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教授王田苗:让机器完全模拟人,这条路走不通
2018-04-03 21:58:00 来源:搜狐财经

原标题:北航教授王田苗:让机器完全模拟人,这条路走不通

中新经纬客户端3月28日电 由中国新闻社旗下财经新媒体中新经纬主办的第五届财经中国V论坛28日在北京举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王田苗做主题发言时表示,应该从社会发展形态和历史角度来看待一些高起高落的颠覆性技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学院机器人所教授王田苗。中新经纬 李卿 摄

形成完全模拟人的机器,这条路走不通

在王田苗看来,人工智能不仅仅是颠覆性技术,也不仅仅是一个能够产生经济和社会价值的产品,它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他表示,一个伟大的时代是多学科交叉的课程。

王田苗认为,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在2020-2025年期间,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相关技术将在这个时间段产生一些拐点,会产生一些技术,包括识别技术、生物特征技术、推理技术、智能材料技术等等,它可能会率先在中国进行相应应用,在特定的应用环境下来推动产业化的应用。

据王田苗介绍,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人们预测20年后机器将取代人类大部分的工作和活动,这使得美国自然科学基金等投入大量的金钱。可是过了5-8年,没有出现人们想象的结果。在王田苗看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人们不能制造一个机器能像人一样替代很多事情,应该围绕着社会当下的问题,用人的智能去解决(这些问题),这是两条路。

“说AlphaGo超过人,有两件事情大家想过没有,它下围棋这么好,它能下象棋吗?这说明,它是以解决具体问题的场景来衡量;第二,有规则,棋是有规则的,对于非规则、非完璧性的,人工智能解决不了。”王田苗说道。

他指出,原创性的技术是靠好奇、想象和基础研究派生出来的;但是完全模拟人,形成这样的机器,这条路走不通。反过来,模拟人的智能解决当下的问题而形成产品,这条路是走得通的。没有好奇就产生不了颠覆性,好奇可以去研究,但没有必要人类干得好好的,为什么一定要用机器呢?人更需要(机器做)的是人做不了的事情。

王田苗将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因素总结为:一是好奇的想象;二是社会需求的痛点;三是战争、军事的推动。他认为,原创性加速工业应用,但好奇过度容易产生泡沫,而痛点的场景才能真正推动经济和应用的发展,这是相互的。

从社会形态看AI发展,当下生态基础是什么?

王田苗指出,从社会形态来看人工智能发展,即了解人工智能当下生态基础是什么?他表示,生态基础是多形态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所需的痛点需求以及需要人的产品、技术是不一样的。

他补充道,在发达地区,生态基础是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生态模型+人工智能+网络化制造模式+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地区,生态基础是提供人们必须的吃住行用产品,保证相应产品安全。欠发达地区,生态基础是能源、交通、机场、房子(房产),还需要信息的基础。

王田苗表示,在人工智能分类过程中,基本上集中在感知的智能,即具体应用大数据加上模型、芯片。而认知尚在研究之中,现在我们的翻译、记忆、推理、识别、交互等都在特定的环境下,如果对于时变环境、非确定、非完备条件下就比较难。比如金融受气候、国外、政策的影响,这是不封闭的,它的大数据学习,过去的数据对当前来说只是参考了40-50%,但现实情况是会出现新的问题。王田苗指出,通过人工智能研究颠覆性的技术,千万不要用它来模拟一个人,来产生情感、愤怒、联想、灵感等。

此外,王田苗指出,中国要赢得这场世界经济下半场的胜利还面临着以下挑战:一是原创性的基础和高端人才的培养,这需要经费、体制和文化来支撑;再者,看待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一定要根据不同社会形态来看待,在发达地区、发展中地区和欠发展地区,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应用不一样;此外,产学研结合的生态和法律等方面的问题也有待解决。(中新经纬APP)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