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会员热议新时代乡村振兴
2018-04-03 21:54:00 来源:搜狐财经

原标题:民建会员热议新时代乡村振兴

特约嘉宾 谢炜 任猛 唐磊 陈文主持人李成刚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既切中当前乡村发展的要害,也指明了新时代乡村发展方向,明确了乡村发展新思路,是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性转变。尤其是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立体式三农改革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论述,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了新的行动指南。为此,就实施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本报特邀部分从事三农工作或关注三农事业的民建会员,采集他们的精彩观点,供读者参考。

实施乡村振兴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谢炜:我是一个农业工作者,中共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令我备受鼓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解决区域发展不平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会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大大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将会更加协调,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发展和农村发展能够形成良性互动,老百姓可以在城市和乡村之间自由流动,农村会跟城市一样美好,从而最终实现国家现代化。

如何切实有效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我认为有几点应重点关注:第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加强组织领导,抓好顶层设计,作好总体规划。推进乡村振兴,既要积极又要稳妥,要在制度设计和政策支撑上精准施策。各地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强组织领导,抓好顶层设计,全面实现农业农村工作四个新的转变(即由坚持“四化同步”发展向“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转变、由“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向“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变、由“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向“加快城乡融合发展”转变、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转变)。

第二,全力打破城乡二元壁垒,使城乡共生共荣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现代农业的发展速度较快,但农村的发展相对来说有些滞后,特别是工业化、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后,农村的老龄化和空心化问题日益凸显,使农村看起来比较荒凉,中共十九大特别强调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融合发展,那就意味着不能单纯地把农村看作一个农产品供应基地和一个纯粹式保障粮基地,而是要从整体视野中看待农村发展,也就是说必须要整体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实现城乡共生共荣发展。

第三,建立科学合理的三农工作机制,切实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部署时,讲到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现代化体系。实现这一目标,一是要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二是要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抓好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选拔好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有感染力、带动力、服务力的三农工作队伍。

乡村振兴规划先行

任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共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8年1月2日出台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战略规划、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作出了全面部署。

由于我国有41636个乡镇和691510个行政村,各个乡、镇、村的差异较大,而且乡村振兴战略最终还要靠各行政村来贯彻实施。因而要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取得预期效果,各行政村首先应制定切实可行的《乡村振兴中长期发展规划》。因为只有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乡村振兴中长期发展规划》,全体村民才能清楚本村的乡村振兴发展方向、战略目标、实现路径、采取的策略和具体的办法措施,才能凝心聚力地撸起袖子加油干。但我通过调研发现,目前许多乡村都未制定《乡村振兴中长期发展规划》,有的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制定。这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极为不利。

如何尽快制定《乡村振兴中长期发展规划》?一是应对乡村资源进行调研评估。首先,各行政村应组织相关人员对本村的各种资源进行全面充分的调研,以摸清家底;其次,应根据调研情况,对本村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科学评估;再次,应编写《乡村资源调研评估报告》。

二是确定乡村振兴发展方向。对本村拥有的各种资源进行调研评估之后,应确定本村的乡村振兴发展方向,即走什么发展道路。而在确定发展方向之时,必须充分考虑本村的资源优势,要扬长避短,培育自己的特色,不能人云亦云,千村一路。

三是制定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乡村振兴发展道路一旦确定,就应制定乡村振兴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该目标可分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三种。在制定战略目标之时,切忌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应是通过努力奋斗能实现的目标。

四是选择战略目标实现路径。为了实现各阶段的战略目标,应选择具体的实现路径。如以发展农特产品为例,应选择建立农特产品规模种养殖基地;创办粗、深加工企业;建立市场销售网络和电商销售平台;建立种养殖、生产、加工、销售物流渠道等实现路径。

五是制定具体的策略及办法措施。无论哪一种实现路径,在具体的实施运作过程中,要实现各阶段的战略目标,都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需要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具体办法和措施。而在制定具体的策略、办法、措施之时,须充分利用政策资源和社会资源。

