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浅夏
2015年2月14日情人节,在柳传志坐庄调停下,烧钱烧到疲惫的滴滴、快的宣布合并。
一年半之后的2016年8月2日,在柳青的斡旋下,滴滴出行宣布收购优步中国的品牌、业务、数据等全部资产在中国内地运营。
截至今天,成立于2012年的6月6日小桔科技,已经在打车市场上屹立了快六年之久。
这名打车界的“垄断之王”,如今怎么样了?
1、一方面,滴滴本身的问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严重。
对乘客而言,打车难、价格贵。
这些滴滴曾经批评其竞争对手出租的特点,正被众多用户吐槽在自己身上。
“屠龙的勇士已经变成了恶龙”——一位用户在知乎问题“如何评价滴滴收购Uber之后费用大幅上涨”下如是回答。
对司机而言,抽成高,派单远,赚钱越来越难。
据悉,滴滴目前的主要收入就是司机抽成、小部分收入来自广告和对车企的营销服务。
资料显示,滴滴2017整体亏3-4亿美元,可见它现在没有必要去取消抽成,基于盈利的压力也不会取消抽成。
2、另一方面,美团、高德、嘀嗒近期先后高调入局争抢市场蛋糕。
尤其美团打出的“上海司机前3个月零抽成”的口号,相比当下滴滴收取约22%的抽成费用,让不少司机出现倒戈局面。
市场流传的消息是,对于美团打车,美团点评CEO王兴的目标是要拿下30%的市场。
“滴滴大厦”,内忧外患,危机尽显。
你卸载滴滴了吗?
主流声音显示,不知从何时起,“霸主滴滴”开始变成“任性滴滴”。
互联网模式先烧钱抢市场,再慢慢挣钱的方式无可厚非,但是滴滴似乎有些过于任性了。
1、2017年1月,春节前夕,一篇名为《致滴滴,一个让我出行更不美好的互联网平台》在网络上刷屏。
不少人借着转发的机会表达对滴滴的不满。
不用滴滴,很难通过招手叫到车,因为司机都在等滴滴加价的单子;
用了滴滴,等待接单的时间越来越长;
不加价很难叫到车,但动态调价后,快车、专车的价格比以前高出不少。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一个广为流传的答案来自于一位Uber中国前员工谈婧:
在打车的时候,滴滴界面会默认在加价的选项上,而且用户可以选择加不同的价格,如果一次加价没被接单,还可以调整加价。
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司机会倾向于不接不加价的订单,而乘客需要反复加价才能叫到车。由此,双方都浪费了时间,用户花了更多的钱,而规则制定者有了更多牟利的空间。
说直白点,就是乘客不加价接不到单,司机知道你着急叫车,一定会加小费,所以故意不接单等你加价。双方就这样互相耗。
事后,虽然滴滴的高级产品总监罗文作出回应称:打不到车是因为春节车少、订单多。但用户心里还是系下了一个结,而且这个结越长越大。
2、2018年2月,又是一年的春节前夕,央视近日对滴滴快车司机为赚奖励,“甩单、拒单”以及“诱导乘客取消订单”等现象给予了报道。
报道称,导致乘客不仅难以顺利出行,还不经意间降低了在滴滴平台的信用评级,影响日后的网约车出行。
