地种粮大户都跟我联系,要与我合作,推广种植我的小麦。今年种植面积2000多亩,预计产量能达200多万斤。以前是我找人家合作,现在是人家找我合作。”弭尚岭说。
“下一步我要立足中国‘三农’,面向全国,因为‘三农’是我的根。”这是弭尚岭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