六是对规划进行充分论证。在《乡村振兴中长期发展规划》初稿完成之后,应组织相关的专家、学者、企业家、政府官员等,对制定的《乡村振兴中长期发展规划》进行充分论证,以确保该《规划》科学合理,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加强农技人才队伍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唐磊: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是要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特色、效益的农业产业,在此产业上延伸出地区的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带动农业农村的繁荣发展。因此,基层农业部门作为承担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点,特别是农业产业的培育十分重要。但在当前,农业服务中心人员队伍建设还面临一些问题,须引起各级党委政府重视,主要表现为:一是基层农业部门体系混乱。全国基础农业部门(农业服务中心)建设都存在混乱现象,在乡镇机构改革后,很多地区的乡镇农技站、农机站、水利站、林业站被整合在一起,成为农业服务中心,人财物大多归属乡镇政府主管,也有少数地区是由上级农业部门进行主管。整合后的农业服务中心承担农业、农技、水利、林业甚至畜牧、农业生态等技术推广业务工作,同时还承担当地政府安排的其他行政类工作。上级农业主管部门许多工作业务难布置、难落实,农技推广工作上下不畅,严重脱节,未形成合力;服务主体缺位,农技推广的普及率、到位率不够,农技服务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二是基层农业人员混岗现象严重。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编制人数多,但在编在岗人数堪忧。原本承担了几个部门业务工作的农业服务中心,在成立时在编制数上是给足了保障的。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由于人员由乡镇政府主管,因政府人手不够,很多农业服务中心编制人员尤其是年轻人被抽调到乡镇政府机关工作,留下的人员只能维持日常行政工作运转,很难支撑起地方农业高新科技技术的研究、推广工作。

三是队伍专业性有待提升。农技人员本来应该是专业性相对较强的一批科技人员,但在乡镇一级的农技人员因为在岗人数减少,加之主要承担了政府农、林、水、牧行政类管理工作,导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农技专业技术知识的提升和应用,很多乡镇农技站甚至区县农技站还没有固定的科研实验田地。随着时间推移,有技术的老一批农技员相继退休,新来到岗位上的年轻人虽然有专业知识文化,但是实践机会很少,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恐出现后继无人的局面。

如何应对这一现象?首先,要理顺体制机制,保障农技人员队伍人数。将乡镇基层农技人员划拨为两部分,将一部分人员定义为涉农行政管理人员,归口到乡镇政府主管,负责政府涉农方面行政事务的管理;将大多数人员重新定义为农技专业队伍人员,归口到上级农业主管部门主管,专业从事农技科研、推广等方面事业。乡镇政府要抽调农技人员,必须通过上级农业主管部门同意,以此保障农技人员队伍人数稳定。

其次,聘用村级农技服务人员。各县级政府应该研究出台聘用村级农技服务人员政策,由财政出资、政府统一聘请当地1至2名有技术、有声望的“土专家”作为村级农技服务人员。村级农技人员作为乡镇农技人员的补充和联系纽带,将乡镇农技人员研究的农业新知识和新技术推广到村民中去。

再次,加大农技体系人员和科研资金保障。农技人员从事农业技术方面研究和推广,需要长期在田间地头和各村走动工作。当地政府或农业主管部门应当保障人员工作经费和科研经费,让农技人员安心在一线从事科研和技术推广。同时设立激励机制,对新技术、新产业、新成果进行奖励,以鼓励农技人员创新。

最后,重视基层农业统计工作。统计工作是一项通过搜集、汇总和计算统计数据对事物的面貌与发展规律进行反映的重要工作,其对党政决策和国计民生影响巨大。当前农业统计工作由分农经站和统计局分别负责统计,面对复杂繁多的统计种类和统计数据,乡镇从事基础数据统计的人员却很少,往往导致了农业基础数据的不准确和不一致。建议乡镇政府应该重视农业统计工作,保障农业统计队伍稳定,同时对农业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和利用,依据数据对确定地方农业发展方向和制定相关农业政策作出有利判断。

陈文: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要解决人才问题。不论是乡村振兴还是工业振兴,都需要一支具有战斗力的干部队伍。要选好基层党支部领头人,配强支部队伍,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农村改革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要充实乡镇农业干部队伍,提高农业干部专业技术水平,激发农业干部工作激情,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要发挥好基层党组织作用。一是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做好调查研究,通过深入走访了解群众对乡村振兴的盼望是什么,他们急需解决什么问题,做到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二是充分发挥基层群团组织作用,可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农村居民娱乐生活,通过喜闻乐见的活动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引导群众支持产业发展(如推动土地流转,承接农业项目)。三是可通过系列先进人物评选活动,树立先进典型,带动广大村民传承尊老爱幼、勤劳善良、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并促成农村居民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让农村真正成为生态优美、产业兴旺、邻里和睦、百姓富裕的大美乡村。

健全完善农村文化体系

任猛:农村文化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虽然近几年来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从调研结构看,目前我国农村文化体系并不健全完善,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缺乏乡村振兴文化。所谓乡村振兴文化,是指为实现乡村振兴而逐步形成的为全体村民所认同和遵守的带有本乡村特色的乡村宗旨、乡村愿景、乡村精神、乡村核心价值观、乡村理念、工作作风、行为道德规范等的总和。由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时间较短,目前全国691510个行政村之中,已建立和培育乡村振兴文化的不到1%。