3、2018年3月23日,有网友在微博爆料称,不同系统、不同级别的用户,在使用滴滴软件叫车时,会出现路程相同却存在价格差异的情况,该网友称“滴滴利用大数据杀熟”。
“以前没有,以后也永远不会有。”随后,滴滴出行CTO张博在滴滴内网撰写了文章直接否认这一说法。
但是,从网络留言可以看出,网友对这个回应并不买单。
不管怎样,民怨已积。在成为行业独角兽后,滴滴的负面消息层出不穷,用户体验变差,不少人甚至选择了卸载。
“反滴滴联盟”
对于滴滴而言,已经艰难挺过了“百车大战”。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滴滴出行已经覆盖了我国400多个城市,占有87%以上的专车市场份额,99%以上网约出租车市场份额,尤其是在相继合并快的打车和优步中国之后,滴滴出行的霸主地位已经很难撼动。
谁成想,垄断格局已定的打车市场,会火烧二次。
眼前,滴滴出现了三个主力对手,而且个个不简单:美团、高德、嘀嗒纷纷宣布向滴滴亮剑,一场新的网约车争霸时代似乎正式到来。
1、首先向滴滴出行发起挑战的“跨界”巨头,来自美团。
3月21日,美团打车正式入沪,提供出租车及快车两种服务。
“月入两万不是梦!”这是美团在司机端打出口号。
据介绍,在上海开站前三个月,美团打车采取司机“零抽成”;
而在乘客端,上海用户前三单每单最高可享减免14元优惠。这意味着,3月27日之前使用美团打车,起步价之内的行程都能免费。
事实证明,优惠效果明显。
有平台统计,美团打车上线后,在 App Store 单日下载量连续六天超越滴滴。
根据美团公布的数据,上线当天烧出了日订单30万的惊人战果,比在南京试水10个月后才达到的10万日订单还多出50%。
第三天的订单量突破30万单,在其进入的城市中迅速取得1/3乃至更多市场份额。
美团还透露,已经拿到了杭州网约车资质。北京、成都开城也指日可待。
有意思的是,美团成立于2010年,滴滴成立于2012年,双创始人王兴和程维也是多年的好友。对于美团分享自己蛋糕的事,程维之前并不知晓:
“我和王兴认识很早,私人关系不错。美团上线打车产品的那一天我和他还在一起吃饭,我当时并不知道他在做这个事情,他也只字未提。吃完饭我看新闻才知道了这件事。”
后来程维直接问王兴为什么要搞打车?
王兴回答,“他说就是试试。”
“尔要战,便战”,其后,程维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心中无敌。”
相比程维的心胸,滴滴的其他高管可不这么想。
滴滴区域运营高级总监孙枢在朋友圈发文称,高补贴畸高会带来黑产和刷单,这会对整个出行业造成巨大创伤。
这话无疑是在怼美团,却招来网友一顿骂……
2、当美团还没来得及为自己的打车业务快速扩张而庆祝时,3月27日,不动声色的高德地图宣布推出顺风车业务,并在成都、武汉两地率先上线。
并同时开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城市的车主招募,之后将逐步扩展到全国更多城市。
逆天的是,高德搞顺风车出大招了——0抽成!纯公益!
“将坚持对用户不抽佣,对行业不打补贴战,对城市道路不添堵”成为了其最基本原则。
高德地图总裁刘振飞表示,高德地图之所以推出顺风车业务,其实完全是基于当前的形式,顺水推舟!
