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敏俊:浙江绿色发展有动力有能力
2018-04-03 21:52:00 来源:搜狐财经

原标题:石敏俊:浙江绿色发展有动力有能力

石敏俊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经济学院教授

//////////////////////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五年来,生态环境状况逐步好转,绿色发展呈现可喜局面。当下绿色发展要攻克的难点有哪些?作为“两山”重要思想的发源地和率先实践地,浙江的绿色发展有哪些特性?该如何更好地发挥先行和示范作用?为此,记者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经济学院教授石敏俊。

Q

当下,绿色发展理念在我国深入人心,全社会正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新格局。您如何理解绿色发展的内涵与本质?

石敏俊:绿色发展的理论内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负荷脱钩,也就是解决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冲突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大家已经研究了很多年,基本达成了共识。

二是生态服务资产化。我们从习近平总书记“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表述中可以得到启发,这三句话是一种逻辑上的递进关系,前两句是解决经济发展和可持续性的冲突问题,最后一句则提到了非常高的高度。要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不是那么容易的,它的内涵就是使优美的资源环境带来经济效益,使资源环境成为生产力,那就要把生态服务通过资产化变成“有利可图”。生态服务的价值,可以通过制度设计,使环境外部性内部化,或者环境价值货币化,形成生态服务的市场。

Q

推进绿色发展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当下要攻克的难点有哪些?

石敏俊:在解决经济发展和可持续性的冲突这个方面,我们过去花的功夫很多,思路、方法、体系也相对比较完整,但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执行不到位、资金不到位,最主要的执行阻力其实还是来自利益。

一方面,这是经济发展与可持续性冲突带来的问题。我们调研过不少低端生产企业,他们主要依靠廉价的要素成本,包括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以及环境成本,获取附加价值的能力不是很强,对这种企业来说,转型升级非常困难,过去考虑到地方经济,地方政府可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一旦环保监管力度加大,这样的企业很难存活下去。

另一方面,要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难度就更大了。客观上需要具备一些条件。用经济学语言来说,市场要发育和分化,差异化市场才有引导作用,比如优质优价。如果市场不具备的话就很难起到引导作用。习总书记的“两山”重要思想为何在浙江提出来?因为其他地方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像浙江的安吉、桐庐等地,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人民群众的追求不一样,需求层次不一样,市场也发生变化。当然,对于条件不那么好的地方,有些环境服务的市场需求也是可以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创造出来的。

Q

与其他省份相比,浙江的绿色发展具有哪些特性?作为“两山”重要思想的发源地和率先实践地,浙江在绿色发展方面做得早走在前,该如何更好地发挥先行和示范作用?

石敏俊:浙江经济发展水平高,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有动力、有能力。第一,浙江的绿色发展与其他省份相比意识超前,比较早地把绿色发展当做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有了意识以后很多措施就能跟上。第二,浙江有切切实实的投入和行动,带动了环保产业发展。第三,浙江有不少好的做法和模式,比如说“五水共治”成效显著。

浙江的绿色发展确实走在全国前列,我们最近做的一份研究报告对全国31个省区以及100个城市的绿色发展现状做了评价,浙江在省区中排名第一,浙江的7个城市也都在前列,杭州位居全国第二名。

对于其他地方来说,浙江有几点值得学习的经验。第一,意识到位,绿色发展理念得到了切实贯彻和落实;第二,有资金投入和保障;第三,浙江采取了渐进式加大环保力度的做法,培育企业适应环境规制的能力,有利于保持企业竞争力,即使在严厉的环境规制下企业也能适应,这是浙江经济能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原因之一。

Q

从产业角度来看,在坚持绿色发展的道路上,不仅要鼓励发展新兴产业,也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但是传统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往往动力不足,面临成本、技术、观念、资金等诸多瓶颈,您觉得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石敏俊:发展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不可偏废。新兴产业是符合绿色发展需求导向的,对环境负荷小,对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负荷脱钩是有利的。

对于传统产业绿色改造来说,首先,技术已经不是最主要的问题了,我们以及有不少新技术,而且还在不断研发,还可以引进。其次,从经济角度看,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新技术一定要进入市场,能盈利,才能得到应用。我们团队正在研究一份绿色技术经济性分析谱系,通过分析可以看到,有些绿色技术现在就可以应用,有些技术条件还不成熟,但可以通过政策措施变成盈利,另外还有些技术现在成本太高不能盈利,但可以为未来做技术储备。

第三,从制度政策层面来看,能够盈利的绿色技术会自动进入市场,有些绿色技术则需要配套的政策、制度才能盈利,那就需要创造条件,使得技术能跟资本结合。相比于经济体制改革,我们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绿色发展在全球范围内还处于追赶阶段,很多方面我们差就差在软环境上,还需要逐步建立健全体制机制,进一步改进完善政策制度。

Q

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分,这些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农村垃圾分类处置问题,浙江的经验就是分成可烂和不可烂的,老百姓一听就懂。您觉得农村污染与城镇、工业污染相比有何不同?该如何有针对性地解决好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

石敏俊:农村污染是面源污染,工业污染是点源污染,两者性质不一样,整个治理思路不一样。我国农村面源污染主要有化肥农药、粪便、农村生活污水三大污染物来源,量大面广、复杂多样。因其特殊性和复杂性,污染物来源难以确定,污染者责任难以界定。

工业可以通过征税进行治理,农业不一样,我们不能向农民征税,相比于工业污染的末端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主要采用源头控制,环境管理手段完全不一样。比如说,合理施肥、科学施肥、精准施肥;鼓励将粪便等废弃物变成农家肥,循环利用;通过湿地、林草等生态拦截工程,阻止氮、磷通过径流进入水体,减少污染。对于农村居民来说,也需要转变生产生活方式。

Q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不再保留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组建自然资源部;不再保留环境保护部,组建生态环境部,您觉得这样的体制改革有怎样的意义?

石敏俊:从职能上看,自然资源部主要包含自然资源管理、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空间规划,生态环境部基本上是大环境概念,地下水、农村环境和气候变化都划进生态环境部。此前,大气、水以及土壤的污染防治,分散在多个部门,缺乏统一的领导和监管。现在这样的调整跟过去比显然是一个比较大的进步,但是改革也不是一步到位的,还有些职能需要进一步理顺,比如说,要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生态服务带来价值,把生态产品变成资产,这方面工作在哪个部门的职能还需要进一步理顺。改革永远都是进行时。

文章来源:浙江日报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