二是乡村道德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因城乡二元结构的全方位差距,改变扭曲了一些村民的道德观,因而产生了一系列不良现象:其一,追求财富,一夜暴富,已成为不少村民的梦想,财富已成为衡量人生成功的唯一标准;其二,不少村民为了“一夜暴富”,不择手段,不论是非,不计后果,违法乱纪事件频繁发生;其三,打麻将、斗地主、买六合彩、烧香拜佛、卜卦算命、看风水等盛行;其四,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关爱小辈、家族和睦、邻里友善、民风淳朴等传统道德文化正在逐渐遗失。而之所以产生这些道德滑坡的现象,主要是对乡村道德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对村民缺乏有效的教育和引导所致。

三是乡村历史传承文化保护不力。任何一个家族和村落,都有几百乃至上千年的发展变迁历史。无论是延续家族血脉传承的家谱,还是兴衰更替的村落古迹,都是一部厚重的乡村历史文化传承。从这些厚重的历史文化传承中,可以挖掘出乡村发展的传承文化、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这对村民的教育以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都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已开发的古镇、古村做得比较好,但99%以上的乡村却保护不力。

四是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滞后。目前乡村特别是边远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比较滞后,文化活动内容单调,缺乏吸引力,满足不了广大村民的精神需求。具体表现为:电子阅览室、图书阅览室、棋牌室、电视室、文艺表演队、录像队、电影队、文化茶园、健身设施等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乡村公共文化产品较少,公共文化资源比较匮乏,传播形式比较单一;乡村公共文化经费严重不足,乡村公共文化管理体制不顺,人才队伍建设不力;区域发展不平衡,边远乡村与城郊、城镇的差距非常大,可谓冰火两重天。

综上所述,由于缺乏乡村振兴文化,对乡村道德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对乡村家谱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历史传承文化保护不力,以及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滞后等,导致我国农村文化体系建设不健全、不完善。这对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极为不利。为此,建议:第一,建立培育乡村振兴文化。鉴于乡村振兴文化是逐步形成的、需要全体村民认同和遵守的、带有本乡村特色的各种行为道德规范等的总和,因而有一个建立和培育的过程。因此,首先,需要根据《乡村振兴发展规划纲要》,提炼出本村的乡村宗旨和乡村愿景;其次,需要依据本村的具体情况,提炼出具有本村特色的乡村精神、乡村核心价值观和各种乡村理念;再次,需要编写《乡村振兴文化纲要》,对乡村宗旨、乡村愿景、乡村精神、乡村核心价值观和各种乡村理念进行诠释;第四,需要对村民进行不断地宣讲和灌输,以使村民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步接受、认同并自觉遵守。

第二,加强乡村道德文化建设。一是加大《乡村振兴文化纲要》的宣讲力度,使村民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以不断提升村民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水平;二是强化村民道德教育,引导培养村民形成宽容和善、诚信友爱、互帮互助、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关爱小辈等良好的道德风尚,增强村民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封建迷信、歪门邪教等的不良影响;三是每年评选优秀村民、道德模范村民和五好家庭,营造良好的乡村道德文化建设环境;四是加大黄、赌、毒和封建迷信的打击力度,以净化乡村文化环境,营造宽松和谐的乡村文化氛围。

第三,加大乡村历史传承文化保护力度。一是鼓励家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再修家谱,并撰写家族典型人物传记,使家谱文化得到较好传承,同时应从中挖掘出较好的传承文化、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以加强对村民的教育;二是对村落的历史古迹和文物加以有效地修缮、保护、开发和利用;三是大力培养乡村历史传承文化的带头人、民间艺人和文化能人,以对乡村历史文化、家谱文化、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等进行有效的保护、挖掘、传承和弘扬;四是对乡村历史传承文化的保护、挖掘、传承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对做得好的予以表彰奖励,对做得不好的进行处罚教育。

第四,强化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一是加大政府统筹力度,整合乡村文化资源,加大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完善乡村公共文化体系;二是加强乡村公共文化队伍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三是强化乡村文化活动网络建设,构建乡村文化活动平台,借助各种文化载体,丰富村民的公共文化活动;四是发掘乡村“文化能人”,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动作用,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壮大民间文化活动团队;五是加大乡村公共文化产品的创新力度,为村民提供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食粮;六是加大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和公共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使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步入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

总之,只有加强乡村振兴文化、乡村道德文化、乡村家谱文化、乡村农耕文化、乡村民俗文化、乡村历史文化的建设,才能逐步健全完善我国农村文化体系,从而达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系列目标。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