相信大家都有一个体验是,我们平时打车之前,往往需要用地图软件查询路线,打车App和地图App之间来回跳转并不方便。
很多网约车司机的导航地图也是高德地图,同样会遇上不同App上跳转的麻烦。这时候,高德顺风车出现了,正好解决了用户和司机这一体验痛点。
据AI财经社报道,高德地图有7亿用户,同时还聚集了国内最大数量的车主用户,平均每天为用户提供高达3.4亿次的出行路线规划。
从技术层面来看,高德地图绝对占有领先地位,在将道路情况相结合后,高德地图顺风车可实时了解当前最佳行驶道路,避免拥堵路段。
3、这一方,高德晴天霹雳吊打滴滴;另一方,网约车公司嘀嗒拼车也发动了新攻势。
在大家的印象里,嘀嗒拼车一直致力于顺风车业务。
去年年底,以及今年一月份,嘀嗒曾两次发布公开信致信滴滴,指责滴滴对司机“二选一”的做法,以及滴滴客服打电话威胁嘀嗒出租车司机。并希望滴滴能够公平竞争。
对此,滴滴予以否认,并称嘀嗒是在“碰瓷”。
2017年10月以来,嘀嗒拼车自便开始涉足出租车业务,补贴频频。
在乘客端,出租车优惠短信屡屡送达手机,很多用户开始重新安装早已卸载的嘀嗒拼车App。
而且,很多人都发现滴滴打不到的出租车却能在嘀嗒上轻易打到。
2018年1月,“嘀嗒拼车”正式更名为“嘀嗒出行”,可见其野心。
为了争夺出租车司机,嘀嗒的地推团队活跃在一线,不断拉新。
“我原本用滴滴,但派单越来越少,一个月仅能挣3000元,嘀嗒能让我挣的钱翻倍。”一位向邦哥推荐安装嘀嗒App的司机说。
的确,经试验,首次使用嘀嗒的每一单乘客、司机均有优惠。
嘀嗒方面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月中旬,嘀嗒已开通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佛山6个城市,通过嘀嗒认证的出租车达14.2万辆,占6个城市出租车总量的比例超过70%;认证司机超过18万名。
嘀嗒的新攻势或与蔚来不无关系。据知情人士称,蔚来资本已于去年7月份投资嘀嗒。
蔚来资本合伙人张君毅认为,嘀嗒经过了团购大战、顺风车大战,“是个打不死的小强”。
不管每一方的动机如何,乘客、司机逃离,加上美团、高德、嘀嗒组成的“反滴滴联盟”,滴滴巨头之位受到威胁,现在看来,程维受访时曾下的“网约车竞争在2016年就结束了”论断为时尚早。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很长时间以来,由于滴滴几乎是唯一可以选择的网约车平台,所以大家对于滴滴的过分举动可谓是敢怒而不敢言。
所以“反滴滴联盟”的出现,也不能说是趁虚入,因为这侧面反映了滴滴引起的消费者的被压抑已久的公愤。
有网友直言:不管费用贵不贵,只要美团打车在自己的城市上线,坚决不再打滴滴了……
自己的蛋糕不珍惜,早晚被人抢了吃。
据极光大数据发布的《网约车App行业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最后一周,网约车App市场渗透率为14%,市场规模超过1.4亿人。
滴滴出行凭借12%的高渗透率成为第一梯队的App,每100个移动互联网民中就有12个是滴滴出行的用户。
第二梯队的神州专车相比滴滴量级差距较大,渗透率仅为1.37%,其余网约车App均低于1%。
此外,滴滴出行的30天留存率为76.1%,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留下这么小的市场缺口,为什么还会有搅局者出现?
不可否认,美团打车和高德地图顺风车的推出,都与其应用场景挂勾。
在吃喝玩乐后直接在美团App内约车,和在查找路线的同时撮合高德平台上现有的真实的用户出行需求,这些都是合理而存在市场的业务延伸。
然而,寻找到正确的业务切入点只是决定竞争成功与否的一小部分因素。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如今的中国互联网行业中除了BAT,58同城代表了本地生活、美团代表了O2O服务、滴滴出行代表了移动出行的格局已经较为清晰。
这种格局除了需要行业内的多年竞争打拼“剩者为王”外,数据和资源的积累无疑是最大的行业门槛。
这大概也是滴滴至今为止如此淡定的原因。
新一轮大战之后,大多数用户会在自己的手机上留下滴滴出行的App还是其他家的呢?
显然这要看到底是谁,无论是在司机端还是在乘客端都能够给予用户最合适的体验。
在用户端,乘网约车是短期消费行为,便捷性、价格无疑是乘客选择平台的重要因素。
在司机端,重新拿回风光的收入才是王道。毕竟,与曾经月收入上万的2015年相比,如今大部分网约车司机收入仅维持在6000-7000元左右。
得用户者得天下。硝烟再起是市场的事,用户用脚投票,在乎的终究是体验,哪会在乎谁输谁赢。“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