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券商已经陆续披露了年报,就在市场争论谁会稳坐“第一”券商的宝座的时候,中小证券公司还在为自己的业绩下滑发愁。在金融去杠杆的背景下,国内券商面临的行业洗牌,确实在考验着中小券商的生存能力。
3月28日晚间东吴证券披露年报,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41.44亿元,同比下降10.78%;净利润7.88亿元,同比下降47.40%,2017年的整体业绩延续了2016年下降趋势。
事实上,2018年以来,东吴证券的营收情况也不甚乐观,仅以2018年2月的情况来看,东吴证券营业收入为3331.6万元,同比下降85%;净利润亏损2600万元,同比下降近125%。 有分析称预计经纪、自营业务收入下滑较多。
对2017年业绩下滑,东吴证券表示,这主要是受到市场明显的分化格局影响,且市场活跃度仍然不高,成交低迷,公司经纪业务、自营业务收入同比均有所下降,导致公司全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出现下滑。
投资交易业务“收不抵支”东吴证券是由1992年成立的苏州证券,历经三次增资扩股改制而成,于2011年年底登录A股。扎根苏州的东吴证券,主要立足与区域,其业务主要集中在江苏地区。据招股书显示,2017年东吴证券的营收中江苏省外的地区仅占总营收的4%左右,而无论江苏省内(除总部以外)还是江苏省外,都出现了营收下滑的趋势。
上市初期的东吴证券发展一直可圈可点,2015年东吴证券营收达到68亿,净利润实现27.1亿元,同比增长160%,达到了历史的顶峰。不过这一趋势在2016年没能得以延续,2017年营收和净利润再次双降。
据年报显示,东吴证券主营的业务有五块,分别是,经纪与财富管理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和投资交易业务、资管与基金管理业务和信用交易业务。
这五项业务中,有三项营收同比下滑,分别是经济与财富管理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和投资交易业务,这三个业务占总营收的比例分别是32.12%、18.75%和24.57%,也就是说,东吴证券的主要营收都是来自于同比下滑的三大业务。三个业务营收分别同比下降19.09%、13.31%和2.37%。
而出现“收不抵支”的业务就是投资交易业务。这一业务的成本占据了总成本的41.61%,从而造成了该业务的亏损。这一业务的营业成本从2016年开始暴增,2016年同比增长高达160.8%,对整个公司业务的净利润损耗较大。
IPO的保荐业务“过山车”当然,在这份年报中,也不是没有亮点可寻。据年报显示,投行IPO业务实现了历史突破。东吴证券2017年成功完成IPO项目共11单,金额49.24亿元;再融资4单,公司承销金额88.74亿元,其中联席主承销配股1单,项目总金额48.52亿元。而根据Wind数据统计,东吴证券首发家数行业内排名第14位,较去年同期有大幅提升, IPO项目完成数量和规模均创历史记录。
东吴证券一直以来都是保荐业务的“大户”,2015年IPO承销金额达到了12.84亿元,承销及保荐收入达到了9647万。但是这一业务,在2016年几乎是颗粒无收,承销金额为0元。
同时,IPO保荐业务可谓是“看政策吃饭”,如今IPO机制趋严,对东吴证券这样的中小券商来说,并不是好消息。进入2018年以来,东吴证券辅导上会企业数量目前仅有2家,仅通过了1家,而去年同期已经上会了4家。
行业洗牌进行中?查看整个券商行业的2016年年报发现,2016年几乎所有的券商都出现了业绩大幅下滑的局面。一方面,有由于2016年证券市场波动、交易量下滑等因素的冲击造成的;另一方面,长久以来,我国的券商业务结构较为单一,尤其是对经纪业务的依赖,形成了券商“靠天吃饭”的局面。在2016年整体市场环境偏弱的态势下,券商整体承压。
经过多年的发展,随着行业壁垒逐渐减小,大同小异的业务模式,让业内竞争加剧。不过,也正是通过这一契机,可以倒逼券商进行转型。
随着各券商陆续披露2017年年报,对于转型的成果,也有大致的表现。目前,已经12家券商公布了2017年的成绩。整体而言,明显出现了强者更强的局面,第一梯队的券商中信证券、华泰证券、海通证券等逆势增长,无论是营收还是净利润都双双提升。中信证券暂时排名第一,实现营业收入432.92亿元,实现净利润114.33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3.92%、10.30%。而华泰证券则营业收入和净利润较去年分别增长24.71%和47.94%。
业内人士认为,国内券商面临新一轮的洗牌,去杠杆将会加速券商行业集中度提升,对于转型较快、创新业务发展较好和CDR的上市有一定跨境业务能力的券商将会持续增长。
这些第一梯队的券商,通过转型摸索到自己发展模式,以同为江苏的华泰证券为例,近年来抓住了互联网的发展契机,经纪业务及财富管理业务实现了逆势增长。而对东吴证券来说,如何再找到合适自己的发展路径才显得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