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解码,香港财华社王牌专栏,20年专注港股,金融名家齐聚,做最有深度的原创财经号。看完记得订阅、评论、点赞哦。
春暖花开之际,各大上市公司又进入了紧张刺激的年报出炉期,医药行业亦然。不过,在两票制已推行良久,行业内洗牌加剧之际,这一份年报的重量可想而知。医药板块中,泰凌医药(01011-HK)亦在3月27日公布其年度业绩,转型成败在此显现,也让人对这份年报格外看重两分。
曾经巨亏11亿
泰凌医药是一间科技制药公司,主要从事投资、研究与开发、生产及销售药品。澳品覆盖抗肿瘤、顾客、中枢神经系统等治疗领域。目前,泰凌医药拥有两个国家一类新药、一个国际知名品牌藥及多個自有仿製藥。泰凌医药于2011年4月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发展却并非一帆风顺。
泰凌医药公布,公司于2017年全年实现收入6.04亿元人民币(单位下同),同比增长68.2%;净利润1.65亿元,同比增长42.2%;基本每股收益10.72分;拟每股派现3.5港仙。根据其年报,经营溢利大幅改善主要因为利润率较高的自有产品(例如密盖息、喜滴克及舒思)的贡献增加、销售与分销费用降低。或许对于药企而言,1.65亿的纯利并不高,但对于泰凌医药来说,却是一个“东山再起”式的进步。
在2011年上市之初泰凌医药也曾被许多投资者看好,没过多久的2012、2013连续两年代理疫苗业务巨额亏损,又卷入GSK丑闻,遭遇了黑天鹅,股价亦从发行价4.54港元破发一路走低,近年略有回升,仍不复当年风光。而亏损正是从2012、2013年开始,最高亏损达到11亿元,两年累计亏损近18亿元。经此一役,
元气大伤的泰凌医药决定重组转型,其一就是缩减疫苗推广及销售团队,其二通过收购一系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公司发展制药业务。就连今年泰凌的重头戏“喜滴克”也是向合肥永生制药有限公司收购而来,而另一骨科品牌“密盖息”亦是以1.45亿美元从诺华制药旗下收购而来。
转型效果初成
于2017年,泰凌医药营运两个主要业务分部,即自有产品生产及销售和密盖息。而自上市之初就开始与复旦张江(01349-HK)的合作(即第三方药品推广及销售业务),也在2017年12月31日走到了尽头。泰凌医药于2017年12月15日宣布,于2017年12月31日后将不再代理及推广复旦张江旗下医药品里葆多 (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不过,该项业务在2017年贡献的收入较上年同期减少50.1%至2.77亿元,贡献并不多,该项业务显然已不如毛利率更高的自营产品业务。
已结束运营的业务,泰凌也并未结算在年报中,提前与复旦张江结束合约,也彰显泰凌医药的转型已经进入了新时期。就年报而言,总收入中药品自营销售业务占据大半,泰凌医药的自有产品包括舒思、喜滴克、卓澳、松栀丸以及其他药物。于截至2017年12月31日止年度,自有产品生产及销售分部收入同比增加18.7%至3.72亿元。此外,自产自销也使成本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自有产品生产及销售总体毛利率高达75.1%,而另一业务密盖息的毛利率更是高达88%,总体毛利率大幅上升9.5个百分点至80.1%。毛利率的提升,也使2017年销售成本(计入终止业务数据)仅2.47亿元,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41.5%,这也成为了纯利高速增长的关键之一。
细查泰凌医药的2017大事件,喜滴克不仅仅是癌症患者的救命药,更成为了泰凌医药的救命药。不过即便手握喜滴克,仍然未能足额筹得4月公告的5.85亿港元。或许是前几年的黑天鹅事件和2017年附属公司突然爆出的“会务费”事件让人心有余悸,或许因两票制余威未消,然而金子总会发光,年报不仅显示出泰凌转型良好,更表达进一步致力于研发新产品的架势。
年报称,集团将继续积极物色机会收购优质产品,聚焦精神科、骨科、血液及肿瘤科三大活疗领域,通过纵向战略并购加快外延式发展,与集团现有产品实现协同效应,以丰富产品组合,引领集团持续发展。瞄准了专业领域,泰凌的未来发展令人期待﹗
受年报利好影响,泰凌医药昨(29日)收盘报1.92港元,全日涨幅达到6.67%。
作者:朱亦丹
编辑:张骏芬 夏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