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客户端3月28日电(毕彤彤)3月28日,第五届“财经中国V论坛——人工智能:现实与图景”在北京举行。人工智能如何服务美好生活?人工智能发展还存在哪些挑战?多位专家学者相聚清华大学,展开一场“头脑风暴”。
本届论坛由中国新闻社财经新媒体中新经纬主办,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与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联合主办,清博大数据提供独家数据支持。
第五届“财经中国V论坛——人工智能:现实与图景”活动现场。中新经纬 李卿 摄
人工智能已渗透到多个行业
随着人工智能的深入发展,巨头、独角兽扎堆布局,各类应用相继诞生,为生活方式变革带来了无限可能。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在论坛致辞中表示,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业的应用已越来越普遍,如机器人写作、算法运用、传感器新闻、智能翻译、与用户互动等。机器人写作新闻也受到媒体的热捧。
“在法律应用领域,主要体现在互联网、数据、算法。”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法律人工智能实验室、法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杨晓雷指出,人工智能可以为法律工作带来效益。如1985年北大法律系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进行法律数据方面的研究,并成功建立成为“北大法宝”前身的法律数据库。
百度安全产品部总经理韩祖利介绍到,百度对全网网址安全进行智能建模,实时动态监控,对恶意网址采取风险标注、搜索降权、广告下线等多种拦截措施,有效降低了违法违规信息的威胁,准确度比传统手段提高了很多。此外,根据关键词逃避监管、使用图片来显示的恶意网站,也可以用人工智能图片识别功能查找到。
理性认识人工智能存在的问题
“当下人工智能一片叫好声,但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尚未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圈和产业链。”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候任主席、南开大学原校长、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龚克在演讲时指出。
龚克认为,我国人工智能缺少重大原创成果,在基础理论、核心算法以及关键设备等方面与国际差距较大。此外,人工智能尖端人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设施、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亟待完善。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王田苗看来,培养人工智能高端人才是需要经费、体制和文化来支撑的,需要建立产学研结合的生态。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刘刚坦言,中国智能经济全球排名第二,但和排名第一的美国差距很大,差距体现在基础研究等方面,但是在应用领域出现了超前趋势。
“中国为什么能在应用上走在前沿,这与中国有独特的环境和引导有关。中国智能经济尚处于极化过程,随着从极化到扩散的演化,智能经济将引领中国更高质量的经济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中国就像是人工智能的‘龙卷风风眼’,这股风正在往全世界刮。”刘刚说。
展望人工智能的未来图景
人工智能正呈现怎样的未来发展图景?国家人工智能标准化总体组副组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吴文峻在演讲时指出,未来会是人机融合的人工智能,即在人机融合的群智空间里,人和机器的互相帮助,会在数据、知识、决策、服务等自动化环节里发生作用。
王田苗认为,未来智能机器人需要在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才能走进家庭,如仿生的结构、控制和感知等,不要用电机,要用人工肌肉,要低成本,要交互,要有高效的电池和动力。但人工智能未来想研究出与人类一样有情感交流、能在非结构化环境下完成任务的机器,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要‘务实为人’,希望中国的人工智能科技和产业发展走出一条务实发展的道路。人工智能是为人服务的,为人与自然界科学发展服务,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服务。”龚克说。(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